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
合作交往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孩子雖然年幼,但合作的重要程度對他們卻絲毫不減,無論是擁有現(xiàn)時的快樂童年,還是順利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都需要他們具備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為經(jīng)驗。歐洲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并產(chǎn)生牢固的自卑情緒?!?/p>
今日身邊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容易養(yǎng)成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但他們將來要適應的終是充滿挑戰(zhàn)的社會,有責任感的父母應該摒棄“樹大自然直”的懶漢想法,未雨綢繆,在孩子重要觀念養(yǎng)成之初便進行必要的引導。
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和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
家長要注意多表揚孩子那些符合社會期望的“好行為”,如合作與分享行為,不鼓勵孩子那些“不好的行為”,如攻擊性、獨自游戲和目中無人等。我國古代著名的“孔融讓梨”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當家里有好東西時,可以讓孩子充當分配人的角色;當孩子有機會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時,要鼓勵孩子先想到別人,把玩具分給別人等等。讓孩子們聚在一起社交、游戲、玩耍、唱歌,使孩子們從中學習待人接物,克制自己。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和諧的生活、優(yōu)良的環(huán)境以及自由發(fā)展,還更需要自由交往。
其次,培養(yǎng)孩子對人對事的洞察力
建立合作關(guān)系的重要一環(huán)是尋找并確定合作伙伴。有誠意、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是合作成功的一半。孩童世界中尚無多少涉及根本利益的合作行為,不外乎是一塊游戲、玩耍之類的事。事雖小,然而選擇恰當?shù)暮献骰锇?、捕捉正確的合作時機同樣事關(guān)合作的成敗,因此孩子在一定情境中對人的觀察和分析便顯得十分必要。
觀察同伴的興趣點,把握適宜的合作時機。人多之時孩子很自然地想找人玩,但若不管他人在干什么、是否愿意,而強行要求其參與,則很可能遭到拒絕或是玩不起勁,降低了游戲的樂趣。家長應適時地指導孩子先靜心觀察他人當時的行為表現(xiàn),當別的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吃東西或正入迷地看書時,告訴他這不是孩子邀請其從事其他活動的恰當時機;當孩子觀察到周邊的人無所事事,這時若主動邀請對方合作游戲,則會得到積極的響應,一拍即合;若孩子一心一意地想與那個“小書蟲”共同從事某事,則宜待對方當時的活動告一段落,興趣發(fā)生轉(zhuǎn)移之時發(fā)出倡議。萬一等待不及,可上前試探詢問,得到贊同則萬事大吉,遭到反對意見亦不能強求。此中原則之一便是尊重他人的選擇。
再次,幫助孩子選擇伙伴
父母幫助孩子選擇伙伴是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的途徑。今天的孩子幾乎都是家庭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全家人都圍著他轉(zhuǎn),真可謂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總是過度保護。父母更應該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經(jīng)常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樣。有研究者做過這樣的實驗:讓一名善于交際的孩子充當模特,向那些性格內(nèi)向、不善交際的孩子演示各種社會技能,如對別人微笑、分享行為、發(fā)起積極的身體接觸、給以口頭贊許等。結(jié)果,這種方法有效地增加了模特所演示的各種行為。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榜樣與兒童越相似,效果就越好(例如充當榜樣的孩子起先也是內(nèi)向、退縮的孩子);對榜樣演示的行為當場作出評價,提醒孩子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也會增強榜樣演示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看電視、孩子跟別人一起玩等機會,發(fā)現(xiàn)這種榜樣,并向孩子作出解釋。家庭是孩子嘗試合作行為的實驗場。家風專制,孩子對成人唯有服從,難以形成平等的合作關(guān)系;家風太散漫,每人各行其事,缺少關(guān)愛,孩子難以模仿真誠的合作,就會養(yǎng)成“自掃門前雪”的孤立習氣。只有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guān)懷、尊重、民主、協(xié)作,才有利于孩子在這個實驗場中自由酣暢的體驗相互依存的滋味,萌生正確的合作意識,為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guān)系提供經(jīng)驗上的準備。
最后,教會孩子交往的技能
經(jīng)常性的訓練非常必要。有些社會技能是必須“教給”的,如怎樣參與到別人的游戲活動中去,怎樣對同伴的友善行為作出回報,怎樣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樣給予同伴關(guān)心、幫助和同情,在這些時候應該說什么話,做出什么樣的表情和動作等。經(jīng)常向孩子講述這些,比簡單地讓孩子模仿別人效果要好得多。合作過程中必須伴隨語言的交流。語言交流既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斷地推進合作活動的開展,又能傳遞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影響他人。在孩子能夠用口語表情達意的同時,家長應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語言表達修養(yǎng),包括:用自然溫和的態(tài)度文明地說話,不粗暴地命令、呵斥他人,不撒嬌,不以哭鬧威脅同伴等。這既是合作的自然要求,也是有效溝通感情信息所必需的。
比口頭講述更好的一種方法是角色扮演。上面提到的讓孩子“扮演”孔融的角色就是一例。國外有人做了這樣一項實驗:為了幫助學前兒童對一些社會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研究者讓兒童在一個由木偶組成的情境中扮演角色,讓他人解釋參與到這場沖突中去的所有當事人的心情,并展開討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兒童接受訓練的時間越長,他們作出的攻擊性的解釋就越少;而且,由于他們在開始就能夠考慮到自己行為的后果,所以他們較同伴的表現(xiàn)具有明顯改進。
如果家長熱情而態(tài)度鮮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會禮節(jié)所要求的各種規(guī)則,他們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規(guī)矩、善于和別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縱容孩子的家長,培養(yǎng)出的往往是攻擊性強、不受同伴歡迎的孩子,對別人提出的要求常采取對抗態(tài)度。有研究表明,對孩子過于保護的母親培養(yǎng)出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和成人打交道時表現(xiàn)得非常善于交際,但他們在周圍同伴中常顯得不安和拘束。因此,對孩子過分保護并不是一種可取的教育方法。
(一)使孩子養(yǎng)成有禮貌的習慣,學會尊重別人平等待人
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在交往中對同伴采取友好的態(tài)度,不逞強、不霸道。例如,不要和同伴爭著做游戲中的主角、不欺負弱小的孩子、友好地對待每一個人;用商量、請求的口吻與人說話、無意傷人時會道歉、請求原諒;玩他人的玩具時應說:“請你把玩具給我玩一玩,行嗎?”別人給了自己玩具時應說:“謝謝!”把別人的東西碰翻了要說:“對不起”。
(二)要教會孩子學會忍讓
在交往中,遇到與自己意愿相悖的事能暫時克服自己的欲望。服從多數(shù)人的意志。例如,幾個孩子商量做什么游戲,大家都說玩“過家家”,而自己卻想玩另一個游戲,此時要克服自己的欲望和伙伴們一起高高興興地玩“過家家”的游戲。
(三)遵守集體規(guī)則
孩子們在交往時,制定一些規(guī)則約束每個人的行為,誰破壞了這些規(guī)則便會遭到集體的排斥。只有能夠遵守集體規(guī)則的孩子,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愛。
(四)培養(yǎng)孩子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
孩子在交往中會碰到一些困難,家長應支持孩子幫助他人克服,樂于助人的孩子會有許多朋友。例如,在玩角色游戲“醫(yī)院”的過程中,李?菖小朋友突然肚子疼,王?菖小朋友趕快送他去醫(yī)院看病并送他回家,這種互助行為使李?菖愿意和王?菖交往。
(五)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
孩子獨立性是通過日常生活、學習、游戲活動中各個環(huán)境因素和各項教育措施來培養(yǎng)的。獨立性差直接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獨立睡眠、起床、(下轉(zhuǎn)第136頁)(上接第139頁)穿衣服、洗手絹等。
綜上所述,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在幼兒發(fā)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家長和教師要珍惜孩子的交往,不能太溺愛自己的孩子,要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孩子去交往,多啟發(fā)他們,讓孩子從小與同齡孩子接觸,適應集體生活,使孩子具備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活潑、快樂、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