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某小學教師齊某逐個檢查學生完成家庭作業(yè)的情況。當檢查到未完成作業(yè)的學生時便讓其站起來。當時包括王某在內共有12名學生因未完成作業(yè)而站著。學生王某站了約20分鐘,突然暈倒在地,牙齒被碰掉兩顆。住院共花醫(yī)療費583元。為此,王某家長找到學校,要求學校賠償。理由是教師齊某因其子未完成作業(yè)罰站,致使其子暈倒在地,是體罰行為,由此造成的損失應當由學校賠償。而教師齊某則認為當時讓未完成作業(yè)的學生站著,是為了將完成作業(yè)的學生和未完成作業(yè)的學生加以區(qū)分,這是教師享有的管理學生的權利,是一種教育管理手段,不是體罰。教師齊某的行為是體罰還是合法行使懲戒權?
例2 某小學生上課期間兩次搗亂喧嘩影響其他同學上課,教師罰其在教室外站了十分鐘。家長認為教師侵犯了其子女的受教育權,請求賠償。其請求是否合法?
上述兩個案例涉及的罰站,究竟是體罰還是懲戒呢?要搞清這一問題,關鍵在于正確區(qū)分體罰和懲戒,或者說是界定懲戒權行使的合法界限。
一、懲戒權的教育理論和法律依據
?。ㄒ唬徒錂嗟慕逃碚撘罁?br/>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主張溫和的體罰,認為在確有必要時不回避體罰。他視管理是防止兒童反社會傾向的發(fā)展從而維持學校與社會秩序的主要基礎。他提出的懲罰方法有批評警告、站墻角、剝奪自由、禁止吃食物、關禁閉、用戒尺打手等體罰與變相體罰手段。
早在赫爾巴特之前的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則要求完全尊重學生人格尊嚴,避免任何不人道的外在強制性教育手段。對于兒童的過失,盧梭主張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讓兒童憑自己的直接經驗去接受教育,體會自己所犯錯誤的自然后果,從而學會怎樣去服從自然的法則。
比較赫爾巴特的管理理論和盧梭的“自然后果法”,前者強調教育者的絕對權威和作用,忽視了受教育對象正處于身心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階段這一特點。赫爾巴特提出的體罰和變相體罰等管理方法明顯帶有暴力性質。而后者,強調直接經驗對兒童的教育作用,重在兒童的內在體會。但它夸大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在反對任何形式懲罰的前提下,教育者在“無限”的耐心等待中降低了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
以上兩種理論都存在著嚴重缺陷,各自走向一個極端。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主張的“當罰必罰”的懲戒理論,克服了上述兩種理論存在的缺陷,對教育實踐有重大意義。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力,而且是一種義務?!薄昂侠淼膽土P制度不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懲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學生堅強的性格,能培養(yǎng)學生抵抗誘惑和戰(zhàn)勝誘惑的能力?!倍趴讼壬矓嘌裕骸翱紤]到今日學校規(guī)模和世界范圍內的學生向權威挑戰(zhàn)這種日益增長的趨勢,一概廢除懲戒制度也是不現實的?!?br/> 教育和懲戒,是學校教育的兩個方面。學生處于世界觀萌芽、形成時期,可塑性強。對他們要循循善誘,堅持以正面教育、說服教育為主。但是說服教育無法“包治百病”,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和紀律的約束,對違反紀律的學生要進行相應的懲戒。懲戒作為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雖不能直接起到教育的作用,但懲戒可以防微杜漸進或以儆效尤,從而增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教育管理中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懲戒權的法律依據
我國《教育法》第28條規(guī)定,學校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的權利。這是學校實施法律行為懲戒的主要依據。對于教師的事實行為懲戒權,現有的教育法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法律條款推知教師擁有教育懲戒權。我國《教師法》第7條規(guī)定,教師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yè)成績”的權利。第8條規(guī)定,教師應當履行“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督處煼ā返?條規(guī)定的管教學生權與《教師法》第8條規(guī)定的制止義務是相輔相成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既然教師有權指導學生發(fā)展和評定學生品行,那么當教師在指導評價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品行不良時,如果沒有懲戒的權利,指導評定學生權也就沒有實際意義。因此《教師法》第7條和第8條中已分明隱含著懲戒權的應有之義。所以這些法律條款可以視為教師教育懲戒權的法律淵源。
對于體罰行為,我國現行法律則是明確禁止的。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督處煼ā返?條規(guī)定,教師有“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的義務?!督處煼ā返?7條規(guī)定,教師體罰學生、侮辱學生,情節(jié)嚴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堵摵蠂鴥和瘷嗬s》第28條、第37條也分別規(guī)定:“締約國應采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學校執(zhí)行紀律的方式符合兒童的人格尊嚴”,締約國應確?!叭魏蝺和皇芸嵝袒蛘咂渌问降臍埲?、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處罰”。
二、如何界定懲戒權行使的合法界限
體罰是指直接以被罰學生身體為對象,使被罰學生肉體上感到痛苦或極度疲勞。但不以有形力為限,如長時間端坐或站立等。懲戒是基于學生身份關系,為維持紀律與秩序,教師或者學校對于違反一定義務的學生所采取的管教措施??煞譃槭聦嵭袨閼徒浜头尚袨閼徒?。事實行為懲戒是指對違反學校學習生活規(guī)范的學生所采取的懲罰措施,言語批評、短時間的罰站等均屬于事實行為懲戒,其實施主體主要是教師;法律行為懲戒涉及學生身份的變更,如記過、留校察看等,其實施主體是學校。懲戒措施適用于學生違反學校紀律和社會規(guī)范,對學校學習生活秩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對其他學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并會影響其自身發(fā)展的越軌行為。
從上述體罰與懲戒的概念看,二者在手段上有交叉之處,特別是體罰與事實行為懲戒之間,僅僅依據手段形式往往很難區(qū)分。而我國現行法律對懲戒權的行使又缺乏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懲戒權行使的目的取向、手段和方法、價值取向、程序等因素,從反面界定懲戒權行使的合法界限。
?。ㄒ唬┰谀康娜∠蚍矫妫瑧徒鋺裱斝栽瓌t
該原則是從“目的取向”方面來規(guī)范懲戒權與其行使主體所采取的措施之間的相應關系的。體罰重在“罰”,懲戒則重在“戒”,因此目的取向方面,懲戒必須遵循正當性原則(又稱妥當性原則),即學?;蚪處熕扇〉膽徒浯胧?,要有明確而正當的理由,應有助于達成其所追求的預期教育目的,不能單純?yōu)閼徒涠鴳徒?,從而強制被懲戒學生順從教師和學校意志。如果懲戒措施的采取不是為了達到教育目的,或者達不到教育目的,則違反了正當性原則要求。原則上符合教育目的、有正當理由的懲戒可以阻卻違法,如基于全班學生共同學習之目的的教育教學秩序,教師實施懲戒則不負法律責任。而不具正當性的情形有:學生的過失輕微(如僅僅因為學生的一句話就大打出手)、教師存在過分沖動等人格缺陷、教師心理壓力大,自我調適能力差,實施情緒性懲戒如拿學生出氣或者發(fā)泄對家長的不滿等。
?。ǘ┰趹徒涫侄畏矫?,懲戒應遵循相當性原則
該原則是從懲戒手段方面來規(guī)范懲戒權與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間的相應關系的。相當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最小侵害原則,是指懲戒事由等與懲戒手段須保持均衡,即不超過合理而必要的范圍。換言之,如果有多種手段可以達到目的,那么學?;蚪處煈摳鶕W生所犯錯誤的嚴重性(懲戒事由)、學生的體型、年齡、性別、生理、情緒狀況、過去的行為記錄及學生的承受能力等各種因素,選擇對學生權利侵害最少、為達成教育目的已無可避免的侵害手段。如果某一懲戒手段在達成教育目的的同時,卻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權利損失,那么教師就不應當采取這一手段。
(三)在價值取向方面,懲戒應遵循法益均衡性原則
法益均衡性原則是指學?;蛘呓處熢谶x擇何種手段達到什么教育目的時,應考慮社會公眾利益、第三人利益、懲戒對象的利益(如生命、健康)之間的沖突與平衡問題,必須在價值層面上進行考量與平衡??剂看耸侄螌崿F的目標價值是否過分高于因實現此目標所使用的手段對學生的人身、財產、受教育權等基本權利的損害,不能因懲戒而過度侵害學生的人身權、財產權、受教育權等基本權利。該原則與前面的目的正當性、手段相當性兩個原則相比,屬于更高層次的一個原則,是從“價值取向”方面來規(guī)范懲戒權與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間的比例關系的。在實施懲戒時,給學生法益造成的侵害是臨時和輕微的,不得給學生的身體和精神造成輕微以上的傷害,不得采取漫罵、諷刺、挖苦、侮辱、歧視等方式。還要尊重學生的受教育權,如果個別學生在課堂上存在妨害其他學生受教育權、致使教學不能繼續(xù)進行的情形,考量個別學生的受教育權與教育教學秩序(多數學生的利益),則可以剝奪學生在教室上課的權利。否則,不應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
?。ㄋ模┰诔绦蚍矫?,懲戒應遵循程序合法性原則
如果學校或教師采取的懲戒措施有可能嚴重損害學生基本權利,那么實施懲戒時就必須遵循法律規(guī)定的正當程序。一般而言,這類懲戒應按下列程序進行:1.實施懲戒前,由學校學生管理部門(如教導處、政教處)書面告知當事學生及監(jiān)護人,并告知懲戒事由和將要受到的懲戒形式。如果學生留校會對他人、學校財產、教育秩序構成即時危害,也可立即加以懲戒而事后盡快通知。2.允許學生享有陳述權和申辯權。3.學生受到嚴重的懲戒,可要求舉行聽證會。參加聽證人員應當包括當事學生本人及其監(jiān)護人、學校負責人及知情的學生代表和教師代表,必要時可邀請社區(qū)知情人員參加。4.對學生作出嚴重的懲戒,要經校務會議集體討論作出決定;需要備案的,按規(guī)定備案。5.通知被處分學生,并告知學生申訴權。
三、案例分析
綜上所述,懲戒權的行使必須確保懲戒目的正當性、手段相當性、法益均衡性、程序合法性等原則,否則,就可能使合法的懲戒質變?yōu)轶w罰等違法行為。
案例1中,學生未完成家庭作業(yè)的行為不屬于越軌行為,不屬于懲戒的對象。教師未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身體狀況而對學生進行長時間罰站,不符合懲戒手段相當性原則,因此,案例1中的罰站不是懲戒,而是一種變相體罰的侵權行為,學校應該為此承擔責任。
案例2中,學生李某在上課時搗亂喧嘩,影響到教師上課及其他同學聽課,其行為屬于越軌行為。教師為了保障其他多數學生的受教育權利,讓李某到教室外罰站,將該生與其他學生暫時隔離,符合懲戒目的的正當性、法益均衡性原則。雖然該懲戒措施致使李某在短時間內未能聽老師上課,但是并沒有給李某造成很大的權利損失,況且李某的這些權利損失與全班學生的受教育權相比,不能相提并論。因此,教師采取的懲戒措施符合目的正當性原則和法益均衡性原則,屬于合法的懲戒行為,學校不需為此承擔責任。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高密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