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式先
[案例]
一位教師在教蘇教版第十冊《春聯》時,和學生一起讀春聯,議春聯,悟春聯,賞春聯,設計樸實本色,課堂民主平等,高潮迭起,特別是最后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令人回味無窮。
該教師為了拓展視野,激發(fā)學生愛對聯、用對聯的興趣,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他幼小聰慧異常,才智過人,生活在一個書香家庭,得到以文章著稱于世的父親蘇洵的指教,熟讀了不少書籍,比之一般的孩子,他的學問可算得上十分淵博。在眾人的稱贊聲中,年幼的蘇軾不免有些春風得意,飄飄然了。這一天,他乘興寫了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教師將此聯板書于黑板上)。這十個大字貼在門上,特別顯眼,正當他得意洋洋地自我欣賞時,有位打此地路過的老翁走上前來,拿著一本古書,口稱:“特來向公子請教?!碧K軾接過一看,不禁愕然,書上那密密麻麻的字,他竟連一個也認不得。老翁又說:“還望識遍天下字的蘇公子賜教?!碧K軾頓時滿面通紅,羞愧萬分……
該教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老翁走了,蘇軾該怎么辦呢?這副對聯該怎么處理呢?”就在學生為蘇軾著急憂慮之時,教師向學生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蘇軾應該向老翁承認自己的錯誤?!?/p>
“蘇軾應把對聯撕掉?!?/p>
“應該重新寫一副對聯?!薄?/p>
課堂一下炸開了鍋,大家議論紛紛。
“老師,我認為不必撕,也不需要重新寫?!币粋€學生提出了新的觀點。
“你說,該怎么辦呢?”教師微笑著問。
“我說只需要在原來的對聯中各加兩個字?!?/p>
“噢,在這對聯上加字?這是個好主意,等一下請你說。大家思考一下,該怎么加呢?”
[教師在黑板上的對聯上分別加了兩個括號——(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教室里頓時變得安靜了,學生的思維快速運轉起來,這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不一會,孩子們的小臉紅了,小眼閃光了,小手一個個舉起來了。下面便是師生的精彩對話——
“欲求識遍天下字,發(fā)誓讀盡人間書?!?/p>
“努力識遍天下字,刻苦讀盡人間書?!?/p>
“不錯。有三字、四字的詞語嗎?”教師在適時引導。
“親師友識遍天下字,習禮儀讀盡人間書。”
“你真棒!巧妙運用了《三字經》中的內容,提升了對聯的文化品位。”教師不住地煽情。
“頭懸梁識遍天下字,錐刺股讀盡人間書?!?/p>
“好一個懸梁刺股!經過你的補充,這副對聯一下子成了名聯?!苯處煹男老仓橐缬谘员?。
“懸梁刺股識遍天下字,鑿壁借光讀盡人間書?!?/p>
“妙!兩個典故使對聯躍然站起,有精神、有內涵、有境界。”教師的評點恰到好處,教室里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臥薪嘗膽識遍天下字,水滴石穿讀盡人間書。”又是一副好聯,我不禁暗暗贊嘆。接下來,教室里笑聲朗朗,好聯如潮,掌聲如潮……
“書山有路識遍天下字,學海無涯讀盡人間書。”
“學無止境識遍天下字,天道酬勤讀盡人間書?!?/p>
[反思]
這一節(jié)課學生學得主動而實在,首先得益于教者選擇了一個貼近課文、貼近生活的歷史故事,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使每個學生都情不自禁地參與故事的生成,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整個教學的過程體現了信息的輸入與輸出的和諧統一,輸入時注意積累,輸出時力求創(chuàng)新。因為沒有積累,創(chuàng)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去創(chuàng)新,則語文學習達不到至高境界。由于教師始終貫穿積累與創(chuàng)新這兩條線索,引導學生點滴積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基礎工具性特點,呈現出母語乃民族之魂、國家之根、智慧之泉、創(chuàng)新之源的理念。
其次是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友善與合作的交際情境,學生進入情境宛如在生活之中,因而能自然而然地進行交流。在引入故事情境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激活,教師循循善誘,鼓勵學生打破常規(guī),別出心裁,標新立異,尋找與眾不同的解決辦法,啟發(f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進行大膽的嘗試,自主創(chuàng)新,這樣激發(fā)了求知欲,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再次也得益于教者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評價,體現了互動。在多個回合中,師與生展開了充滿情智的對話交流,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互動的過程。
這節(jié)課之所以上得生動有趣,就是因為教者始終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在語言實踐中感受到知識和智慧的力量,真正體會到創(chuàng)造的欣喜和快樂。
(作者單位:寶應縣范水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