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朋友把同伴打哭了,他的爸爸很生氣:“你為什么要打人家,把原因向我說清楚,你心里怎么想的,我可是看得透透的。”
這位爸爸的話勾起了我一段回憶。小時候,有一次爸爸給我五元錢用來交學費,我卻花掉二角錢買了塊蜜糕吃。因少了錢,所以學費不能及時上交。學校催了我很多次,我只好推說爸爸還沒給我錢。后來學校因我的學費欠交不能結(jié)賬,就找到爸爸。于是,我做的錯事露底了。
我把在口袋里裝了許多天的錢交給爸爸。爸爸數(shù)了數(shù),果然只少了兩角。這時,我多么期望爸爸能相信我所說的。爸爸數(shù)完錢,站起來,在我面前踱來踱去,然后要求我看著他的眼睛。當我抬頭看他時,分明能感覺到自己內(nèi)心那份強烈的恐慌。
爸爸生氣地說:“我一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在說謊,我看得透透的?!蔽冶话职挚赐噶?,剎那間我不知所措。呆呆地站在那兒,等待著爸爸的懲罰……
那次經(jīng)歷,讓我感覺到,當無助的孩子面對一個能看透他的人時,這個孩子需要承受一份很重的心理壓力。面對把我看透的爸爸,當時,有一種無助的恐懼在我內(nèi)心深處蔓延,其實這是對孩子幼小心靈的一種傷害。所以,能將孩子的內(nèi)心“看透”,并不是父母的驕傲,而是父母與孩子交流中的詬病。因為“看透”將使孩子無法躲避責問的壓力。
現(xiàn)在,我也是一個六歲孩子的爸爸了,小家伙有時也會和我玩花招。但我總是故意將自己的目光變得“短淺愚鈍”一些,為的是不將兒子“看透”。有一次兒子看到人象的玩具好,就偷偷地拿了回來。我問:“這好玩的玩具是從哪里來的?”兒子慌張地對我說:“是陳雷借給我的。”
我能覺察到兒子眼神中固說謊而透露出的那種慌亂,但我沒有立即指出他在說謊,而是說:“噢,等你玩完了,明天還給陳雷好嗎?”我給兒子留出了彌補錯誤的時間。第二天,兒子果然將玩具物歸原主了。
我不將兒子“看透”,是因為我想給兒子的心靈留一處可以躲避壓力的空間,給兒子留下可以收拾自尊的機會,我不想將兒子的心靈逼迫得無處可藏。每個孩子都有權(quán)擁有一處可以躲避責問的角落,只有擁有了這個空間,孩子的心靈才有可能得以喘息,然后漸漸歸于正道。
不要將孩子“看透”,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