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日印度當?shù)貢r間凌晨3點,在無數(shù)媒體的閃光燈和1100名警察陪同下,來自奧里薩邦的男孩布迪亞已做好準備。他正向一項前人難以企及的紀錄發(fā)起挑戰(zhàn):從布里鎮(zhèn)不間斷、不喝水地跑到邦首府布巴內什瓦爾,全程70千米。布迪亞出發(fā)時雖是清晨,但氣溫已升至20℃。陪布迪亞跑步的警察會經常輪換,布迪亞卻不能停歇。而布迪亞每跑3步,才相當于一個成年人跑1步的距離。
3小時后,氣溫逐漸升至26℃,這對常人來說可能并不炎熱。但對一個跑了30多千米,沒喝一口水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氣溫高得可怕。每當布迪亞經過一個村莊,村民們就會為他送上祝福。但是沒有人會為他送上一口水,因為依據他的教練比蘭奇的訓練方法,布迪亞在跑步途中不能喝水。每當布迪亞放慢腳步,比蘭奇就立刻用一瓶水來引誘疲憊不堪的布迪亞,鼓勵他繼續(xù)跑下去。7小時過去了,氣溫已高達35℃,布迪亞依然在奔跑。雖然他踉踉蹌蹌,動作也失去了協(xié)調,有好幾次幾乎跌倒,可比蘭奇仍督促著他向終點沖刺。
一路上,無數(shù)人爭睹這一歷史時刻,并為長跑神童吶喊助威。但是布迪亞的跑步天賦沒有戰(zhàn)勝灼熱的高溫,在距離終點5千米的地方,布迪亞倒了下去,并顯露出極度虛脫的征兆。他沒能夠跑完全程。即使這樣,他還是創(chuàng)造了兩項世界紀錄:世界上完成42千米標準馬拉松賽程的最年輕選手;在7小時左右完成65千米不間斷跑步的最年輕選手。
布迪亞的長跑天賦是被意外發(fā)現(xiàn)的。他出生在奧里薩邦的一個村莊,因為貧窮,不到兩歲便被其母親以800盧比(約合20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人販子,之后被柔道教練比蘭奇收養(yǎng)。有一天,頑皮的布迪亞在和別的小孩發(fā)生沖突時口吐臟字,比蘭奇命令布迪亞在操場上一直跑圈,直到自己回來。令比蘭奇意想不到的是,當他7小時后返回時,布迪亞居然還在操場上精力十足地奔跑著。比蘭奇說:“我意識到,他注定會成為偉大的馬拉松選手。我想讓他創(chuàng)造歷史。”從此,比蘭奇開始挖掘布迪亞的長跑天賦,讓他每天早上5點到中午12點,下午4點至7點進行兩次訓練,總路程達50千米。
雖然此后,有關布迪亞的健康、福利、人權以及訓練是否合理的爭論仍在激烈地持續(xù)著,而比蘭奇仍然堅信——布迪亞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揚名世界的奧運會馬拉松冠軍。
但在今天,像比蘭奇那樣僅靠大運動量訓練使布迪亞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方法,將受到現(xiàn)代電子設備和更科學訓練方法的挑戰(zhàn)。
同樣冷酷的現(xiàn)實是:奧運競技場早已成了現(xiàn)代尖端技術的展示舞臺。然而對布迪亞來說,他既沒有像《圣斗士星矢》里的黃金圣衣那樣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沒有一雙為他特別打造的運動鞋。他擁有跑步的天賦——但僅憑天賦,他在未來體育生涯中能走多遠呢?
赤腳奔跑還是穿上價格高昂的金跑鞋,赤身裸泳還是套上一身快皮泳衣,成為身體之外看得見的“武裝”較量。相比之下,作用于基因而導致肌肉發(fā)達的興奮劑,則顯得更加隱蔽,引發(fā)的問題也更加尖銳:現(xiàn)代奧運到底是誰和誰的較量?是運動員之間體能與技巧的較量,還是運動員身后可比擬登月計劃一樣龐大的后勤團隊之間的競爭?
奧運火種是現(xiàn)代奧運與古希臘的人本主義運動精神的連接,但是,這種連接越來越多地僅擁有了象征意義,因為現(xiàn)代技術越來越讓人生活在一個有別于自然界的人工世界里。在這個世界里,人不再需要以求生的速度和豹子賽跑,也不用從鯊魚的急速追捕中逃生。
我們相互之間,通過科技發(fā)展了另外一套新的競賽。沒有人能拒絕參與這樣的競賽,正如沒有人可以拒絕擁有舒適的生活。人類從整體上也無法控制和逆轉科技的發(fā)展。奧運精神的啟示則在于,發(fā)展科技的同時不要忘記發(fā)展自己的體能,運動大腦的同時,不要忘了運動一下自己的腰肢和四肢。否則,現(xiàn)代人將無可避免地倒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工世界里。
超人們的追風戰(zhàn)靴
根據生物力學專家測定出的數(shù)據,跑鞋的重量每增加100克,體能消耗將增加1%。因此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跑鞋越輕越好。為此日本水野公司用陶瓷鞋釘替代了傳統(tǒng)的鐵釘,為短跑巨星劉易斯制造了一雙價值十幾萬美元的輕盈堅固、便于加速的跑鞋。由于陶瓷耐磨且釘子周圍無任何附粘物,因而使鞋的重量減輕了20克(僅重115克),先進的設計、高科技的運用,無疑是劉易斯成績驕人的重要因素。
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美國短跑名將邁克爾·約翰遜的金縷鞋出盡風頭。約翰遜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曾奪得200米和400米跑兩枚金牌,此后他希望耐克公司為他制造出更為精良的跑鞋。于是,科研人員用3年時間進行了金縷鞋的研發(fā)——這雙僅重116克的跑鞋,也許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跑鞋:鞋面由24K純金制成的顆粒包裹,在閃光燈下金光燦燦。
快皮爭霸,盡顯鋒芒
悉尼奧運會游泳比賽中,“鯊魚皮泳衣”第一次在公眾面前亮相,并從此名震泳界。
鯊魚皮泳衣有個更加響亮的名字:快皮,它的核心技術在于模仿鯊魚的皮膚。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鯊魚皮膚表面粗糙的V形皺褶可以大大減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體周圍的水流更高效地流過,鯊魚得以快速游動??炱さ某煺估w維表面便是完全仿造鯊魚皮膚表面制成的。此外,這款泳衣還充分融合了仿生學原理:在接縫處模仿人類的肌腱,為運動員向后劃水時提供動力;在布料上模仿人類的皮膚,富有彈性。實驗表明,快皮的纖維可以減少3% 水的阻力,這在1% 秒就能決定勝負的游泳比賽中有著非凡意義。
從2004年第28屆雅典奧運會的快皮II,到如今的鯊魚皮PRO,快皮的出現(xiàn),使人們看到泳衣的科技含量已達到令人不敢想象的地步。
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世界紀錄
撐桿跳高起源于古代人類利用木棍、長矛等撐越障礙的活動。據記載,公元554年愛爾蘭就有撐越過河的游戲?,F(xiàn)代撐桿跳高始于德國。男、女撐桿跳高分別于1896年和2000年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撐桿跳高自產生以來,桿的制造材料先后經歷了木、竹、金屬和玻璃纖維4個階段。最早的木桿硬而脆,沒有彈性,不能很好地將運動員的水平速度轉換成垂直勢能,所以成績僅為2.29米,很不理想。
20世紀初,人們用既韌且輕又有彈性的竹竿替代了木桿,運動成績因此大大提高。
在充分研究了該項目的技術特點后,美國開始運用先進的金屬加工工藝制造輕質合金撐桿。但這種直徑均勻、抗彎性能好的桿子在插入插穴時,會產生很大的沖擊力。因此,新的撐桿跳高世界紀錄雖有刷新,仍十分有限。
真正使撐桿跳高紀錄騰飛的是玻璃纖維桿。借助它,撐桿跳高的成績突飛猛進。僅1962年至1963年, 世界紀錄就被刷新4次,共提高了26厘米。
設計成績
以往運動員技巧的改進主要是依靠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自身經驗,而如今先進的計算機、高速攝影機、電子傳感器等高科技設備能對運動員的動作技術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從而不斷創(chuàng)造佳績。
計算機專家研制了一種專門指導投擲運動員進行訓練的計算機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用高速攝影機拍攝下運動員的連續(xù)運動過程,并迅速進行數(shù)據處理,用圖像反映出投擲物(標槍、鐵餅)出手后幾秒鐘內的運動軌跡和狀態(tài),顯示出加速度、角度、角速度等各種運動參數(shù),還能將實際參數(shù)與計算機的優(yōu)化數(shù)據進行比較,以指導運動員及時改進動作,進而提高成績。田徑教練利用這套系統(tǒng)對威爾金斯的動作進行了會診。經計算機分析后發(fā)現(xiàn),威爾金斯的技術動作中有兩處不合理:一是旋轉時鞋與地面摩擦系數(shù)過大,消耗了一部分能量;二是膝關節(jié)支撐技術有點小毛病。專家們認為,如果這兩條都能有所改進的話,威爾金斯保持的世界紀錄還能提高3米。
基因興奮劑挑戰(zhàn)2008
一本名為《修改基因的運動員》書的作者安迪·米阿認為,基因修改技術能夠使運動員肌肉增強增大,甚至無需通過訓練,并且不會被檢測出來。
基因方法可以用來增強運動員某一特定部位的肌肉。例如在鉛球運動中,肱三頭肌的強壯程度直接決定了運動員的成績,如果能改良控制肱三頭肌纖維大小和數(shù)量的神奇生長因子基因,將會大大提高運動員的成績。有關研究人員宣稱:給那些想提高成績的運動員直接注射帶有這些生長因子密碼的基因,不是什么難事。而且現(xiàn)在的血檢和尿檢都不能檢查出修改的基因,只有通過肌肉活組織切片檢查才有可能被發(fā)現(xiàn)。但是很明顯,賽前做這種檢查幾乎不可能。但是基因療法有著內在的危險,一些人已經死于治療實驗。盡管修改基因存在很大風險,還是有運動員愿意花10萬美元接受肌肉轉基因。但如果大家爭著改變自身的基因,那奧林匹克運動“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又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