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社團是大學中一種十分重要的組織。目前,學生社團
已逐漸在高校的現(xiàn)行管理環(huán)境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自治水平,學生社團自治有利于塑造學生社會主體性,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管理以及輔助大學通識教育,對建設大學創(chuàng)新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社團; 自治; 大學創(chuàng)新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4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8381(2007)02-0066-06
大學被賦予了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使命和任務。在這一使命感召下,大學自身的建設也必須創(chuàng)新:除了在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學科建設等方面建立創(chuàng)新機制外,也要重視辦學理念、校園文化等精神文化的形成。創(chuàng)新型大學、大學創(chuàng)新文化是當前高教界的熱門話題。當然,創(chuàng)新不是要拋棄和否定傳統(tǒng),現(xiàn)代大學文化內核中有些是既定的。這些最為核心的價值和制度包括: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而這些價值和制度是大學保持創(chuàng)新活力的根本保障。其中,大學自治要解決的是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大學自治的傳統(tǒng)起始于中世紀,后來通過一些案例得到鞏固和發(fā)展,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學術自由主要是保障教師獨立自主地進行教學和研究,不受學術以外的干擾的制度[1]。教授治校強調的是學術內行的自治,這是基于“大學是學者社團”的價值基礎上形成的制度,體現(xiàn)了大學內的民主參與、民主管理的理念[2]。“自治意味著人類自覺思考、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sup>[3]學生自治指的是學生自我決定的意向、學生利益的表達以及自主管理,體現(xiàn)了學生獨立的意愿和能力。
英國教育家紐曼認為,大學是一個向學生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大學的偉大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心智[4]。筆者認為,建設大學創(chuàng)新文化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引導其養(yǎng)成健全、獨立的人格。唯有如此,大學創(chuàng)新型文化才有源頭活水,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才有持久的動力。
一、學生社團自治的分析框架
學生社團是大學中一種十分重要的組織,自大學組織產生之時就在孕育著學生社團。11世紀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大學雛形的誕生,博洛尼亞大學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組織管理的大學,被稱為“學生型”大學。學生行使權力的組織基礎就是以法律專業(yè)為主體成立的學生社團[5],從大學歷史看,幾乎不存在沒有學生社團的大學。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看,學生社團一直都和大學一起,在不斷的前進中承載和創(chuàng)造著大學的歷史??疾煳鞣酱髮W史可以看到,早期的大學生社團已經具有參與學校管理的特征,它們推動了大學的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成為西方大學學術自由的重要推動力量。[JP2]
在我國,隨著經濟市場化和政治民主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一些民間組織已經獲得了一定的自治空間。高校中,高校管理者也逐步對大學生社團放權,大學生社團組織有了更多的自由發(fā)展空間,而且活動領域也從校內擴展到社會。當然,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影響學生社團發(fā)展的消極因素,學生社團發(fā)展的環(huán)境也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有鑒于此,大學組織中學校和學生關系的進一步演變,關鍵就在于大學和學生社團關系的演變。是強化對大學生社團的控制,還是給學生社團更多的自治的空間?這將成為高校和大學生關系演變的焦點。[JP]
筆者借鑒王名、劉國翰對社團分類的方式,把學生社團分為學生選擇型和學校選擇型[6]。學生選擇型社團指的是根據(jù)學生自身的需求自我成立的社團組織,例如各種文體娛樂和志愿服務型社團。學校選擇型社團指的是根據(jù)學校管理者的要求成立的社團組織,例如學生會。當前高校中的實際情況是學生選擇型的社團數(shù)量很多,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相比于學生會較少受到學校直接控制,所以這種類型的學生社團在大學生社團中處于主導地位(如無特別注明,本文所指的學生社團即是學生選擇型的組織)。本文將通過個案研究,即通過考察北京某高校一個學生社團(稱之為K 社團)的運作來探討學生選擇型社團發(fā)展的機制、自治的動力和模式以及發(fā)展趨勢。
K社團是一個公益型學生組織,社團的宗旨為:關注教育領域的理論問題和實際發(fā)展,關注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通過廣泛的學術和實踐活動,普及教育理論、改革觀念,喚起一般人士對教育問題的重視,提高會員的教育理論水平,增長會員的教育實踐經驗,為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盡綿薄之力。該社團隸屬該校教育學院團委,目前共有成員72人,成員來自多個院系。筆者通過對社團負責人的訪談和社團檔案分析的方法來了解社團的章程、經費、日常決策等信息。
二、案例分析:過程與啟示
(一)評價大學生社團自治水平的基本指標
筆者借鑒有關第三部門研究文獻中所使用的測度社團自治水平的指標[7],并結合高校學生社團的實際情況,擬從以下幾個方面測度大學生社團自治水平,即:一是有關社團的管理章程的制定,誰決定了社團的組織制度、組織目標和活動領域;二是經費來源,社團的資金來源是靠學校撥款還是自己創(chuàng)收或者獲得捐助;三是社團領導人的產生方式,是通過學校任命還是自己推選;四是日常決策權的歸屬,社團人員的構成、職位設置、組織活動、籌資、管理體制等是高校決定還是社團自己決定;五是運行方式,指的是按照行政化的方式為主,還是社會化的方式為主;六是社團發(fā)展的動力來源,指的是社團依靠自身發(fā)展還是更多借助校方;七是監(jiān)督制度,是由學校監(jiān)督社團還是由社團自己監(jiān)督。
(二)K社團提高自治水平的發(fā)展趨勢
本部分將根據(jù)以上關于大學生社團自治水平的測度指標對K社團進行考察,以評價該社團的自治水平。
1.社團管理章程的制定。社團章程的制定體現(xiàn)了社團的行政合法性問題,在我國幾乎各高校都有專門的社團管理章程,經過社團管理章程認可的社團才具備行政上的合法性。社團管理章程幾乎都規(guī)定了申請成立社團時,發(fā)起人必須向學校團委部門提交社團的章程草案,章程必須包括社團的宗旨、活動范圍、經費來源、組織機構等,同時必須經團委審批同意成立。這樣就保證了大學生社團的活動不會和高校的管理活動發(fā)生沖突,并且使學生社團的活動能起到豐富校園文化、服務學校發(fā)展的作用。對于K社團來說,能做的事就是在學校社團管理章程框架內進行活動。該校管理章程《學生社團管理條例》第13條規(guī)定,社團在舉辦各種活動之前,須向校團委提交申請報告,經初步審核同意后提交一份活動經費預算報告,全部活動方案經批準后方可活動?;顒咏Y束后,社團負責人必須向校團委進行口頭或者書面的總結匯報。第15條規(guī)定,社團舉辦與校內其他單位或者校外團體、單位的聯(lián)合活動,須事先征得校團委的同意后并報合作單位的證明材料及其活動方案,由校團委報上級機關或有關單位批準后,方可進行。鑒于在我國高校中團委統(tǒng)一領導的現(xiàn)實情況,在這個層次上K社團基本上沒有自主權。
2.經費來源。K社團的經費收入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掛靠單位每年的撥款,二是社團成員的會費,三是校內外企業(yè)和個人的贊助和捐款。由于K社團成立時間較短,經費的很大比例來自所在學院的撥款。該社團在成立之初組織的“農村教育主題月”活動,所需經費包括展板、橫幅、會務費等共計兩千多元人民幣都是向學院申請的(在筆者所了解到的資料里沒有該社團年度的財務報告,所以沒能了解到其他兩種經費來源的狀況)。該社團負責人認為經費是制約社團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社團所得外界支持不多,在總體的經費中所占比例不足30%。社團認識到要提升社團的影響力必須參與社會實踐,參與公益活動,并且在資金上改變單純依靠學校撥款的局面,例如該社團西部支教活動通過獲取社會捐助得到了部分資金。
3.社團領導人的產生方式。在大學生社團領導的產生上,大多數(shù)學生社團是首先民主推選,然后再向團委報送選舉的結果,高校管理部門并沒有做出直接的干預。根據(jù)林驥佳在北京地區(qū)12所高校共計156名學生社團的調查,有50%的社團領導是由社團負責人提名并經主管部門批準產生的,31%的社團領導是根據(jù)社團組織章程民主選舉產生的。K社團向學校團委提交的申請成立報告就附有“社團負責人簡歷”。從該社團的章程可以看到,該社團成立了由社團行政機構主要成員和10%的社團骨干成員組成的理事會,其職責之一就是選舉或罷免社長。由于這個章程是經學校團委批準才生效的,所以其中所涉及的社團組織制度也是經過學校首肯才能建立的,從這一點上說,學校管理部門間接地控制著大學生社團領導人的產生過程。但正是這種先放權再集權的制度給大學生社團選擇領袖提供了比較大的自由空間,使得有責任心、活動能力強的學生有機會為社團發(fā)展服務,同時也拓展了社團自治的空間。
4.日常決策權的歸屬。從總體看,大部分大學生社團掌握了日常決策權,比如在招收新成員、組織活動、結構設置、管理資金等方面基本可以自己決定,但是,一些較為重大的特別是涉及較大經費的活動仍需要向所在學院和校團委匯報。K社團所在學校的管理章程《學生社團管理條例》中就明確規(guī)定,“社團在舉辦各種活動之前,須向校團委提交申請報告,經初步審核同意后提交一份活動經費預算報告,全部活動方案經批準后方可活動?;顒咏Y束后,社團負責人必須向校團委進行口頭或者書面的總結匯報”,“社團舉辦與校內其他單位或者校外團體、單位的聯(lián)合活動,須事先爭得校團委的同意后并報合作單位的證明材料及其活動方案,由校團委報上級機關或有關單位批準后,方可進行”。該教育社團取得了日常決策權,在招收新成員、召開例會、領導人的選拔等方面有自己的決策權,只不過活動的范圍是在《學生社團管理條例》所設定的框架內進行的。
5.運行方式。近年來,高校學生社團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學校對社團全方位的支持和控制已經是力不從心。一些社團的活動領域逐漸延伸到校園以外,以社會化的方式運作。學生社團直接面向社會,采取市場化的方式,并通過基于共同價值觀的協(xié)商與承諾方式獲取社會資源。通過溝通、協(xié)商、說服、互惠和合作,與企業(yè)、基金會等建立合作關系。K社團的“農村教育主題月”、“教育講座”、“西部支教活動”等活動都對社會資源進行了動員,實現(xiàn)了社團運作的社會化。
6.動力來源。K社團是由一些對教育實踐活動有濃厚興趣,并且具備一定專業(yè)素養(yǎng)的學生發(fā)起的,是一種自我發(fā)起型的學生社團。該社團在成立之初就注意盡量體現(xiàn)它的民間性,其成員并沒有受限于該校教育專業(yè)范圍內,其中五十多名成員來自8個院系。從成立到現(xiàn)今,該社團的活動組織、發(fā)展規(guī)劃、招收新成員等基本上都依靠自身的力量,社團注重推行開放式的發(fā)展模式,借助社會資源,并參與公益事業(yè)。例如,社團一直密切關注北京地區(qū)的流動打工子弟學校的生存問題,其成員堅持在一些打工子弟學校義務執(zhí)教。
7.監(jiān)督制度。完備的監(jiān)督制度是組織有效運行的基本制度保障。K社團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監(jiān)督制度的建立,社團章程中就明確規(guī)定由占社團總數(shù)10%的骨干成員組成理事會,負責監(jiān)督考評負責人的工作績效,監(jiān)督社團財務,并籌備召開社員大會(一般每年1次),向社員匯報工作和財務狀況。通過建立這種監(jiān)督機制,K社團的組織運行有了正式的制度保障,同時也避免了社團負責人過多的個人決策行為,有利于該組織建立民主氛圍。
綜上所述,在K社團的發(fā)展歷程中,雖然該社團并不具有完全意義上的自治性,但該社團的自治空間在逐步擴大,能夠在該?!秾W生社團管理章程》的框架內,自主地擴展活動領域和進行日常決策。學生選擇型社團已逐漸能在高校的現(xiàn)行管理環(huán)境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自治水平。
(三)K社團自治的動力機制
大學管理者的利益、社團自身的利益、社團的內在發(fā)展邏輯和大學組織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共同決定了如K社團這種學生選擇型社團的特征。
1.大學組織管理者的利益。市場經濟大潮也影響到了大學組織的變革,大學組織的屬性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大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教育組織,大學入學收費改革和后勤社會化改革等具有市場化特征的一系列變革不斷改變著高校的組織特性,大學正逐漸成為服務型組織。這些改革引起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向平等有償?shù)姆贞P系轉變,同時教育行政管理權力逐步下放,這樣將會帶來高校內部學生權力的增長,從而高校的學生自治也能夠逐漸實現(xiàn)并趨于成熟[8]。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管理者為了適應大學改革的需要,有必要給社團一定的自主權,同時又要對大學生社團進行控制以防止過度的自治影響學校穩(wěn)定。
2.大學生社團自身的利益。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大學生社團活動取得了比較大的自主性,一些學生社團通過企業(yè)贊助和自己創(chuàng)收在經費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再單純依賴學校的撥款。但大部分社團還是依靠學校的撥款,其獨立性受到很大的限制,社團在活動時要取得學校的撥款必須向學校提出申請,而高校在這方面的經費投入不足,因而限制了社團活動的開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自身的生存,社團不得不依賴學校管理部門。
3.社團的內在發(fā)展邏輯。學生選擇型社團帶有很大的民間色彩,雖然它也要借助學校行政力量來發(fā)展自己,但是由于社團數(shù)量與日俱增,高校很難在各個方面照顧到每一個社團的發(fā)展。這就意味著這種類型的學生社團必須借助更多的社會力量發(fā)展自己,按照學生選擇型社團的運作邏輯,提高自身自治水平。
4.大學生社團的理性選擇模型。大學生社團作為一個團體也同樣符合“理性經濟人”假設,它面臨著自治和依附兩種選擇,作為理性的經濟人,社團總是試圖把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總是權衡兩種發(fā)展策略。對于那些學生選擇型社團,在參與學校和社會活動的時候,如果從社會獲得的支持大于學校的支持時,就可能沿著自治的道路發(fā)展下去,但是如果從社會獲得的資源很少或者受到學校的過多干預,結果很可能是陷入到依附學校的處境之中。
5.大學校園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現(xiàn)實。隨著大學組織改革的進行,大學組織文化逐漸呈現(xiàn)多元化,這也給大學生社團的分化提供了文化背景。學生選擇型社團的存在基礎在于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并且學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那些由學生選擇的,并處于良性自治的學生社團因得到了多數(shù)學生的支持和更多的社會資源而變得日益強大,陷入到依附學校處境中的社團則由于得不到足夠的資源,并且缺少學生信任而必然走向沒落。
(四)結論與啟示
K社團在同類社團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它的組織結構、運行方式以及所處的高校環(huán)境和其他學生選擇型社團有著共同之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這種學生選擇型社團的發(fā)展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講,其他學生選擇型社團中也會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出不斷提高自治水平的趨勢。這種自我選擇型學生社團處于建設大學創(chuàng)新文化背景之下,受校園內外制度環(huán)境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自治化的特征,在社團的自主決策、遴選負責人、動員社會資源等方面實現(xiàn)了自主管理、自主發(fā)展。這就為建設大學創(chuàng)新文化提供了一個自覺、自省和自主的主體,對建設大學創(chuàng)新文化有實質性的意義。這種類型的學生社團通過動員社會資源,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進而初步實現(xiàn)了社會化運作,逐漸從以往對學校的單方面的依附轉變?yōu)樽灾魏妥灾靼l(fā)展。但是應該看到,對K社團的研究只是一個個案的探討,它所呈現(xiàn)的特征并不能代表所有學生社團的發(fā)展狀況,本文所探討的個案并沒有達到“理論飽和”狀態(tài),也不是以扎根方法進行的研究。案例研究所顯現(xiàn)出的不足之處還需要今后的調查研究來彌補,本文對于相關實證研究提出研究假設具有參考意義。
三、學生社團自治的價值
以上從個案的角度分析了大學生社團自治的動力和趨勢,那么學生社團的自治和自主發(fā)展對于建設大學創(chuàng)新文化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呢?
(一)學生社團塑造學生的社會主體性
參與自治性的學生社團,對成員的社會主體性有著顯著的影響。Pascarella and Terenzini (1991)總結到,學生參與同輩群體活動以及和教師的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會和學生的主體性以及社會自我概念發(fā)生關聯(lián),學生參與社團可以被認為是學生在校生活中最重要的動力[9]。此外,參與學生社團要受到社團這個網絡的約束,但當學生主動參與群體關系時,實際上也是在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在參與社團過程中,自由和約束這兩者具有雙重性,是一個相互轉化的過程。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所說:“在這里主觀和客觀有一個互惠的關系,當一個人與社會組織發(fā)生關系時為這個組織所約束。主觀的認同構成了客觀的群體,但是由于參與的模式與別人不一樣,他就重新獲得了個性,因此多重的組織參與創(chuàng)造了新的主觀成分?!?sup>[10]學生通過參與自治社團,創(chuàng)造了新的網絡關系,給自己打開了新的窗口,有益于個性的表達。
(二)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
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第二課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學生會組織共同構建了學生活動的兩翼。目前,由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學生個人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高校社團呈幾何級數(shù)迅速發(fā)展。據(jù)2003年全國學生社團調查不完全統(tǒng)計,上海高校學生社團712個,參與學生占上海高校學生總數(shù)的72%;浙江高校學生社團1 420個,參與學生142萬人,占浙江高校學生總數(shù)的68%;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學校的學生社團都在100個以上(共青團中央,2003)。其中,上海高校學生社團數(shù)量2000年與1997年相比增加了245%(共青團上海市委學校部,2001)。學生社團通過自治,實現(xiàn)自我管理,使社團生活真正融入到大學生生活之中。
(三)學生社團對通識教育的重要影響
此外,學生社團對于大學實施通識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當前我國進行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人們日益重視全人格教育、通識教育等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多元參與管理。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本意相對于專業(yè)教育而言,其目的在于達到統(tǒng)一的知識(unified body of knowledge)。通識教育理念古已有之,但在當代大學教育中被賦予了新意。臺灣著名通識教育學者黃俊杰從傳統(tǒng)中國的教育理念中提煉出兩個層次的大學通識教育內涵:第一個層次為充分自覺的主體意識;第二個層次為受教育者人格的建立與道德福祉的提升。大學作為一個知識社區(qū),必須認識到作為大學基本成員的學生主體性的喚醒,必須以群體性生活作為中介來實現(xiàn),參與學生社團避免了由于專業(yè)教育所帶來的師生互動的人際結構的狹窄性[11]。學生社團從組織生成到各種活動安排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學生通過對學生社團的選擇,而選擇其所認同的社會價值信念與群體,是避免大學文化單向化的一條路徑。
(四)學生社團構成了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組織基礎
學生參與管理是近年來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發(fā)展的一大趨勢,也是學術自治制度內容的一部分。聯(lián)合國《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展望行動世界宣言》指出,國家和高等院校的決策者應將學生視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負責的參與者。其中包括學生參與有關高等教育問題的討論,參與評估,參與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并在現(xiàn)行體制范圍內參與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12]。學生社團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承載著大學教育上的功能。對大學本身而言,學生社團實質上是大學制度的一部分。學生社團構成了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組織基礎,學生社團不僅是鍛煉學生工作能力的場所,也是學生能夠有效地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保證[13]。而且,學生社團自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同時參與管理也有利于大學文化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使校園內更容易形成合作主義的文化。
參考文獻
[1]Richard Hofstadter Academic Freedom in the Age of the College[M]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6:3-77
[2] 楊東平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形成、演變和創(chuàng)新[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5):4
[3] 戴維#8226;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燕繼榮,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380
[4] 紐 曼大學的理想[M]徐 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8
[5] Hasting Rashdall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12-13
[6] 王 名,劉國翰,何建宇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47-48.
[7] 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發(fā)展研究委員會處于十字路口的中國社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96-97.
[8] 程同順,鄭天喆高校學生自治的政治學分析[J]江蘇高教,2002(5):80-83.
[9] PascarellaE T, TerenziniP T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oecker,193-194
[10] 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15
[11] 黃俊杰 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6-37
[12]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J]教育參考資料,1999 (3):3-5
[13] Astin, Alexander W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1984(7): 297-308
(責任編輯 朱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