青少年本質下降問題從來就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上下的高度重視。上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生體質,2007年1月7日的胡錦濤總書記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頒布及國家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中間各省市與中央相配套的政策文件頒布實施,社會各界知名院士、教育專家、社會科學專家獻計獻策,各級各類相關部門進行了反思和行動;下到每一個體育教師、家長乃至學生的態(tài)度。筆者從一個從事二十年的中學體育教學的中學體育教師的角度,對中小學生的體質狀況持續(xù)下降進行分析,從不同角度去探索下降原因,探索促進學生體質發(fā)展的途徑與方法。
一.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原因分析
中國工程院鐘南山院士認為造成中小學生體質危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教育的導向。即以分數和考試作為指揮棒的教育體制。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是分數,而分數背后是讀書,是大量的作業(yè)和訓練記憶的東西。衡量各個中學辦得好壞也是看分數,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好像一個學生的其他方面并不重要,而只是要求他書讀得好,分數拿得高。學生從小到大,他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由于分數掛帥,造成周圍環(huán)境,尤其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智力方面,最關心的是孩子在全班、全??嫉趲酌謹翟趺礃?,有沒有可能考上大學。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作為家長很難認真考慮孩子的身體,覺得沒有病就可以。其次是很多學校由于上述教育導向的原因,在很多學校沒有足夠的體育設施和進行體育鍛煉的環(huán)境。再次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一是運載工具有很大進步,出門上學、外出辦事基本上以車代步;二是電腦、網絡進入生活,有一項資料表明,電腦、網絡占了學生業(yè)余時間的36.2%,活動不足造成學生體質下降。
專家、學者、教育官員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我們認為造成學生體質下降原因還是有更深的誘因。
首先,從文化角度分析,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和變化必定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制約。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文化歷來含有濃重輕視體力勞動的成份,這種輕視體力勞動的思想想意識影響到全社會的各個階層。只要我們看一看“學而優(yōu)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等等觀念的世代相傳,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不少家長看到街上勞動的清潔工人就會對子女進行“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他們一樣掃大街”的教育。我們就會深切的感受到這輕視體力勞動的封建意識是何等地根深蒂固,是何等的深入人心。在這種教育思想觀念的支配下,發(fā)達的肌肉和強健的身體是進行體力勞動的必須,而對于那些一心想讀書做官“治人”者來說,顯然是不重要的。
其次是國家對人才選拔制度對學生體質的具大影響。現(xiàn)在我們的人才選拔主要重視的是人才的所謂“德”和“才”兩個方面,身體的好壞并不起決定性作用,特別是高考只進行文化考試。人才的選拔標準無疑是學校教育的指揮棒,因此在教育實踐中與考試無甚關系的學科教育必然要邊緣化。
第三從家庭角度來看,中國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的現(xiàn)狀助長了孩子們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包括不能合理的參加體育運動。父母可以有一些很合理的措詞,我們只有一個孩子,如果在運動時意外受傷,賠不起,只能小心呵護。
第四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生活現(xiàn)代化,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急遽變化。有研究表明,現(xiàn)在人的活動量只有過去30年的一半。如過去院子里、道路上是中小學生運動玩耍的天堂,現(xiàn)在院子逐漸消失,道路上奔馳著汽車,室外處處有危險,室內成為最為安全的地方。中小學生由室外運動的玩耍轉向室內靜的玩耍,特別是電視和電子游戲的普及,更加減少中小學生的運動的機會。
綜合可見,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是最明顯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是由國家、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綜合造成的,是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帶來的問題。
二.切實貫徹落實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要求
1 真正落實國家法規(guī)要求的中小學生的體育課時和鍛煉時間
據北京市教育科學研院田晶、馬凌老師對北京133所小學的調查:只有27%的學校達到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1-2年級每周開設4節(jié)課的要求;65所中學初中階段還有26%的學校沒達到國家要求的每周3課時的要求;還有13%的小學和12%的中學未能安排課外體育活動課。因此規(guī)范執(zhí)行《義務教育法》、《體育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等相關法規(guī)的對學校體育、體育課時、課外體育活動的規(guī)定,確保學生的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保證學生的鍛煉時間是學校教育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切實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地位
據李慧林學者運用隨機問卷調查了全國45名體育界著名專家,根據問卷“可能影響中小學生體質和體育知識的教學因素”,得出體育教師、場地器材、教學管理和經費的權重系數分別是0.328、0.213、0.277和0.145,其它因素是0.037??梢婓w育教師是直接影響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的關鍵。說實在的在我國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本來就低,而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則是低中之最。經常有人拿“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來形容他們。對體育教師,學校領導不重視,也得不到學生及家長應有的重視。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在不少中小學,體育教師上一節(jié)課至多只能算1學時工作量,有的只能算0.8個學時工作量,而其他學科的教師上一節(jié)課算1.2學時,甚至1.5學時的工作量。體育教師組織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課不能計算工作量是體育教師份內的工作,而其他教師組織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輔導則是1課時算1課時的工作量。古語云:“不患貧而患不均”。這種不均的教育環(huán)境極易導致中小學體育教師對工作的懈怠,甚至使相當部分體育教師形成對工作的自我否定。如果這樣我們能寄厚望于中小學體育教師無私奉獻的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y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塑造學生美好的人生,是體育教育的不懈追求??墒且?,這一切只能通過體育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有體育教師的成功才能有學生的成功。因此還中小學體育教師一個公平公正的待遇,保障中小學體育教師合法權益是各級政府和學校必須重視的問題。
3 盡快改善中小學體育活動場地設施
據北京市教育科學院田晶、馬凌老師的對北京133所小學的調查:小學體育場地條件,完全滿足需要的有5%、基本滿足需要的有28%、不太滿足的有41%、完全不能滿足的有26%,中學體育場地條件,完全滿足需要:5%、基本滿足需要:40%、不太滿足:38%、完全不能滿足:17%。可見只有5%的中小學能完全滿足學生鍛煉身體的需要,這說明了現(xiàn)有中小學體育活動場地設施95%是不能完全滿足學生鍛煉身體的需要。足夠的體育場地設施是提供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一個基本條件。因此要加快中小學體育場設施的建設,同時建議體育系統(tǒng)的場地設施和器材也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切實保證中小學生從事體育鍛煉的需要。
三.學校體育工作的科學創(chuàng)新
1 學校體育課程形式的創(chuàng)新
要求中小學學生每天參加一小時體育活動,是通過體育課、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等形式來保證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這些課程形式的時間設置似乎不是很合理。首先是早操時間安排是在早上起床后進行鍛煉身體,由于中小學生起床后空腹進行早鍛煉,如果學生運動量大一點,鍛煉身體后就會惡心、不想吃早餐。這樣不僅影響學生上午的文化課學習,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其次是課間操20分鐘(部分學校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體育課45分鐘,如果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安排一課時45分鐘的課外體育活動課(課余運動訓練、運動競賽不是面向全體學生,不作討論)。這樣的體育活動時間設置雖然學生累積體育活動時間達到每天1小時,但累積體育活動的生理效應能否有效的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似乎要打一問號。目前國內外對青少年運動強度和時間的適宜劑量還沒有明確規(guī)定,都建議青少年參加每周3次以上的30分鐘以上的激烈運動(相當于心率160次/分)這將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功能。而課間操的20分鐘包含學生的進退場和整隊的時間,還得留有一定時間讓學生準備下一節(jié)的上課準備,這樣真正用于鍛煉身體的時間只有5~10分鐘,5~10分鐘的時間內要達到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發(fā)展的運動量和強度是很困難的。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課每次45分鐘,如果課的練習密度以40%來計算,也達不到促進學生體質增強的生理效應。
另外體育課承擔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術的傳承,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身體練習的方法而不是專門用來進行身體練習,其課堂上學生學習新的身體練習時運動強度也不會很大,其練習強度和運動量也難以達到促進學生運動素質發(fā)展的生理效應。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或相對簡單的運動技術進行反復的身體素質練習,以求達到一定運動量和強度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這似乎又回到傳統(tǒng)的“達標”教學模式,又極易使學生產生原來批判的“喜歡體育運動”卻“厭惡上體育課”的扭曲現(xiàn)象。這樣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整合學校體育課程形式。如我們建議修訂方案:把早操和課間操整合成每天1次的體育課間活動課,活動課時間為30~40分鐘左右,安排在上午第二節(jié)課后進行;原每周的體育課課時和每節(jié)課時間不變,改成體育學科課,體育學科課要強化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術的傳承;原每周安排的2~3次課外體育活動,要強化其鍛煉身體功能,改成體育鍛煉課,每周固定安排3次,安排周一至周五沒有體育課的當天下午第二節(jié)文化課后進行,體育鍛煉課時間要由原45分鐘延長至1小時。課間活動課和體育鍛煉課一定要進入課表,而且要與體育學科課一樣由專門體育教師組織指導。
2 體育課堂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筆者利用暑假對杭州市100名中學生(初中生50人,高中生50人)進行了座談,其中一項調查結果不得不引起中學體育教師的反思:83%的中學生強烈要求體育課要加強體育運動技術的傳授,要求教師在運動技術傳授時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72%的學生認為只有掌握了運動技術,才能在合適的地點和適當時間見縫插針的運用已掌握的運動技術得心應手的進行體育活動。80%的學生認為不能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原因是:缺少運動項目的運動技術與鍛煉方法和沒有感受到運動的樂趣。由此可見在運動技術傳授過程中依據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用作教材的運動技術內容特點、場地器材設施條件、天氣和環(huán)境的狀況、體育教師自身運動特長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法,切實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術。讓每一個學生在運動技術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其中的運動樂趣,是體育教師教學中迫切需要創(chuàng)新的問題。
3 學校體育場地衛(wèi)生設施的科學創(chuàng)新
目前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只考慮到學生運動的需要,沒有考到學生運動后衛(wèi)生的需要。如學生在體育課和體育活動后都是大汗淋漓的,濕透的衣服和汗流浹背的身體得不及時清洗和更換就回到教室,這不衛(wèi)生的身體不僅影響學生下一節(jié)文化課的學習,又容易造成感冒,身體抵抗力下降。如果學校運動場邊建設有供應熱水的洗理室,學生運動后的不衛(wèi)生身體就能及時得到洗漱,這對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促進學生體質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4 科學制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筆者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目前實施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過低,學生要達到及格非常容易,對中小學生鍛煉身體的動力不足。部分測試項目設置不合理,如中學階段耐力素質測試項目采用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和臺階試驗,1000米跑(男)和800米跑(女生)屬中跑項目,測驗時強度大需時短,跑的過程中需要意志努力,需要體力合理分配,影響跑的成績因素復雜,并不能完全的反映學生耐力素質。臺階指數是針對成年人的,同時臺階指數按心率推算耗氧量,心率容易受情緒的影響,很不科學,青少年學生也適應不了。筆者認為《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應是學生個體與標準對照,不是以班級集體和學校的平均數與標準的對照。因此我們建議要對《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修訂完善。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