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以文
人在生命旅途中總是要年老的。年老的人最不幸的是沒有親人,沒有家,也沒有依靠。在舊社會,等著這樣老年人的是流浪、要飯、寂寞、死亡。然而,在我們這樣社會主義社會里,等著他們的是什么呢?為了這個答案,記者訪問了北京第一養(yǎng)老院。
這所養(yǎng)老院座落在月壇旁邊。是四列磚墻、瓦頂平房。在這些嵌著大塊玻璃的窗戶的平房里面,住著五百多位在舊社會里無依無靠的老年人,他們當(dāng)中年齡最大的有九十九歲。
記者參觀了這些安靜恬適的房間。每一個房間都生著火爐,都是那么溫暖。房間里排列著單人床?;液谏拇置珰咒佋诖采希薇痪懑B得整齊,放置在靠近墻頭的地方。老人們穿著整潔的黑色棉衣褲、棉鞋,戴著藍布棉帽,從床上到身上,從頭上到腳上,用他們的話說,都是人民政府給的。這些在舊社會經(jīng)歷過無窮辛酸的老年人,有的閉目養(yǎng)神地躺在床上,有的在編織草提包,有的在糊火柴盒。是的,他們有的在休息,有的在勞動,而這些完全由他們自愿。但是,院方有一個規(guī)定:一天最多生產(chǎn)六小時,生產(chǎn)時間可以休息,休息時間不準(zhǔn)生產(chǎn)。主要是怕老人勞動過多了,影響身體健康。至于勞動收益所得,大部分歸老人私人所有,小部分用于集體福利。這不過是老人生活的一方面。
養(yǎng)老院有自己的診療室和臨時病室。有一個大夫,兩個護士。劉大夫說:“因為重視衛(wèi)生工作的緣故,老人生病的很少,疾病率一年比一年降低?!痹\療室里一般的藥品都有,重病患者才需要送到醫(yī)院去。這里還有理發(fā)室。理發(fā)室的旁邊有一個洗澡池。
在四排平房的中間,有一個禮堂。禮堂左角是閱覽室。雜志架上陳列著常見的一些雜志。負責(zé)管理這項工作的七十八歲的馬國賓,打開雜志架旁邊的書柜,向記者介紹說:“最近新買了一百五十本小人書。已經(jīng)借出近一百本?!度龂萘x》、《水滸》、《西游記》也有,大都借出去了。也有少數(shù)幾本外國翻譯小說?!本驮诙Y堂的椅子上,有一些老人在翻閱小人書、下棋。禮堂正中的右面,有一大張紅紙寫著元旦的戲目。除夕京劇清唱《捉放曹》、《四郎探母》,快板《大鬧天宮》,相聲《戲迷游街》等。平時老人們的文娛生活也是很豐富的。他們自己組織了京劇、曲藝、說唱小組,幾乎每天晚上都輪流演唱。除此以外,一個星期他們還能欣賞一次電影。比如,去年12月份他們看過:《生的權(quán)利》、《馬蘭花開》、《花木蘭》、《沖破黎明前的黑暗》等四部片子。
五十七歲的陳于坡想起這幾年來在養(yǎng)老院的生活,激動地對記者說:“姐果不是新社會把我救了,我的骨頭早爛得沒有了?!标愖悠聟⒓恿司幉萏岚鼊趧?,每月大約可以收入八元。他說:“人民政府救了我,我沒有什么可報答,只要我一天沒成為廢人,我就要為社會做我能做的事?!?/p>
另一個老人邊喜才,1939年在東北鞍山日本人的昭和制鋼所、做工,把一條腿軋斷了。從此,瘸著一條腿,在街頭流浪、要飯。解放后被收容。他感激地說:“過去我對政府一點表現(xiàn)也沒有,人民政府卻來救我?!蔽覀兒苋菀桌斫膺@個在敵偽時代殘廢了的老工人的心情,他十分痛苦:在他還沒有等到為工人階級的事業(yè)貢獻出一切力量就殘廢了。
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的時候,也曾辦過收容老人的所謂慈善事業(yè),不過,那僅僅是為了裝點門面。解放前的安老所(養(yǎng)老院的前身)就是這樣,給老人吃的是沙子米、黑棒子面,三天見不到一回蔬菜。1948年有一個月就死了五十個人,平常一個月要死十多個。常常有老人因為受不了這種苦,寧愿再到街頭流浪?,F(xiàn)在,我們的養(yǎng)老院不像從前的安老所,它讓他們舒適地度過晚年。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老人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去年全年養(yǎng)老院只死了六個人。一個七十二歲的叫王得福的老人,一輩子做绱鞋工作,窮得娶不起媳婦,從來就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F(xiàn)在他生活在養(yǎng)老院里,他這樣告訴記者:“院里給我們照顧得太周到了,吃飽穿暖的,我一輩子沒有家,養(yǎng)老院就是我的家?!?/p>
在我們這樣的社會里,不幸的孤獨的老年人,就是這樣得到家的溫暖的。
[原載1957年1月8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