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日常工作是繁雜的。其中既有制度建設中的“有情”和“無情”的問題,也有程序的完備性問題;既有校務公開民主管理中的分配問題,也有課程領導和教學指導的問題;還有班主任工作和教師非正式組織的問題。這些疑難,都是校長在日常工作中無法回避的問題。校長就是在發(fā)現(xiàn)、解決、反思這些接踵而來的矛盾中逐漸成長、成熟起來的。
在這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中,有幾個關鍵詞需要我們充分關注。
一、發(fā)現(xiàn)問題
日常工作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多數(shù)的表現(xiàn)是非常明顯的,但有些卻是不清晰的。這就需要校長不僅要發(fā)現(xiàn)那些矛盾明顯的問題,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甚至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只有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才能想辦法去解決問題,這就是校長敏銳觀察細節(jié)的能力的體現(xiàn)。
二、認識問題
認識問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校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我們滿足于校長選拔的基本經歷,沉溺于習以為常的經驗,就無法深入地認識問題的癥結所在。就事論事地依靠校長的職務權威憑經驗辦事,也許會暫時緩解一些矛盾,但就矛盾本身來說,因為認識不到位,解決也就難以徹底。對校長的成長而言,這是最大的一個障礙。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校長振振有詞地說,學校工作不就是那么一些嗎?有什么值得深入思考的?這就是一些事務性的、經驗性的校長難以迅速成長和成熟的關鍵所在。
三、解釋問題
解釋問題需要理論修養(yǎng),解釋問題要經過幾個層次。一是善于從問題中比較準確地尋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二是對這些問題的癥結能夠聯(lián)系到某些理論依據;三是能夠運用這些理論來解釋并有效解決遇到的這些問題;四是能夠舉一反三地聯(lián)想到學校的其他問題,并深入思考它對學校整體工作的影響和作用。
解釋問題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認識問題、反思問題的深度和高度。它是從感性的、經驗性的校長成長為理性的、理論性的校長的必經之途。遺憾的是我們的大多數(shù)校長都不同程度地缺乏這方面的能力。換句話說,很多校長根本就沒認識到解釋問題的重要性,或者即便有這樣的朦朧意識但不知道怎樣去學會解釋問題。
四、反思問題
認識和解釋的程度決定了反思的深度和有效度。就現(xiàn)狀而言,大多數(shù)校長都停留在經驗性的認識層面上去進行反思,用力甚勤但收益甚少。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原來自己也反復思考過,但總是缺了一口氣,經過別人的一番點撥,豁然開朗。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自己沒有對問題去進行主動深入地理論解釋。
五、主動學習
客觀地說,現(xiàn)在就學校具體的管理工作進行針對性的、理論結合實際的闡述文章和書籍太少,尤其是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學校管理的專著太少。究其原因,一則是專家缺乏學校管理實踐的感性積累,二則是學校管理者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以及理論指導實踐的訓練。所以,我們的校長要善于主動學習,主動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致力于理論與實踐的中介研究。透過實踐去尋找理論,透過理論去聯(lián)系實踐,經過反復的學習和思考,從而逐步培養(yǎng)出解釋問題和用理論指導解決問題的能力。
溫家寶總理提出的“教育家辦學”,其深刻的含義不在于教育家是什么、我們有了多少教育家,而在于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們的校長,要用“執(zhí)著、智慧、勇氣、創(chuàng)新、實踐”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來辦好自己的學校。執(zhí)著——代表著對事業(yè)和理想的追求,智慧——代表著主動學習和理性反思;勇氣——代表著不斷地超前思考和積極地探索:創(chuàng)新——代表著科學的方法和理論的提升;實踐——代表著學校的持續(xù)的發(fā)展和辦學成效的巨大影響。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育家辦學”。
我們的校長要用“教育家辦學”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立足于學校管理的實踐,關注細節(jié)、關注聯(lián)系,在理論與實踐的中介研究中逐漸地成長和成熟起來,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嶄新天地,其中也就必然會產生出一大批屬于中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秀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