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題是命題專家經(jīng)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編制成的,它視覺獨特,題型新穎,能較好的考查學生的能力,因此在復習中使用高考題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能力。但若能對高考題進行認真的改編、拓展,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顯著。
1分析高考試題構成要素,通過這些要素的變化,改變題目的難易和指向,使學生理解物理情景和過程的本質(zhì)。
例1(2005年全國理綜)如圖1所示,位于光滑固定斜面上的小物塊P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已知物塊P沿斜面加速下滑?,F(xiàn)保持F的方向不變,使其減小,則加速度:
A.一定變小
B.一定變大
C.一定不變
D.可能變小,可能變大,也可能不變
分析本題中有四個要素,如表1所示,這些要素就是審題的關鍵詞。
利用上面的分析,可以編出如下例題:
變化1如圖1所示,位于粗糙固定斜面上的物塊P,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而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xiàn)保持力F的方向不變,使其增大,則物塊P與斜面之間的摩擦力將
A.一定變小
B.一定變大
C.一定不變
D.可能變小,可能變大,也可能不變
變化2如圖1所示,位于粗糙固定斜面上的物塊P,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而勻速上滑,現(xiàn)保持方向不變,使其減小,則物塊P可能的運動狀態(tài)是
A.勻速上滑
B.加速上滑
C.先減速上滑,最后靜止
D.先減速上滑,再加速下滑
2引導學生將試題所給的情景和過程按時間或空間的順序,轉(zhuǎn)化為示意圖或框圖的形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綜合的能力。
例2(2004年全國理綜)如圖2,長木板ab的b端固定一檔板,木板連同檔板的質(zhì)量為M=4.0kg,a、b間距離l=2.0m。木板位于光滑水平面上。在木板a端有一小物塊,其質(zhì)量m=1.0kg,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10,它們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F(xiàn)令小物塊以初速v0=4.0m/s沿木板向前滑動,直到和檔板相碰。碰撞后,小物塊恰好回到a端而不脫離木板。求碰撞過程中損失的機械能。
此題具有較為復雜的物理情景和過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畫運動過程示意圖,明確各種情景及對應的狀態(tài)和過程,分析每個過程的特點及適用規(guī)律,降低求解的難度,領會分析復雜問題的方法。
可能情景1:
3在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調(diào)整試題的開放度和難度,拓展試題的內(nèi)涵,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例3(2005年全國理綜)測量電源B的電動勢E及內(nèi)阻r(E約為4.5V,r約為1.5Ω)。器材:量程3V的理想電壓表V,量程0.5A的電源表A(具有一定的內(nèi)阻),固定電阻R=4Ω,滑動變阻器R1,電鍵K,導線若干。
①畫出實驗電路原理圖;圖中各元件需用題目中給出的符號或字母標出。
②實驗中,當電流表讀數(shù)為I1時,電壓表讀數(shù)為U1;當電流表讀數(shù)為I2時,電壓表讀數(shù)為U2。則可求出E=(),r=()(用I1、I2、U1、U2及R表示)
本題的有二個要求,一是設計電路,二是得出結果。題目中涉及到了實驗目的、原理、器材、操作步驟、現(xiàn)象、結論等。為了達到分層訓練的目的,我們可按表2的分析拓展該題。
拓展1畫出實驗電路原理圖,求電動勢E及內(nèi)阻r需測量哪些物理量?寫出電動勢E及內(nèi)阻r的表達式。
拓展2測量電源的電動勢E和內(nèi)阻r
①需要哪些器材?②設計電路圖,設計實驗步驟,完成實驗。
拓展3測量電源的電動勢E和內(nèi)阻r
①若只有電壓表(內(nèi)阻末知但很大),沒有電流表,還需什么器材?畫出實驗電路原理圖;設計實驗步驟,完成實驗。
②若只有電流表(內(nèi)阻末知但很?。?,沒有電壓表,還需什么器材?畫出實驗電路原理圖;設計實驗步驟,完成實驗。
作為高三教師,我們不能只跟在高考題的后面,而應該分析研究高考,靈活運用高考題,甚至超越高考,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學生來。
(欄目編輯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