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出游,多次回頭找飲水的器具,沒找到,也沒吱聲?;氐綄m里,他渴壞了,“咕咚咕咚”喝了好幾杯水。旁邊的人問:“皇上,您渴成這樣,干嗎剛才不說呢?”仁宗回答:“如果我說了,一定會有人因此獲罪??!”
宋仁宗的老祖宗、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傳有佳話。他半夜起來,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猶豫著不肯下令。左右問:“皇上有什么事盡管吩咐,我們一定照辦!”趙匡胤回答:“我若說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殺!”
趙氏祖孫倆明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一個不經(jīng)意的小指令甚至癖好,到了下邊,常常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此所謂“拿著雞毛當令箭”是也。一些下屬就愿意用這種夸張其事的行為,來顯示自己的忠心。
明武宗在宮中偶然得到一根蔥,揪下蔥葉吹了幾下,覺得很好玩。孰料,宦官們此后每天一車一車地把蔥拉進宮里,蔥價陡然飆升數(shù)倍。
明穆宗想吃果仁餡餅,就告訴侍者。某日,他去御膳房視察,見里頭和面的、剝殼的、制糖的,無數(shù)的人在忙活,一問開支,有人回答說,不多,一個月才5000兩白銀。穆宗笑道:“哼,只需5錢銀子,我在東華門就可以買一大盒餡餅!”原來,穆宗當皇帝之前,常下去體察民情,早知道物品的價格。
這些人正是“拿著雞毛當令箭”。表面上是在忠實地執(zhí)行上司的意愿,實際上是用公家的錢,滿足你的私欲,還讓你背上“昏庸”的罵名;而自己卻巧妙地謀得了私利,升遷的升遷,封賞的封賞。
而且,這些“拿著雞毛當令箭”的人,只是在小事上把“雞毛”當成“令箭”,一旦觸及自己的利益,哪怕是生死攸關(guān)的大事,也會拿“令箭”當“雞毛”。比如上司指令:不許貪污受賄,重則死罪!下屬還不是照樣能貪就貪,他才不在乎上司的話呢!
昏君隋煬帝到甘泉宮巡游,責怪里面沒有螢火,第二天,有人就拉來500車螢火蟲,照得宮內(nèi)宛如白晝??墒牵谒鍩鄹贡呈軘车臅r候,沒有一個人肯來勤王。隋煬帝在自殺的那一刻不知道心中作何想法。
(李貞剛薦自《上海法制報》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