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郁
《到底是張愛玲》
劉紹銘 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7年3月出版
現(xiàn)在說張愛玲總覺得有些尷尬,不是沒有話說,而是因為關(guān)于這位小說家的話題太多,基本都說濫了,想說出點驚人的新意來確實有些難度?近年來張愛玲研究日益火爆,學術(shù)著作出了一本又一本,但是仔細閱讀者能有幾人?面對眾多研究張愛玲的專家及其著作,我倒寧愿老老實實地再讀讀《張看》或《流言》?
近期看到了劉紹銘先生的《到底是張愛玲》一書,書不大,小冊子而已;頁不多,寥寥百頁罷了?隨手翻閱,文字多性情之言,感性情懷,非學究之氣,讀來興致盎然,毫不吃力,倒是比那些所謂高深的張學研究好看多了?其實只要你翻看序言就可以看出與那些學理的張學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劉紹銘先生書寫的序言名為《傳奇的誘惑》,大意是說,一個作家首先是因為有"傳奇"的作品,而后才會成為"傳奇"般的人物?因為作品中的傳奇,我們總認為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有著同樣的傳奇之處,所以就有了探究作者生活的好奇之心?張愛玲年少暴得大名,引得眾多文學愛好者的追捧,但是她為人孤僻,性情傲慢,想要過一種遺世獨立的生活,不好與人來往?沒想到這種特立獨行離群索居的行為更加引發(fā)了"張迷"的好奇心:一位好事者搬進了她的公寓,住在她的隔壁,竊聽她的一舉一動,早晨甚至從她倒出的垃圾中了解她的飲食習慣?這種探究張愛玲的生活的傳奇的習慣就有些走火入魔的味道了?實際上,對張愛玲的一生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張的小說雖然很傳奇,但是她的人生實在缺乏傳奇的色彩,探究起來文學價值并不是很大?劉紹銘先生在《到底是張愛玲》之中用了好多淺顯通俗的文墨說明了這一點?
在張學逐漸成為一種顯學后,很多學者都想尋找張愛玲天才的繼承人?能真正具有張愛玲那種流風余韻的淡然,行云流水般的書寫風格的,大陸作家中他們認為有上海的王安憶,臺灣有蔣曉云?鐘曉陽和黃碧云等?可惜的是這些作家一個個都毫不領(lǐng)情,絲毫不認為做張愛玲的傳人有值得驕傲之處?且看黃碧云對張愛玲的評價:"我以為好的文學作品,有一種人文情懷,那是對人類命運的拷問與同情,既是理性的亦是動人的?……張愛玲的小說是俗世的?下沉的?小眉小貌的?……張愛玲好勢利,人文素質(zhì)好差?"話是夠刻薄的,但是除去了文人相輕的因素,撇清了與張愛玲的關(guān)系之外,用這段話點評張愛玲的一生倒很是精準到位?如若不信,且看寫于1944年的《詩與胡說》,張愛玲寫顧明道:"聽見顧明道死了,我非常高興,理由很簡單,因為他的小說寫得不好?……我不能因為顧明道已經(jīng)死了的緣故原諒他的小說?"這話說得已經(jīng)不能用刻薄來描述了,一個人該死不該死在她的眼里卻由他的小說寫得好不好來作為標準?估計現(xiàn)今的作家們看到這一段一定會后脊梁冒冷汗,按照這位中國文學史上的天才女作家的標準來看,現(xiàn)代的作家估計都該死?
劉紹銘先生在《到底是張愛玲》一書的序言中強調(diào)說,傳奇雖然是花邊新聞,但是也可能是引導(dǎo)一個本來打算"隨意翻翻"的讀者深入研究一個作家的誘因?我雖然不能說通過閱讀這本關(guān)于張愛玲的小書對深入研究張學有更大的興趣,但是通過閱讀這些表面八卦實則有趣的文字,讓我對張愛玲的親近又多了幾分?張愛玲在文本上的傳奇在我看來可用"俗"和"艷"二字概括?她的小說和散文,"俗"甚至都能俗到骨子里,很多作家不屑書寫的東西她都能寫出有趣的一面來;"艷"主要是指她的文字的書寫風格,那些活潑潑的文字不但艷麗無比,讓人目不暇接,而且最重要的能頓時給人驚艷之感?這種大俗大艷的方式,大陸作家至今無人可以望其項背?至于張愛玲的生活中的傳奇,自從她移居美國開始,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后半生孤苦無依,困頓他鄉(xiāng),傳奇之中的張愛玲已無絲毫傳奇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