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康
我在給學生上歷史課《建筑奇觀》。
課本上有一句話“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構成,其中宮城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是北京城的核心……”講到此處,有一名學生站了起來問我:“老師,宮城為什么又稱紫禁城?”我頓時愣住了,說實話,這個內容課本上沒有,教參上也沒講,我真不知道怎么解釋。好在我應變快,示意學生先坐下,然后模棱兩可地解釋了一通:“大概是禁止老百姓靠近的地方吧!”
下課后,我為自己不負責任的回答惴惴不安。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請教了幾位同事,他們也說不清楚。
就在這時,我發(fā)現課堂上問這個問題的學生站在辦公室門口,手里拿著本《中國校園文學》。
“老師,你看這本書里的答案對不對?”他問我。
“這本書有?”我有些驚詫———果然在61頁的“點滴”欄目中看到了關于紫禁城的解釋:“‘紫字是指紫微垣,代指皇帝。因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微垣居中央,太微垣、天市垣陪設兩旁。古時候認為天帝應住在天宮里,天宮又叫紫微宮。人間的皇帝自稱天子,‘太平天子當中生,清慎官員四海分,所以紫微垣代指皇帝,又因為皇帝居住的內城嚴禁黎民百姓靠近,所以又叫紫禁城?!?/p>
原來是這樣,我在放下書本的同時,暗自慶幸自己的說法還不是太離譜。
“你上課前是不是看過?”我問道。那個學生點了點頭,旋即紅了臉,“老師,您別誤會,我只是想印證一下書里講得對不對?!?/p>
“書里講得很準確,你看書也很仔細,不錯,不錯?!蔽野涯潜尽吨袊@文學》還給了他。
學生高興地走了,我的心卻很長時間平靜不下來。身為歷史老師,對一些歷史知識不了解已經令自己羞愧;備課不細致,應該想到的問題沒有想到更讓自己后悔。最不可原諒的是不懂裝懂,為了掩飾自己的無知便塞給學生模棱兩可的回答。老師,為什么就不能誠實地說“不知道”呢?
有了這個教訓,每次備課、上課我都力求準備充分,確保萬無一失。但一次講“淮海戰(zhàn)役”,又冒出了新問題。那一次,我在講臺上慷慨陳詞:淮海戰(zhàn)役起自1948年11月6日,結束于1949年1月10日。我軍以60萬人對陣80萬國民黨軍,取得空前大勝。共殲滅敵軍55萬5千余人,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突然,一學生舉起手站起來問:“老師,‘55萬5千人是不是全被打死了?”“全被打死?我們首先要理解‘殲滅是什么意思。”依據課前準備的資料,我輕松地解釋道:“‘殲滅指把敵人消滅。就是解除敵人的武裝,剝奪敵人的抵抗力,包括擊斃、擊傷、俘虜等等。大家可以參照商務印書館的《新華詞典》1988年修訂版第429頁?!?/p>
大多數學生恍然大悟,但有一個學生又追問了一句:“老師,擊斃、擊傷、俘虜的數字分別是多少呢?”看著學生探求的目光,我有些犯難了,該如何給學生解釋呢?停頓了一下,我誠實地回答:“準確的數字老師也不太清楚,需要課下查資料之后再告訴大家?!闭f完后,我自嘲地笑笑,不太習慣可心里的負擔明顯輕了許多,看來這種感覺也不錯!
下課后,我很快查到了資料:
據1978年出版的《淮海戰(zhàn)役資料選》記載,我軍殲滅敵人正規(guī)軍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1個快速縱隊,共計55萬5千余人。其中,生俘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28500人。由此可知,在整個淮海戰(zhàn)役中,除斃傷者外,我軍共計收容國民黨官兵38.4萬人。
第二節(jié)課,把查到的資料講完后,我感覺學生的目光里除了往日的親切外,還多了幾分敬佩。
課后與學生聊天,學生不經意地說:“老師,您很‘真,大家都佩服您。其實第二個問題本可以不回答我們———因為好多老師都是這么做的,但您沒有。您的‘真讓我們從內心里佩服您?!?/p>
學生的話給我很大的震動。從這一刻起,我告訴自己要把孩子們佩服的“真”在自己的課堂永葆到底。我知道,盡管我的專業(yè)知識還有很多盲點,也無法預料到課堂上還會遇到什么樣的突發(fā)事件,但我想,只要本著“真”的精神,保留著誠實的品質,和學生一起去探索,我就會走得很遠。
200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舉行期間,因博弈論獲諾貝爾獎的約翰·納什在演講結束后,接受了一名學生的提問:“從博弈論的角度,您如何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對社會制度轉型和演化的影響?”納什認真思考后坦誠地說:“我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按常理,一個大師級人物,即便對這個問題沒有真知灼見,也完全可以大而化之,從容對付,更何況他是這個領域的權威———然而納什誠實地回答“不知道”———只是因為他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深入徹底的研究。誠實,讓約翰·納什的大師風范更加彰顯。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在傳承著知識,也在傳承著品德。而擁有誠實,無疑會讓我的課堂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