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似乎人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界限,將可能之事與不可能之事分置在兩邊,可是再嚴密的墻也終有縫隙,可能與不可能就默默地流轉于兩邊……
歷史見證了太多的不可思議,大都是人們將不可能之事加以實現(xiàn)。古希臘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達到4分鐘跑完一英里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可謂想盡了辦法,但是卻始終沒有實現(xiàn)。于是,許多醫(yī)生、教練和運動員斷言:人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人的骨骼結構不對頭,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很多很多。但是,后來有一個人首創(chuàng)了4分鐘跑完1英里的紀錄,將其變?yōu)榭蓪崿F(xiàn)的事,這個人就是羅杰·班尼斯特。但更令人吃驚的是,一馬當先,引來萬馬奔騰。在此后一年中,就有300多名運動員在4分鐘內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這是為什么?訓練技術并沒有重大突破,人類的骨骼結構也沒有突然改善,數(shù)千年來被認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為什么變成了可能?數(shù)千年來從沒實現(xiàn)過的事情已被人們潛意識地劃分為不可能之事。當一個人嘗試做此事時,這種潛意識就如不斷降低的溫度冷卻著人的熱情和積極性,而一旦此事得以實現(xiàn),人們心中的不可能之事便沿著界限中的縫隙轉為可能之事,別人能做到,自己也有可能做到的思想便一次次激發(fā)了人的潛力和信心。不可否認,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使自己成為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們常聽到一些豪言壯語:只要努力,就沒有什么不可能!類似的語言讓人們激情澎湃。在解放初期,人們憑著一腔干勁和熱情試圖在幾年之內趕超發(fā)達國家,因為當時我國的經(jīng)濟水平已預示了這是不可能之事,結果導致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停滯和浮夸之風的盛行。所以,空有一腔熱情,不是做事的正確態(tài)度,對那些經(jīng)過冷靜分析后知道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我們是不應為其耗費時間與力氣的。
因此,我們要把握好心中可能與不可能的界限,用精神力量激發(fā)自己的潛能,實現(xiàn)那可能之事;或用冷靜的心,通過思考分析,避免對不可能之事的盲目追求。
貝多芬知道聾子并非不能成為音樂家,經(jīng)過努力,他最終創(chuàng)作了《命運交響曲》;霍金知道殘疾人并非不能攀登科學高峰,他坐在輪椅上思索宇宙,探討星系、黑洞,終著成了《時間簡史》……而小草懂得自己不可能掀翻壓在身上的巨石,所以才彎彎曲曲順著石縫長出;小溪懂得自己不可能沖開雄偉的大山,所以才馴服地繞山流淌……
把握好心中可能與不可能的界限,你才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作者系山東省冠縣一中高二(11)班學生】
點評
面對“可能”與“不可能”這一話題,小作者并沒有提出“一切皆有可能”的觀點,而是冷靜思考、辯證分析,通過事實與理論的論述,較為中肯地為我們闡明了對二者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梢哉f,小作者的認識看似不夠積極,其實卻是建立在客觀、現(xiàn)實基礎上的科學認識。這種獨到的認識也是文章立意新穎之所在。綜觀全文,思路清晰,對比鮮明,文筆優(yōu)美流暢,論述充實,給讀者以啟示,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指導并置評:潘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