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刀對石鼓,金銀無處數(shù)。誰人識得破,買個成都府?!边@則民謠在四川省蘆山縣龍門鄉(xiāng)石刀背溝不知道流傳了多少年。這里有石刻的“圣旨”、古老的村落、瑰麗的溶洞……
2004年12月20日,寂靜的小山村沸騰了起來,一支科考探險隊出現(xiàn)在這里。
打頭的是美籍華人、二戰(zhàn)“飛虎隊”后裔、華藏山社探險家楊本華和他的弟子蘇拉王平。牽頭科考的四川省高校旅游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興中和他的同事向玉成、郭建英、王瑛、帥希權(quán)也在這支隊伍中。《華西都市報》、《天府早報》、《雅安日報》、陜西電視臺、雅安電視臺的記者團隨隊采訪。蘆山縣政府辦公室?guī)ьI(lǐng)的后勤保障、醫(yī)療救護人員緊隨其后。他們要穿越這里的古溶洞——石刀溶洞,說是洞中不僅瑰麗,而且還有寶藏。
洞外一片天 詔書奇石碑
一溜溜彎彎的梯田環(huán)繞著小山村,雖然已經(jīng)入冬,梯田里已沒有了綠浪與金波,但在破霧而出的朝霞映照下,田埂形成的梯田還是那樣的優(yōu)美。一縷縷炊煙正從一片片小青瓦縫中鉆出來。
為了行動方便,隊員們都換上了軍用膠鞋,穿上了迷彩服,腰間系塑料編織帶,此地的海拔是700米,人人要戴安全帽,帽上綁礦燈,腰間縛電瓶,每人又領(lǐng)了一瓶礦泉水,爬山的準備工作便就緒了。礦泉水的作用不在水,而在瓶,進入水落洞,瓶即成為盛天然礦泉水的必備器具。 35人的隊伍集體在院壩中換完裝后,浩浩蕩蕩地向石刀背溝進發(fā)了。
據(jù)說,石刀背溝并不大,如今有93戶人家420人,幾乎全都住在山腰處。站在家門口,縣城就在眼前。村民自己花錢修建的長約2公里的機耕道是通往外界惟一的路途。掩在原始森林中的小山村,成了縣城邊緣的一塊“處女地”。車在半山停下,細望去,小山村里一片清式青瓦房,幾經(jīng)修補的門庭、檐柱、院落、石階,隱隱讓人感覺石刀背溝曾經(jīng)的輝煌。
繞過小山村,望見兩根高七八米的粗大石桅桿立在一個壩子上,桅桿上1/3段處,各鑲嵌著一個碩大的石質(zhì)錢斗,當?shù)厝朔Q之為“雙斗桅桿”。桅桿后,一對咆哮的石獅栩栩如生。當?shù)厝苏f,這是先祖駱萬成和其父母的墳?zāi)埂?/p>
這里的駱姓人大多是駱萬成的后代。他們說,先祖駱萬成功夫了得,因家貧無法進京考武狀元,他向族中長輩求助,卻無人相幫。惟有一人向其表示“祖墳處的那棵大楠樹送給你”。其時的樹根本不值錢,駱萬成負氣離鄉(xiāng),投身軍營,在福建水師做了一名伙夫。后因發(fā)現(xiàn)水寇偷襲,情急之下用灶中火把點燃大炮,炸退水寇,受咸豐皇帝嘉獎,官封四品,任巴蜀巡撫。
駱萬成返鄉(xiāng)時,咸豐皇帝專門下詔書,令其為父母重修陵園。駱萬成死后,咸豐皇帝冊封他,厚葬于此。
駱萬成父母墓前的石牌坊上刻著咸豐的圣旨。字跡已經(jīng)有些模糊,但咸豐玉璽清晰可見。據(jù)說,這道石質(zhì)圣旨,是將原紙質(zhì)的圣旨原樣石刻在這里的?!拔母铩逼陂g,紅衛(wèi)兵“破四舊”,準備砸碎圣旨,駱家人個個手持鋤頭、棍棒日夜守候在此,終于將它完好無損地保護了下來。據(jù)專家介紹,刻在墓碑上的圣旨,在全國并不多見,在四川似乎也是獨此一家。
在駱萬成父母陵墓后的荒草中,一塊奇特的石碑赫然而立,上面寫著“禁伐令”,禁伐的就是當年族人送給駱萬成的那株大楠樹?!坝写箝獦湟恢?,葉密枝茂,實壯祖墳之觀……源遠流長,可培百代,不可砍伐……”文字冠冕堂皇,但當?shù)厝苏f,禁伐的原因很簡單:當年駱萬成窮困潦倒,這株大楠樹就是最好的見證。立一塊石碑禁止伐一棵樹,有人稱:“這怕是中國第一部森林法?!?/p>
洞內(nèi)莫測天晝夜去探險
走過了雙斗桅桿,路途越來越陡峭。樹、石、巖都成為前進的障礙,同時也是攀援的工具。青苔上劃過一個個腳印,心跳越來越快,汗水濕透了我們?nèi)怼E懒私鼉蓚€半小時的山,到達海拔1 100米的水落洞洞口外。
打量洞口,只能容四五人落腳的千仞絕壁處,隱隱有狹窄的山洞口出現(xiàn)。曲身向內(nèi)爬,只容一人通過。“這個‘狗洞’進去有多大?”向?qū)Ц嬖V我們:“不停地走,也要走好幾天?!毙星?,楊本華捐贈了動力繩、路線繩、發(fā)電機等探險設(shè)備,此行預(yù)計要在洞中呆一天一夜。第一天,有事先備好的竹筒飯,此后,便靠方便面、壓縮餅干等物充饑。水,自然是喝洞中天然的礦泉水。
“這是石刀溶洞南門洞口,我們的任務(wù)是從這里進去,從北門洞口鉆出來,南北穿越?!彪S后,隊長楊本華一聲令下,大伙一個接一個地鉆了進去。
洞如酒瓶,口小瓶大。剛進洞,一聲尖叫傳了過來,循聲趕過去,一道10米高的陡巖擋住了去路,只見一位隊友正套上保險繩,就像是井中打水似的,被我們雇傭的工人提了上去,懸在半空中,嚇得她驚呼不已。
大家在洞中摸索著前進。突然,一個地質(zhì)“博物館”出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巨無霸”鐘乳石大得只能仰視,“袖珍”鐘乳石小如珍珠;洞中的深潭里清泉入口甘甜;在暗無天日的溶洞中,依然閃耀著生命的光芒,這里是蝙蝠、魚蝦、蟋蟀、蝌蚪、巖鼠生存的樂園,有了生命的靈動,寂靜的世界也顯得生機勃勃……長長的溶洞,時而寬闊如大廳,時而狹窄如鴨腸,大家一路驚嘆,喝彩聲不斷。
13時,科考探險隊順利到達洞中的1號大廳,先期到達的民工已將發(fā)電機發(fā)動,數(shù)千瓦的新聞燈將大廳照得如同白晝。一高達10余米的“巨佛”雙手垂膝,仿佛端坐在那里正在講話,而無數(shù)高高矮矮的鐘乳石柱或站或坐,仿佛正在開“神仙會”。我們“不敢高聲語,恐驚洞中佛”。大如兔子的巖鼠在“神仙”腳下看著探險隊這群“不速之客”,大團大團的蝙蝠掛在巖壁上,正在睡大覺。在一豎井下面的深潭邊,一具脊椎動物的完整骨架也躺在那里,楊本華、向玉成等人端詳了半天,也說不出它究竟是“哪路神仙”。
一路向下,有一段長長的石花路段,美得耀眼,我們踏“花”而行。誰知漂亮的石花竟是“帶刺的玫瑰”,讓大家的手腳掛了彩,回頭一看,堅硬的石花卻絲毫無損。大約下降200多米后,一段長長的暗河出現(xiàn)在眼前,清泉石上流,“丁冬”的聲音猶如天籟之音,似乎在告訴大家一個水落洞“水落石出”的傳說,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
驚艷
擠石縫,爬巖洞,在礦燈微弱的燈光中,只見巖壁上密密的石花,還有冬眠的黑蝙蝠,充滿神秘。突然來到一五六米高的石崖處,先爬上去的探險隊員垂下繩索,喊道:“抓緊繩索,身體向后傾,腳步放穩(wěn),爬上來。”一陣懸空,又腳踏實地時,前方乍現(xiàn)一柱沖天的鐘乳石,輕輕敲擊,傳來金屬錚錚之聲。行至一段改道的古河床上,大大小小的鐘乳石如一路縱隊,一字排列,高的直抵洞頂,在燈光映照下更顯晶瑩剔透。伸手相觸,指尖有水,冰凝如滑脂。
巖壁上有一只乳白色的蟋蟀在緩緩爬行,“怎么會有白蟋蟀?難道和白毛女一樣,見不到陽光就變白了?” 有隊員發(fā)問。而淺淺的暗河中,有通體透明的魚蝦游弋。再往前,一道寬約20米,高15米的“彩虹”冰簾橫空而出。七彩,眩目。冰簾三層相疊,第一層是根根碩大的水柱,從高處俯沖而下;第二層是遇到石壁阻擊后變小的水柱;第三層是小水柱遇礫巖相阻,東突西竄,道道冰刀便掛上石壁,形成大串晶瑩奪目的冰簾,絢麗如瀑布,有種讓人窒息的美感。
險情
左邊是深不見底的支洞,右邊是只容一人通過的巨石,手不能抓,怕抓斷石花,連人落下,尸骨全無。
我們一行人沿著一道長約30米的坡道上行。坡上沙石無數(shù),腳底無數(shù)次打滑,四肢著地向上爬。過了山坡,前方是一道長10余米的峭壁,其傾斜度有六七十度。有經(jīng)驗的隊員用下滑器三兩下滑下去了,大多隊員等待繩索接應(yīng)。過了第一個峭壁,洞變得更加窄小,大家不得不采用蹲、行、躺,甚至直接用臀部滑行等方式前進。躺行時頭部不能抬起,稍稍一動就會立刻碰到頭頂。旁邊還時不時閃現(xiàn)出一個個支洞,前方出現(xiàn)了一個高達30米的豎井,我們就是要從這里滑行下去,而大約80度的陡坡讓人生出一身冷汗。最讓人恐懼的是,如果滑倒摔下去,將掉入一條深不見底的巖縫中,那是絕對無法獲救的。
好在有職業(yè)探險家們“保駕護航”,只見他們將下降器安裝在繩索上,并爬上爬下當起了安全檢查員。在他們的護送下,一位又一位隊員順利下降到底部。
這時已是20日晚23時多,靠在石壁上小憩一會后,我們又換個方向往90度峭壁進發(fā)。峭壁處,左邊是深不見底的支洞。21日凌晨2點多,剛爬過100多米的陡坡,又見一個90度的峭壁,真是“路難行”啊。攀上這道峭壁,已是21日凌晨6點。
發(fā)現(xiàn)
一路上,大家仍然堅持不懈地尋找著那首民謠里的秘密。
宋學武曾經(jīng)來過豎井頂部的大廳,發(fā)現(xiàn)有一塊頭骨和一些腿骨。在他的帶領(lǐng)下,楊本華和史學碩士向玉成副教授在離2號洞口僅有10分鐘路程的地方找到了骸骨。這個體積略小的頭骨頂部有一個窟窿,而它的形狀告訴我們,它曾受過擠壓。楊本華和向玉成兩人看后均表示,這不太像是現(xiàn)代人,因為它的眼眶、腦部形狀很特別。在現(xiàn)場還有兩根腿骨,向玉成根據(jù)其形狀和質(zhì)量,推斷它可能是一種動物的骨頭。但具體是什么動物,他還將作進一步研究。大家驚訝:“莫非有古人類在這里活動?”一切都不可知。楊本華取下頭上的線帽,小心翼翼地將頭蓋骨包在其中:“帶出去,我要把它送到博物館里。”
上午8點50分,一陣涼風從上方吹來。原來,洞口就在上面。大家終于走出了水落洞。
山外的景色真好,山谷里的云霧在漫山遍野的樹林間繚繞,恍若置身仙境一般。探險隊員們站在山崖上高聲狂呼:“我們又回來了!”
據(jù)科考人員測定,此洞南北穿越行程約10公里,上下共分五層,洞中落差近300米。溶洞形成時間約為1億多年前。溶洞形成后,經(jīng)歷了至少四五次抬升周期運動,滄海桑田,鬼斧神工,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地質(zhì)特征,有明顯的地層帶;在洞穴的巖石上,還有大量古生物的化石,還曾有過人類和大型生猛野獸生活的痕跡。
隊員們用“奇特、豐富、原始、驚險”八個字概括了石刀溶洞的特點。
開發(fā)
在原始中穿越,時常在“地球村”周游的楊本華,面對石刀溶洞的美景,他十分擔憂:“按照我們慣有的開發(fā)模式,一旦將水泥路鋪進溶洞,將燈光打進溶洞,這個洞就死了!”
“石刀背溝這個小山村,看似落后,幾乎沒有一幢樓房,其實這種‘落后’,實際上就是發(fā)展旅游的后發(fā)優(yōu)勢。石刀溶洞的開發(fā),要與這里的古居、古村落、雙斗桅桿結(jié)合起來,整體開發(fā),從而形成洞外農(nóng)家樂、洞內(nèi)探險游的格局。”陳興中說。
曾在世界五大洲最高峰上“一覽眾山小”的探險家、《華西都市報》記者劉建說:“石刀溶洞的最大特點就是原始、古樸。探險旅游的前景十分廣闊,像石刀溶洞這樣南北兩極洞穿的溶洞十分罕見。穿越億萬年的‘處女洞’,不僅能吸引國內(nèi)的探險旅游愛好者,也會讓國外的探險旅游愛好者紛至沓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