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原告:常州市東華對外貿(mào)易有限公司
被告:太平洋物流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錦程國際貨運有限公司
被告:現(xiàn)代商船有限公司
2002年11月7日,原告委托上海錦程國際貨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程公司”)報關和訂艙出運一批服裝。出口貨物明細表要求由錦程公司代理出口,由SAFE-DECK LINES LTD(以下簡稱“S公司”)出提單,托運人為原告,收貨人憑漢城銀行指示,通知人為SANG ZO TRADING CO.#65377;此前,錦程公司已通知原告將貨物裝箱并將全套報關資料送交錦程公司#65377;同年11月12日,涉案貨物出口報關,報關單記載的經(jīng)營單位和發(fā)貨單位均為原告,運輸工具名稱為MINA 008E,提運單號為HDMUQSBU630787,結匯方式為電匯,成交方式FOB,貨物名稱為棉制男褲#65380;男上衣,數(shù)量為2 125件,包裝為紙箱,貨物總價值為114 816.80美元,運抵港為韓國釜山#65377;同日,錦程公司要求原告確認提單內(nèi)容,原告對貨物名稱#65380;簽單日期作了修改和確認,并要求由S公司出單#65377;S公司代理承運人太平洋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洋公司”)簽發(fā)了涉案貨物的一式三份正本提單,提單編號為SHJC2102742,提單記載的托運人為原告,收貨人憑漢城銀行指示,通知人為SANG ZO TRADING CO.#65377;貨物數(shù)量為2 125箱,毛重為28 230公斤,裝一只20英尺集裝箱和兩只40英尺集裝箱,運費到付。提單記載的簽發(fā)日期為2002年11月10日。同年11月13日,錦程公司要求原告確認有關貨運代理費用,共計人民幣18 185元。
2003年2月28日,原告向太平洋公司致函,向其陳述了涉案貨物出運后提單被銀行退回,原告再三詢問貨物情況,太平洋公司均保持沉默的經(jīng)過。原告要求太平洋公司接函后三天內(nèi)就有關集裝箱的下落給予回復,否則原告將依法追究其責任。該過程及信函內(nèi)容經(jīng)江蘇省常州市公證處公證。
2003年8月11日,原告就本案提起訴訟。被告為太平洋公司、錦程公司和現(xiàn)代商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現(xiàn)代商船”)。原告訴稱,經(jīng)韓國收貨人指定,原告與錦程公司聯(lián)系出運等事宜。錦程公司接受委托安排出運,實際承運人為現(xiàn)代商船。經(jīng)向實際承運人了解,涉案提單項下貨物于2002年11月21日被提走,最終導致原告提單被退回,原告無法收回貨款。經(jīng)查詢,原告發(fā)現(xiàn)涉案提單及其承運方、簽單方均未在中國境內(nèi)依法進行登記、注冊,且錦程公司系太平洋公司在中國境內(nèi)的代理。原告認為三被告違反了我國海商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guī),未能恪盡職責,認真履行應盡義務,從而導致原告損失。原告請求法院判令三被告連帶賠償貨物損失114 816.80美元及退稅損失人民幣161 420.94元。
被告錦程公司未提交答辯狀,但當庭辯稱自己是涉案貨物的貨運代理人,已經(jīng)依約履行了貨運代理義務,沒有過錯,不應當承擔貨損賠償責任,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庭審中,錦程公司還確認其收到原告支付的包干費和海關查驗費人民幣16 800元,但稱該費用不包括海運費。
被告太平洋公司和現(xiàn)代商船未在法定期限內(nèi)答辯,經(jīng)法院依法傳喚亦未到庭參加訴訟。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認為,原告東華外貿(mào)與太平洋公司之間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關系依法成立。被告太平洋公司接受了原告委托出運貨物,并簽發(fā)了提單,有義務將原告的貨物安全出運,并在目的港憑正本提單完好地交付。原告通過公證機關致函太平洋公司,要求其接函后三天內(nèi)對有關集裝箱貨物的下落予以回復,否則原告將依法追究其責任。作為一個善意的承運人,太平洋公司理應對此予以回復,并將有關抗辯的證據(jù)提交法院。被告太平洋公司既未向法院提交有關貨物下落的證據(jù),又未到庭應訴進行抗辯。據(jù)此,法院作出對被告太平洋公司不利的推斷,推定貨物已經(jīng)滅失或無單放行,太平洋公司應當賠償由此給原告造成的貨物損失114 816.80美元。
原告主張錦程公司為涉案貨物的承運人,要求其承擔貨物損失的責任,但未能夠提出充分證據(jù),證明其與錦程公司之間存在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關系。由原告提供的涉案出口貨物明細表已明確要求由錦程公司代理出口貨物,由S公司出提單。錦程公司在代原告進行訂艙時要求原告確認提單內(nèi)容,有關提單確認的傳真雖使用了錦程公司的提單格式,但原告再次對由S公司出單作了強調(diào)。而原告據(jù)以提出訴訟的涉案提單表明,S公司系代理承運人太平洋公司簽發(fā)了該份正本提單。錦程公司作為涉案出口貨物的貨運代理人,接受原告方委托進行訂艙和報關,已經(jīng)履行了有關貨運代理合同約定的義務。原告要求錦程公司作為涉案貨物的承運人承擔有關貨物損失依據(jù)不足。另本案無證據(jù)表明現(xiàn)代商船在運輸和交付貨物的過程中存在過錯,原告要求現(xiàn)代商船賠償貨物損失依據(jù)不足。
關于涉案貨物的退稅損失,原告未在法定期限內(nèi)提供有效證據(jù),證明其該項損失的成立及其訴請的合理性,故對其該項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法院依法判決被告太平洋物流有限公司向原告常州市東華對外貿(mào)易有限公司賠償貨款損失114 816.80美元;對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一審判決后,各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
〖評析〗
一、關于無單放貨事實的舉證責任問題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jù)。依照此規(guī)定,對無單放貨事實的發(fā)生,原告方應當先行承擔舉證責任。航運實踐中,貨方要想證明承運人無單放貨的事實并非易事。這類糾紛往往與貿(mào)易合同的履行受阻密切相關,而承運人為避免貿(mào)易合同糾紛的當事人轉嫁損失,也不會輕易向貨方承認其已經(jīng)無單放貨。鑒于原告方對目的港貨物交付情況的舉證存在諸多不便,而為此舉證所需的費用以及對于以訴訟挽回損失的不確定性因素的考慮,都會影響到原告方對于承運人無單放貨事實的舉證力度和決心。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同時也規(guī)定了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jù),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jù),人民法院應當調(diào)查收集,但是法院對于這一條的理解和把握是比較嚴格的,期望把舉證所面臨的困難全部交由法院代為解決,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關于無單放貨事實的認定問題
有鑒于此,在無單放貨案件中,當事人對于無單放貨的舉證和法院基于相關證據(jù)的審查、認證,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于無單放貨事實的認定,就成為這類案件的審理重點和難點。而法院關于無單放貨事實的認定,則直接關系到對于運輸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劃分。法院審查無單放貨的事實,就是要查明承運人是否違反了運輸合同的義務,未憑正本提單放走了所承運的貨物。無單放貨的事實是否發(fā)生、何時發(fā)生以及怎樣發(fā)生,是審理無單放貨案應予關注的重點。除非有證據(jù)證明貨物實際并未放行,在一般情況下,下列證據(jù)之一即可證明無單放貨事實的成立:
(1)原告在貨物交付地提貨不著的證明;
(2)原告持有貨物的全套正本提單,而承運人或其代理人、受雇人確認了已經(jīng)放貨的事實;
(3)貨物的買方或者其他相關方確認已經(jīng)提貨。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無單放貨的情況復雜而多樣,與此相對應的用以證明無單放貨事實的證據(jù)也是五花八門,這對當事人和法院都是一個挑戰(zhàn)。
本案中,法院認定承運人無單放貨事實所依賴的證據(jù)和分析方法,較以往的案件審理具有一定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原告通過公證機關致函承運人太平洋公司,要求其接函后對有關集裝箱貨物的下落予以回復。此證據(jù)通過公證機關的公證達到了形式合法及內(nèi)容真實的要求,而原告也籍此達到了節(jié)省費用的目的,同時證明自己已經(jīng)盡到了謹慎、合理及妥善處理相關事務的義務。法院認為一個善意的承運人理應對此予以回復。原告詢問貨物在目的港的交付情況,承運人不應當保持沉默或不予回答,如果承運人沒有實施無單放貨的行為,就應當舉證證明貨物仍在其控制之下。無論承運人事實上是否對原告的詢問予以回復,當法院依法傳喚其到庭參加訴訟時,其也應將有關抗辯的證據(jù)提交法庭。本案中,被告太平洋公司既未向法院提交有關貨物下落的證據(jù),又未到庭應訴和進行抗辯,法院據(jù)此作出對其不利的推斷,認定貨物已經(jīng)滅失或被無單放行,太平洋公司應當賠償由此給原告造成的貨物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