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煙雨中,我踏上了以鴨蛋聞名于世的高郵之旅。似在迎迓來客,高郵古邑早早地就渲染起水城的魅力來,將我步步引入佳境。
高郵,名副其實的水城。煙波浩渺的高郵湖,就像身邊的聚寶盆;逶迤流淌的大運河,給城市鑲了一道金邊;星羅棋布的湖、淖、渠、蕩,便是綴在沃土上的玉翠珠串。水把高郵浸潤得風情萬種,多姿多彩。水是有靈性的,她給了高郵太多太多的眷顧。
走進新石器時代龍虬莊遺址,便走進了7000年前高郵先民們生活的村落。他們傍水而居,捕魚狩獵、飼養(yǎng)家畜、稻作織麻,制作工具器皿,甚至創(chuàng)制了極具價值的文字符號。先民們在這里繁衍生息,一步步進化走向文明。那件件骨石工具,那個個陶質(zhì)器皿,那粒粒炭化稻米,演繹著江淮人類文化的華章,迎接著中華文明曙光的到來。
一部高郵史,猶如一部中國古代郵驛史。吳王開溝通驛,秦王筑高臺建郵亭,漢設(shè)高郵縣,隋鑿大運河,唐宋設(shè)水陸驛,明建盂城驛至清,3000年郵驛不斷,都與水緊密相連。筑高臺以防水患,驛站建在運河畔則是用水之利了。郵驛興盛,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交流。迷蒙中,我仿佛看到:驛道上快馬疾馳,塵土飛揚,政令傳下去,軍情飛報來;水面上帆檣林立,舟楫穿梭,官吏迎來送往,漕運貨船北去南回,旗幡飄飄,鼓樂聲聲,好一派繁榮景象!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水城高郵鐘靈毓秀,代有才人燦若群星。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提起秦少游這位北宋婉約派詞家,“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佳句便脫口而出,《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即纏綿心頭。管它杜撰也好無據(jù)可考也罷,人們這美好的祝愿,把秦少游從象牙塔中請到民間,在平民大眾心里扎下了根。想當年,蘇東坡秦少游等文人學士文游臺煮酒論文,賦詩誦詞,登高望遠,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何等瀟灑、風流?!帮L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這是人們對他蓋世才華的詠嘆!高郵靈水長流,文脈代代傳承。新時期復(fù)出文壇的汪曾祺,以開一代新風的源源佳作,深受廣大讀者的追捧和推崇。他通過小說、散文等形式,以家鄉(xiāng)過去的生活為題材,體現(xiàn)“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和“詩化美好人間”的文學追求和精神。他的作品一如家鄉(xiāng)的水,平實靈動,清新純樸,充滿美好情趣,流淌水的韻律。正如他自己說:我是在水鄉(xiāng)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
秦、汪二大家,以他們的才華為高郵贏得榮譽,更以他們熱愛家鄉(xiāng)之情,歌頌家鄉(xiāng)之美,宣揚家鄉(xiāng)之功,以及高尚的人品文德,贏得家鄉(xiāng)人民永恒的緬懷和崇敬。
華燈初上,在煙雨蒙蒙中,十里長街流光溢彩。當我品嘗著高郵鴨及蛋制品等名特產(chǎn)時,水城的魅力展示已達高潮,我也陶醉在這濃濃的水鄉(xiāng)情韻之中。驀然抬頭,高高矗立的濕漉漉的“波司登”廣告牌,把古城、名城高郵的名片又揭開新的一頁:中國羽絨服裝城!
啊,這就是你——水城高郵,竟是這么一個令人向往的吉祥納福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