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在外地,有的人若不知道鎮(zhèn)江,但是,一提到“水漫金山寺”的故事,他們就會恍然大悟地立即回答:“知道!知道!”可見白蛇傳影響是多么地深遠,又是多么地深入人心。
“水漫金山”,白娘子情真意切,感天動地,使得多少人流下了同情的眼淚,所以后人對水漫金山有各種各樣的評說,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有的把“水漫金山”比作是“淚漫金山”,漫向金山的更多的是淚水;有的把水漫金山比作是“情漫金山”,漫向金山的是白娘子對許仙的忠貞愛情;有的把水漫金山比作是“怨漫金山”,漫向金山的是天怒人怨。
千句話并成一句話說,這“水漫金山”,緣起恩恩怨怨。白娘子與許仙是一對恩愛夫妻,白娘子對許仙一往情深,可謂情深似海。端陽驚變,許仙死而復生,后又不辭而別,背著白娘子、小青上了金山,不想又中了法海的“牢籠計”,法海勸許仙在金山出家,許仙不允,便被幽禁于禪堂;白娘子舍生忘死來到昆侖山,盜回仙草,救夫還魂,萬萬沒有想到許仙會突然出走,使得白娘子這位多情女子,又飲情天之恨。白娘子“水漫金山”為的是求得夫妻團圓,為的是追求與許仙恩恩愛愛。此時,許仙正被法海強行幽禁在金山,此時白娘子也把對許仙的深情、真情、癡情灑向金山,傾訴于金山,因此說,“水漫金山”又是“情漫金山”,展現(xiàn)的是愛情這個永恒的主題,追求真正的愛情,是做人的權利、人生的權利、人的生存權利。
換一個角度來說,“水漫金山”也是“怨漫金山”。法海從離間許仙與白娘子之間的愛情到拆散許仙與白娘子之間的愛情,無疑是“棒打鴛鴦”,法海帶給白娘子的痛苦越來越大,與白娘子的積怨也越來越深,滿腹怨恨的白娘子灑向金山都是怨。且看水漫金山之前,法海與白娘子的一段對話:
法海:“你今休想許仙回,若不然你禍到臨頭,死到臨頭。”
白娘子:“老禪師,你是佛門弟子出家人,豈能沒有菩提之心,望你廣發(fā)慈悲,成全我們夫妻,我這里禮拜焚香折柳腰?!?/p>
法海:“任你妖氣混繞,我自有佛力高超?!?/p>
白娘子:“休道你依仗佛力任逍遙,我也能飛渡九重霄。為尋夫君苦哀求,得罷手時你不罷手,以禮相奉你不知禮,我今對著金山連聲呼喊怨!怨!怨!”
“水漫金山”,也是“怨漫金山”,不單是白娘子之怨,金山之上也傳出了許仙之怨,許仙在被幽禁中悔恨交加,悔不該當初輕信法海之言,恨自己不識人間真情,愧對白娘子一番深情。許仙在金山上怨恨法海,白娘子在金山下怨恨法海,山上山下、四面八方之怨涌向金山,這“怨漫金山”是一種以怨代水的水漫金山,是一種以怨助水的“水漫金山”。
一部白蛇傳,一段水漫金山寺,書寫了白娘子對許仙的忠貞愛情,如此地感天動地,又如此地扣人心弦。白娘子尋夫心切,雖一次次地向法海苦苦哀求,也難與許仙夫妻團圓,白娘子萬般無奈,別無選擇,只好求助四海龍王和蝦兵蟹將,以“水漫金山”救回夫君。白娘子與法海在金山之下、長江之中進行了一場場水戰(zhàn)和一次次斗法。但是,白娘子十分謹慎,決不傷害黎民,不殃及鎮(zhèn)江百姓,借來的四海之水,只緊緊圍困金山寺,水位在濤聲中猛漲,但是,只在金山的四周猛漲,始終呈水漫金山之勢,水位再高也不漫向江岸,更不漫向鎮(zhèn)江城,使鎮(zhèn)江人意想不到地可以涌向江岸,觀看這場水漫金山。此時,法海已請來天兵天將迎戰(zhàn)白娘子,身懷六甲的白娘子,滿腔悲憤,苦苦應戰(zhàn),止不住的淚水滴在江中,淚滴而水漲,水漫金山之水,有江水、海水,也有白娘子的淚水。江水、海水也十分同情白娘子,因而波濤更加洶涌,巨浪一浪高過一浪撲向金山,可是,法海脫下身上的風火袈裟,化作一道銅墻鐵壁般的長堤,此時,水再大,浪再高,這金山寺屹立大江之中毫不動搖,聞訊趕到江岸觀看“水漫金山”之戰(zhàn)的鎮(zhèn)江百姓們,為白娘子的真情所感動,許多人止不住地流下了同情的熱淚。江上水漫金山殺聲陣陣,江岸萬千民眾遙遙觀戰(zhàn),為白娘子助陣。人們形容,水漫金山,也是淚漫金山,江水和淚水都在沖刷世間的不平。人們形容,水漫金山,也是“情漫金山”,江中白娘子的癡情,江岸民眾的同情,匯集起人間真情,沖刷著法海的無情。人們形容,水漫金山,也是“怨漫金山”,積怨太深,終有一報,白娘子的一腔真情,滿腹怨恨,形成了“怨漫金山”,沖刷著法海的以怨報德。
水漫金山,雖然是個神話,是個傳說,為什么能夠久傳不衰,家喻戶曉?因為,神話中道出了人世間的一個人生哲理,待人須和善,社會須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