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思遙
摘 要: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古老、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一種文字。而錯別字的頻頻出現(xiàn)卻嚴重影響了漢字的使用與傳承,尤其對小學生負面影響更甚。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來減少或避免錯別字的產生,讓學生在思想上重視錯別字,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關鍵詞:錯別字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78-01
錯別字是漢字在書寫和運用中錯字和別字的總稱。錯字,就是筆畫、結構有錯誤,不合乎規(guī)范的字;別字,就是字本身沒有筆畫、結構上的錯誤,而把甲字當作乙字來寫,張冠李戴。
錯別字幾乎可以說是小學生的通病,雖被糾正多遍,卻又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面對錯別字,許多老師視它為洪水猛獸,想“快刀斬亂麻”,卻并不容易辦到,只能望“字”興嘆!因此,如何防止、減少甚至消滅錯別字這一頑癥仍是一個值得不斷研究探索的課題。為此,筆者嘗試究其原因,并針對性地制定一些對策。
1 錯別字產生的原因
1.1 漢字本身的特點
漢字構造復雜,數(shù)量繁多,且結構單位的組合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筆畫組合有相離、相接、相交幾種,部件組合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框架結構等。每個字形體差異小,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這些字就是在成為字與不成字的界限上徘徊,或這個字與那個字之間逗留。同時,數(shù)以萬計的同音字也潛伏在漢字中混淆大家的耳目,另外還存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現(xiàn)象。漢字本身的音形特點、書寫方式等因素也是導致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易寫錯別字的一個重要因素。
1.2 學生自身的弱點
一些小學生自身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寫字習慣較差,在識字時遇到疑問,不會去查字典也不詢問老師或同學,他們在書寫作業(yè)時靜不下心,往往不注意漢字的筆順的正確書寫。而忽視寫字的筆順規(guī)則,直接導致小學生不易在頭腦中構建和強化字形的整體性,也不易更快地牢固地掌握字形,很容易寫出錯字來。小學生讀書識字時不認真觀察字的框架筆畫,特別對于結構相似的字的不同之處缺少留心,故直接導致寫字時經常出現(xiàn)多添了一點或少寫一筆,或該彎的變直了,該直的卻拐了彎,最終出現(xiàn)了錯別字。
1.3 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
小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也與其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社會是漢字學習更廣闊的空間,但現(xiàn)在的廣告、標志牌及報刊雜志中不規(guī)范使用漢字的現(xiàn)象越來越厲害,此類因素潛移默化中將錯誤的漢字植入小學生頭腦中。小學生的辨別能力比較差,若受到不規(guī)范用字的誤導,后患無窮。
2 錯別字預防對策
2.1 把握漢字特點,運用多種識字法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寫的錯字往往比別字多,且錯字多數(shù)整體輪廓對,局部寫錯,如增減筆畫、裝錯部件等,主要原因是小學生受到感知特點限制。小學生最初感知較籠統(tǒng),對字形的感知往往只停留在整體輪廓上,對筆畫繁復的部分常常會忽略,缺乏認真細致地分析,因此,進行識字教學時,要抓住學生感知特點,正確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有意識地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生字中易寫錯的邊邊角角。
(1)形義聯(lián)系法。即在教學中講某一字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表示什么。如教“象”一字,大象是小朋友們喜愛的動物?!翱凇笔谴笙蟮淖彀停玻ㄘ┍硎緩淖熘猩斐龅挠珠L又尖的象牙,便于打斗。故書寫時應注意:先畫好嘴巴(口),接著才畫長牙(丿)。這樣教以避免錯字的出現(xiàn),效果十分明顯。
(2)音形義結合法。識字就是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并使音形義建立起聯(lián)系。讓學生正確使用同音字,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音形義結合法。如:學習“晴、請、清、睛、蜻”這些字的時候,讀音都是qin g,那么它們的聲部就是右邊的“青”,表意的都在左邊。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8中就結合一首簡單易記的兒歌來學習:“天氣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飛來飛去捉蚊蟲?!边@樣學生記起來較輕松,且記得更牢。
2.2 針對學生心理特點,選用多種教學方法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識字不像動畫片、聽故事那么有趣,尤其是低年級階段,教師需花大量時間進行識字教學。孩子們好觀察、愛表達,教師可引導他們從“看字”和“說字”做起,可以經常開展一些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只要學生喜歡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就會事半功倍。
(1)形象識字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备鶕?jù)這一特點,在識字教學時,筆者常常會利用實物、圖畫、錄象等直觀景象導入,將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如教“哥”、“弟”、“姐”、“妹”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分析字形,找出它們各自的特點,為了使兒童不至于張冠李戴,可利用形象識字法,邊做手勢,邊調動學生識記的能力,說“哥哥個子高又高,弟弟頭戴小帽子,姐姐立正站得直,妹妹揚手把舞跳。”這樣,學生在歡笑中就把字形分清了。
(2)模仿識字法。教師在教授一些會意字時,可請孩子們根據(jù)字形做出相關動作,在實際過程中讓他們對生字進行積極的思考。如教“忐忑”二字,表示心神不定的意思時,可舉例:“俗話說:心里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在動動說說中,他們不僅很快記清了字形,同時也了解了這些字的本義,學會了拆字法,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3 緊抓基礎階段,培養(yǎng)良好書寫習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書寫習慣也恰恰是減少錯別字的一個重要前提。對于大多數(shù)剛剛入學的孩子而言,寫字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若在這個階段基礎打不好,那“別字”、“錯字”會伴隨孩子一生。語文教師要科學、耐心地指導學生書寫漢字,一方面關注學生書寫姿勢是否正確,另一方面看學生運筆、筆順等是否有誤。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也是磨練學生的意志的過程。讓學生養(yǎng)成寫一字,對一字,細心觀察、規(guī)范書寫、自覺檢查、及時糾正的好習慣是不容易的,它是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逐漸養(yǎng)成的,只要教師天天抓,堂堂抓,一抓到底,相信小學生一定會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面對該現(xiàn)象,教師應多一份冷靜,少一份急躁,多一份思考,少一份埋怨。只要做個有心人,善于動腦,積極采取有效對策,定能幫助學生走出錯別字的迷途,為他們點亮思維的火花。
參考文獻:
[1] 成衛(wèi)菊.小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及對策[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