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莊子教小學,不久之后很多父母都會要求讓自己的孩子轉(zhuǎn)班。
莊子從下在孩子身上打分數(shù)、定名次,因此不發(fā)成績單。他走進教室,就像走進了雜貨鋪,趕忙將印著阿拉伯數(shù)字的售價卷標——撕掉。讓每一樣東西都回到它自己酸的、甜的、苦的、辣的;軟的、硬的:長的、短的……
莊子說:“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fù)制、不可替代,更不可用數(shù)字去標價。心靈的成長是各人自己的事,怎么可以和別人放在同一架天平上去比較輕重呢?”
很多父母聽不懂,尤其是那個經(jīng)常拿第一名的孩子的父母更是聽不懂——下,是不愿聽懂!
“莊老師,你剝奪了我孩子當?shù)谝幻臋?quán)利!”他抗議。
校長也同樣聽不懂。不、是不可以聽懂,如果聽懂了,“校長”還做得下去嗎?
“莊老師,不打分數(shù),不定名次,我們怎么分得清好學生和壞學生呢?”校長很不高興。
莊子默然不應(yīng)。但是,沒有成績單,沒有數(shù)字,很多父母便弄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的心智究竟有沒有成長。第一學期結(jié)束后,就轉(zhuǎn)走了一半學生。
莊子還是那個樣子。他不喜歡孩子整天關(guān)在教室里,像是一群飼料雞,只會吃便當、喝水、背書、寫字、演算、考試……孩子們必須有更多的時間走出教室,在校園里揀果皮、紙屑,拔草、種花或畫畫、唱歌、打球、玩各種游戲,但不比賽,因此也沒有什么冠軍、亞軍的。再有時間,就到圍墻更遠的地方、田野、山上、海邊,甚至市場、醫(yī)院、大街、小巷……他希望孩子們不要用太多的嘴巴,而是多用眼睛、耳朵、鼻子、手指頭,尤其是“心”。
莊子說:“人只有回到真真實實的生活中,才能得到智能,別讓書本成為心靈的監(jiān)牢。”
很多父母聽不懂,尤其是那些看到孩子捧著書本,拿著鉛筆,才覺得安心的父母更是聽不懂——不,是不敢聽懂!
“莊老師,孩子們書讀得不夠、作業(yè)也寫得太少了哇!怎么和別人競爭?”他們很惶恐。
校長同樣聽不懂。不,是不能聽懂。如果聽懂了,學校還辦得下去嗎?
“莊子老師,被督學查到,我們都別混了!”他很惱怒。
莊子默然不應(yīng)。第二個學期結(jié)束后,另外一半孩子也轉(zhuǎn)走了,只留下一個學生,看起來傻兮兮的。查閱資料:父母雙亡,由其祖父撫養(yǎng)。老人年八十,常常念念有詞:“人啊!唉!要怎么說呢?”說了等于沒說,人們以為他是個“癡呆”。
“你為什么不轉(zhuǎn)班?”莊子問。這個傻孩子默然不應(yīng)。其后聽說教育當局堅持不準莊子繼續(xù)教小學,理由是——不懂教育!
(趙世祿摘自臺灣《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