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二十一世紀飯店附近,記者見到了回國參加英國大學生夏令營活動的留美博士劉宏,樸實的外表、儒雅的風度,不知情者很難把他與他的經(jīng)歷連在一起。
中國的“少年大學生”
出生在福建臨安的劉宏自小生長在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家庭,父親是一個在縣政府工作的干部,母親則是一位醫(yī)生。受家庭的熏陶,自小劉宏就處處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優(yōu)秀。
劉宏1978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廈門大學歷史系,是當時在家鄉(xiāng)傳及一時的“少年大學生”。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是沾了“跳級”的光。曾從一年級跳到三年級,后來又跳到高年級。
劉宏高考那年,恰巧是國家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二年,那時候,全國參加高考的學生很多,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同年參加高考的同學年齡最大的是34歲,劉宏考了390分,他所在的學校有8名同學考上了重點大學,劉宏就是其中之一。
劉宏在廈門大學歷史系讀完四年本科后,緊接著又參加了廈門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研究生項目,最后拿到了復旦大學的碩士學位。在那個畢業(yè)包分配的年代,成績優(yōu)秀的劉宏無疑成了“搶手貨”。臨近畢業(yè)前,共有三個機構(gòu)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把他列入接收對象,最后他還是服從分配留在了廈門大學。這種平靜的選擇,為劉宏以后的發(fā)展鋪就了道路。
6年拿下美國博士
人生的道路關(guān)鍵時候只有幾步,但其中偶然的因素占了很多。劉宏笑談自己的發(fā)展也是經(jīng)歷了幾次“偶然”。
1987年,劉宏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大學。當時,阿姆斯特丹大學到廈門大學挑選進修生,研究印尼問題的劉宏正好符合他們的選擇要求,順理成章,機會落到了他身上。
走出去才能發(fā)現(xiàn)差距,劉宏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呆了一段時間后,明顯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到阿姆斯特丹大學后,雖然荷蘭語學了一部分,但在研究中還是遇到了很大的障礙。由于研究的是東南亞方向,卻對當?shù)卣Z言不了解,造成了研究印尼不會看印尼文的局面,而周圍的同學不僅懂印尼文,還能用當?shù)卣Z言去交流。看到這種情況,劉宏感覺到,如果不攻破語言關(guān),自己很難有成功的研究,只有掌握了語言工具,自己的研究才會更深入,才會對整個社會的科學理論框架熟悉起來。正當他全身心想攻破語言關(guān)時,一個更大的“偶然”又降臨在他頭上——到美國讀博士!
當時,在美國研究東南亞的有8個研究中心,其中俄亥俄州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的教授恰巧就在阿姆斯特丹大學訪問,研究東南亞方向的劉宏就這樣又抓住了第二次機會,如愿到了美國深造。
跟所有留美的學生一樣,剛到美國的時候,劉宏對美國的人文、環(huán)境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最大的心理適應是在學習上,他沒想到在美國讀博士竟用了將近6年的時間!他說:“在美國讀博士跟其他國家不一樣,不僅要上很多課,還要經(jīng)過很多資格考試后,才能開始做博士論文,但在做博士論文前按規(guī)定還要會除英語之外的另兩種語言?!币驗閯⒑瓴┦空撐难芯康氖侵袊c印尼的關(guān)系,所以他要有很多觀察和調(diào)研,劉宏在讀博士期間先花了一年時間到亞洲各地去做調(diào)查,又用一年的時間掌握了印尼文和馬來文,并通過了考試后才開始寫他的博士論文。
總結(jié)自己在美國這階段的留學經(jīng)歷,劉宏很感慨,他告誡將要去美國的留學生們:“去美國留學,首先要在心理上有準備,其次選擇做研究時一定要到研究對象身邊去,這樣才能理解更深?!?/p>
新加坡給了他終身教授資格
在讀博士的第四年,同很多留學生一樣,他也做起了兼職,一份是在本校的研究中心作研究助理工作;另一份是在美國華盛頓的圖書館亞洲研究部做助理研究員。對他來講,這兩份兼職提供的不僅僅是生活補貼,更多的是學習機會。由于他的勤懇努力,被兼職機構(gòu)作為正式研究員來看待,并允許他參與各種活動,借此機會他對世界各國的關(guān)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如果說目的性很強的打工豐富了他學習期間的視野,那勤懇的學習和艱苦的鉆研又為他畢業(yè)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1994年,博士畢業(yè)的劉宏應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的邀請前去工作,負責做中國和東南亞關(guān)系研究,這一做就是10年。新加坡執(zhí)行的是英國的管理制度,在經(jīng)歷了10年的辛勤工作后,劉宏如愿拿到了“終身教授”的資格。在新加坡,能成為“終身教授”真的來之不易,任何一所學校對評“終身教授”都是非常慎重的,要通過全世界范圍內(nèi)6個知名教授的評審。
成為“終身教授”后,劉宏應該很踏實了,因為后半生有了非常穩(wěn)定的職業(yè),應該在四周羨慕的目光中從事著自己喜歡的專業(yè)??墒?,生活有時候真的很戲劇,正當劉宏一心一意為自己的研究努力工作時,又一個挑戰(zhàn)性的機會從天而降,令他措手不及。用他的話說,又是一個偶然。
長達十幾年的東南亞研究,純正的中國背景,再加上他孜孜不倦地追尋,劉宏在行業(yè)內(nèi)的知名度不斷攀升。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這句話一點不假。2004年的時候,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曼徹斯特理工大學合并后成了英國最大的大學。擁有36000多人的大學有個新的設(shè)想,想開發(fā)和涉足一個新的研究和教學領(lǐng)域,確定的領(lǐng)域之一就是“中國研究”。設(shè)定此學科的原因,是由于近年來中國經(jīng)濟的興起和在全球業(yè)務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校方覺得在大學里增加對中國的教學研究應該很有份量。在經(jīng)歷了英國式的嚴格選拔后,有深厚研究功底的劉宏在眾多候選人中勝出。
英國讓他一切從頭開始
雖然劉宏知道了自己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的消息,但是,真的要離開新加坡去英國時,他還是猶豫了:自己在新加坡工作10年了,雖然到了英國也是“終身教授”,但意味著要放棄在新加坡很穩(wěn)定的環(huán)境資源,一切要重新開始。到了英國也許會有更大的發(fā)展,如果這次放棄,也許這樣的機會就永遠不會再有了。從學術(shù)的角度考慮,英國是一個文明的發(fā)源地,到了英國可能會對自己的學術(shù)研究更有幫助。反復考慮后,他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狠下心辭掉了自己在新加坡的工作?!斑~出這一步確實很艱難,要下很大的決心”劉宏說。
去年7月,劉宏正式就任,并在短時間內(nèi)就著手籌建了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和孔子學院,開始了招生工作。今年3月,針對大學生鮮有到中國游學的問題,英國教育與技能部第一次推出了由教育部資助的中國夏令營計劃,其宗旨在于鼓勵大學生到中國,不僅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也親身體驗中國的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并在將來從事與中國相關(guān)的學業(yè)或職業(yè)。曼大中國研究中心和孔子學院在這項全國性的選拔中,成功地贏得了英國教育部中國夏令營的主辦權(quán)。今年夏天選派了200名大學生到北京。僅為這一項目,教育部就投入了25萬英鎊的經(jīng)費。
劉宏原本擔心,在短短的一個月內(nèi)能否招到200名學生。出乎意料的是,該項目在全英的大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共收到了來自90所大學的1300多份申請。獲選的學生所學的專業(yè)涉及人文、社會科學、企管、工程、醫(yī)學等各領(lǐng)域,絕大部分為非華裔學生,從未到過中國。他們都渴望了解中國、學習中華文化。許多申請者認為這是一次“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一生中難得的寶貴機會)。
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劉宏正沿著這樣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