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布魯克林地區(qū)有一所名叫庫希的學校,是專為殘疾小孩的教育而設立的。一部分孩子在庫希度過了他們的整個學習生涯,當然另外一些孩子還能轉入普通學校。
在學校舉辦的一次宴會上,一個孩子的父親發(fā)表了一篇演講,給出席宴會的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在向這所學校及無私奉獻的工作人員表示稱贊之后,他大聲吼道:“我的孩子沙雅的優(yōu)點在哪兒?上帝將一切塑造得完美無缺,可是我的孩子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有正常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上帝所賜予的完美在哪兒?”觀眾們被這個問題震驚了,他們的心也同這位父親一樣痛苦地煎熬著。
“我相信,”他繼續(xù)說,“當上帝使一個像我兒子一樣的孩子降臨人世,他所追求的完美其實就蘊藏在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上?!彼又v述了一個有關他兒子沙雅的故事。
一天下午,他和沙雅路過一個公園,一群沙雅認識的男孩子正在玩棒球。“你覺得他們會讓我參加嗎?”沙雅問道。他知道兒子一點也不擅長運動,其他孩子不會讓沙雅參加他們的球隊。但是他認為如果沙雅能參加球賽,那將給沙雅一種被接受的榮譽感。于是他走近了場上的一個男孩,問他沙雅能否參加球賽。男孩環(huán)顧四周,想征求他的隊友的意見。沒人應聲,他說道:“現(xiàn)在是第八局,我們落后六分。我想他能參加我們球隊,我們將讓他在第九局時上場。”
沙雅的開懷大笑讓父親心中一陣狂喜。男孩讓沙雅戴上手套。在快要結束的時候他所在的球隊只差兩分了,并且有很好的跑本壘的機會。這時沙雅被安排上場了。難道這支球隊真的想讓沙雅在這個關鍵時刻上場而白白放棄勝利的機會嗎?
所有的人都認為失敗已成定局,因為沙雅甚至不知道怎樣握好球棒,更別提用球棒擊球了。然而當他上場時,投手移動了幾步,將球高高拋起,以便他至少能夠碰到球。第一個球飛了過來,他笨拙地揮動了一下球棒,沒有碰到球。他的隊友走上前來,他們一起面對投手,握住球棒,等待著下一個球。投手又向前移動了幾步,將球向他輕輕拋出。他們一起揮動著球棒,向投手擊出了一記很慢的滾地球。投手輕松地撿起了球,他原本可以將球輕易投向一壘手,比賽就可以結束了,然而投手卻迅速抓起球,向右半場拋出了一記高高的弧線球,使一壘手“望球莫及”。
每個人都開始大喊:“沙雅,向一壘跑!”沙雅從來都沒有跑過。在大家的驚愕中,他快步跑過基線。當沙雅到達一壘時,守場員已經得到了球,他原本可以把球扔向二壘手,這樣就可以擺脫還在跑動中的沙雅。但這位守場員明白了投手的良苦用心,將球高高地拋過三壘手的頭……當沙雅跑過二壘,到達三壘時,所有的隊員在后面邊跑邊尖叫:“沙雅,向本壘沖!”沙雅回到了后場,在他踏上后場場地的那一刻,18名隊員把他舉到他們的肩膀上,他是今天不折不扣的英雄。因為他剛才的出色表現(xiàn),替球隊贏得了本場比賽。
“那天,”這位父親淚流滿面地說,“那18個孩子所做的正是上帝所賜予的完美。”
全場一片沉寂,隨后爆發(fā)出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選自《讀者》2006年第19期,池晴佳/文)
注:棒球比賽的球場呈直角扇形,有四個壘位,分兩隊比賽,每隊9人,兩隊輪流攻守。攻隊隊員在本壘依次用棒擊守隊投手投來的球,并乘機跑壘,能依次踏過一、二、三壘,并安全回到本壘者得一分。守隊截接攻隊擊出之球后可以持續(xù)碰觸攻隊跑壘員或持球踏壘以“封殺”跑壘員。攻隊3人被“殺”出局時,雙方即互換攻守。兩隊各攻守一次為一局,正式比賽為9局,以得分多者獲勝。投手是防守方負責投球供進攻方打擊手打擊的球員;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是棒球比賽中的防守位置。
1.“當上帝使一個像我兒子一樣的孩子降臨人世,他所追求的完美其實就蘊藏在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上”,這句話蘊含了怎樣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群沙雅認識的男孩子正在玩棒球”一句中父親為什么要強調是“沙雅認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親“知道兒子一點也不擅長運動,其他孩子不會讓沙雅參加他們的球隊”,他為什么還要走上前去詢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下面一段話中加點的詞語。
投手移動了幾步,將球高高拋起,以便他至少能夠碰到球。第一個球飛了過來,他笨拙地揮動了一下球棒,沒有碰到球。他的隊友走上前來,他們一起面對投手,握住球棒,等待著下一個球。投手又向前移動了幾步,將球向他孥孥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在你的身邊也有像沙雅這樣的孩子,說說你將怎樣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蘇東臺市南沈灶中學王小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