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龍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向體育學科提出了“促進學生社會適應”的要求,但從幾年來新課程的實施情況看,該領域目標的達成效果還存在諸多問題。廣大體育教師往往感覺無從下手,不知該用什么教學內容來實現(xiàn),而且難以觀察和檢測。那么,體育教學與社會適應如何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促進學生社會適應”的目標是對過去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團結、競爭、協(xié)同、合作以及集體主義”等社會化目標的歸納。一個人先有生命的存在而后才會有社會的適應,學會生存是社會適應的基礎,而“吃苦、耐勞”、“團結、競爭、協(xié)同、合作以及集體主義”等社會化目標都可以在生存教育中進行發(fā)展和培養(yǎng)。因此,我們應樹立大社會適應目標的概念,讓學生在“學會生存的必要知識和技能,并付之于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基于以上認識,樹立大社會適應目標的概念,我們完全可以在體育教學中開展“生存教育”,以生存教育為突破口,有效達成社會適應領域目標。
體育與健康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因此,我們在選擇具體的生存內容時,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生存教育的內容要具備很強的實踐性,使其與常態(tài)下的體育教學保持一致;二是社會適應目標不是體育教學的唯一目標,生存教育要能在達成社會適應目標的同時兼顧其他領域的教學目標。
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水平,依據(jù)目標統(tǒng)領教學的思路,我把“生存教育”的具體內容與擴展的社會適應目標一一對應。
有了與社會適應目標相對應的具體內容,下一步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實現(xiàn)社會適應目標的達成,具體操作如下:
1.把“生存教育”納入正常的課堂教學計劃
“生存教育”的開展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生存教育”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嚴肅面對,要從小抓起,常抓不懈。因此,我們要在期初制定教學方案時把“生存教育”納入正常的課堂教學計劃。
“生存教育”有很強的實踐性,它對其他四個領域的目標培養(yǎng)也有教育意義,因此我們要避免把“生存教育”僅僅定位于學生的社會適應領域,應把它與其他各領域目標交并使用。如障礙跑內容的教學,既可適用于社會適應領域,也適用于運動技能和心理健康領域,同時也適用于運動參與領域。
2.強調學生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發(fā)展面對困難的適應能力
情緒是指人對現(xiàn)實事物的態(tài)度的體驗。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增加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生活中。小學生往往會在陌生環(huán)境或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產生情緒變化,這時學生一般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一種是“急中生智”,能冷靜地面對所發(fā)生的一切:另一種是表現(xiàn)出“害怕、退縮”,面對困難和挫折不知所措,做出放棄、發(fā)脾氣或怕苦怕累的表現(xiàn)。
培養(yǎng)學生調控情緒的能力,必須靠教師在平時和教學活動中幫學生逐步建立。特別是在一些有一定困難的體育活動中,教師告誡學生要耐心,不要急躁,爭取克服困難并解決困難。同時教師要充分運用心理學知識來指導學生調控情緒,如轉移法、呼吸調整、環(huán)境和角色轉換等。
3.在教學實踐中增加孩子們生活體驗的機會,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學生社會適應目標培養(yǎng)的關鍵?,F(xiàn)在的孩子在家長的“萬般呵護”下往往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因此,通過體育課的實踐鍛煉,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品質將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去體驗。從中磨煉意志,增強毅力。
4.把生存技能融入體育技能的教學中去。同時灌輸必要的基本常識
處亂不驚的情緒調控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對于社會適應十分重要。但如果缺乏積極有效的知識和技能,也還不能完全適應復雜的社會。在生活中,往往不可避免要遇到各種各樣始料不及的考驗,因此我們必須教授學生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必要的基本常識。例如“水平一”學生應教會他們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撥打所需要的電話號碼(匪警、火警、急救、家長)。“水平二”學生應知道一些健康常識。在家里要注意用電安全,在街上不要奔跑和游玩,注意交通安全?!八饺睂W生要懂得在受到小的外傷時應該如何處理,同伴溺水應該怎么辦,遇到火災的逃生方法和地震時該如何面對等應急技能。特別強調一點是除了掌握急救技能還應具備一定的決策能力。如在公共場所,遇到盜賊,你該怎么辦?這些必要的基本知識都需要教師在“生存教育”中傳授給學生,使他們知道應該如何做出果斷、正確的決策。一個人的決策能力不是先天的,它是在實踐活動中積累和發(fā)展的,因此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決策。
5.拓寬實踐渠道。發(fā)揮社區(qū)資源。寓生存教育于實踐活動中
種種生存知識的了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的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運用。加強體驗,形成積累。學生們只是在教室里接受生存教育,沒有實踐活動的體驗和鍛煉,只能使得學生應對、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大下降。因此組織教學時。應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如開展生存模擬訓練,教師創(chuàng)設地震的情境,讓學生體驗自救等。
除了課堂教學要組織學生多實踐,我們還必須重視社會實踐和野外體驗活動。
6.加強家校合作,確保生存教育的順利實施
作為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主陣地,學校加強學生的“生存教育”義不容辭。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生存教育”首先在家庭。現(xiàn)在無數(shù)的孩子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下,生了一個小感冒。家長就立即要求學校停止他的一切體育活動……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師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增加與家長的溝通,確保生存教育的順利實施。
如何落實新課程中的社會適應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牽涉到“健康第一”思想是否落到實處的一件大事,我們必須深入理解把握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體系,結合平時教學實踐,加強探索,使其不斷完善,把“生存教育”作為一個重要教學內容進行研究。
(作者單位: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