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初冬的早晨,我踩著銀白色的寒霜,走進蒼涼雄渾的陜北高原,走進向往已久的延安大地。一眼望去,黃土高原在脫去一層綠裝之后,裸露出雄奇壯美的原野本色。千山萬壑綿延不絕,使人想起高空中翻卷的云團,想起大海奔騰的浪濤。在冷風(fēng)的吹拂中,高原顯得那么堅毅、冷峻、挺拔。田地里的高粱收割了,只剩下一些零散的秸稈。果園里的果子采摘了,只留下光禿禿的枝條。山坡上的草叢枯了,見不到一片綠葉一朵紅花。大地似乎顯得有些貧瘠、荒涼。然而,前往延安“朝圣”的車流人群依然滾滾不停。我問一個延安的人,延安為何會有這么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延安人笑著眨眨眼,沒有回答我,似乎有意給人留下一個探索與研究的話題。
縱觀歷史,橫看地理,延安自古就是一座邊陲重鎮(zhèn)。黃河在它的東面奔流而過,長城在它的北面蜿蜒穿越,秦始皇時代修筑的秦直道橫貫它的西部,如今,鐵路和高速公路又從它的中部開山劈嶺橫穿而過。不管是年代久遠的山崖石刻,還是古樸的民間風(fēng)俗,你會發(fā)現(xiàn),悠久的黃河文化深深植根于這一片古老的土地。無論是誰,無論你站在延安的哪一塊土地上,只要你回頭望去,你就會看見歷史的印記依然是那么牢固與鮮明。我們可以看見那條被歲月掩藏在荒漠山野中的古老的秦直道,想象著當年大將蒙恬帶領(lǐng)幾十萬軍民“塹山堙谷千八百里”的場景。經(jīng)過兩千多年風(fēng)雨侵蝕,雖然古道已經(jīng)殘缺不全,荒草萋萋,但它依然展示著大秦帝國的威嚴與力量,依然可以讓我們想見當年戰(zhàn)車轔轔人喊馬嘶的浩浩蕩蕩的威武陣勢。也在延安這塊土地上,古代名將在這里縱橫捭闔,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悲壯史劇,這里至今流傳著楊家將花木蘭的故事。在延安的寶塔山上,范仲淹修筑的烽火臺時時訴說著戰(zhàn)火燃燒的歲月,摩崖石刻上“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的詩句,抒發(fā)了古代將士英勇豪放的情感,也是對范仲淹用兵如神的最好贊美。這里還有杜甫逃避“安史之亂”后住過的村莊,他在這里寫下了《羌村三首》和《北征》等傳誦千古的詩篇,讓我們看到杜甫時代那一段真實難忘的歷史。
就在這樣一塊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飽含著黃河文化的雄奇壯美的土地上,1937年那個寒冷的冬天,一支歷經(jīng)千難萬險,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隊伍來到這里。延安敞開自己寬闊的胸懷,擁抱了這支人民的隊伍。延安人民用黃土地上長出的高粱和小米哺育了人民的子弟兵,他們開天劈地翻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在中國的版圖上,延安的鳳凰山、寶塔山、楊家?guī)X、棗園都找不到它們的位置,但是,由于來了紅軍隊伍,由于窯洞里住進了毛澤東和他的戰(zhàn)友們,從此,延安的窯洞開始名揚天下。我坐在毛澤東會見美國記者的那一張石桌前,想象著當年毛澤東如何侃侃而談,如何以高超的智慧、戰(zhàn)略的眼光和寬闊的胸懷,分析當時風(fēng)云變幻的世界局勢。毛澤東和他的戰(zhàn)友畢竟是一代偉人,他們住在世界上最為簡陋的窯洞里,卻在從事著世界上最為偉大的事業(yè)。他們?yōu)榱酥袊嗣竦姆斫夥?,為了拯救危亡當頭的民族廢寢忘食日夜操勞。延安人民也送給毛澤東一個“人民救星”的光榮牌匾。延安的窯洞看起來象樸實敦厚的陜北老漢,它以自己的本色世界吸引了無數(shù)世人的目光。延安的窯洞古樸凝重,含蓄深沉。有人說,延安的窯洞蘊含著北方民族穴居的歷史遺風(fēng)。有人說,延安的窯洞上部拱圓,下方端直,體現(xiàn)出中國歷史文化中“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思想。那時候,毛澤東和他的戰(zhàn)友們緊緊依靠在高原的懷抱里,他們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從人民身上汲取力量。我想起周恩來在回憶延安時說過的一句話:“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窯洞)里,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解放戰(zhàn)爭?!泵珴蓶|自己也說過,延安的窯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窯洞里有馬列主義。延安的窯洞曾經(jīng)裝載了偉人們的理想與信念,力量與智慧!我站在領(lǐng)袖們住過的窯洞前,久久地沉思凝想,那窯洞里有著太多太多的神奇故事,有著光輝的哲學(xué)思想和精辟的歷史觀點。窯洞的外觀是簡陋的,但它在簡陋里蘊含了極大的豐富和內(nèi)涵。
我沿著彎曲的延河漫步,那河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動著粼粼的波光。在樹影婆娑的延河兩岸,我仿佛看見了八路軍戰(zhàn)士延河飲馬的歷史畫面,我似乎聽見了河岸那邊傳出激動人心的抗日歌聲,是激越的《義勇軍進行曲》?是動感的《黃河大合唱》?那歌聲氣勢磅礴此起彼伏,伴隨著大刀光影和馬蹄踩踏大地的音響,不停地發(fā)出一個民族在危難關(guān)頭震天動地的呼喊。在一片曾經(jīng)被日軍飛機轟炸過的土地上,延安人填埋了彈坑,撫摸著流血的傷口,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家園。在胡宗南軍隊燒殺過的地方,延安人重新修筑了窯洞,種上了鮮花和棗樹。這里的人們就象高原的性格一樣,樸實深沉,堅毅頑強。他們從來不被困難所嚇倒,在流血與死亡的威脅面前,他們把民族的大義高高舉過頭頂!燦爛的陽光沐浴著巍巍寶塔山,山頂上那一座唐朝始建的古塔依然高高聳立,它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歷史老人,每天訴說著這里的過去與現(xiàn)在。寂靜的高原上山連著山溝連著溝,溝那邊,響起一曲陜北民歌“信天游”,那歌聲纏綿柔美,嘹亮悠揚。延安人以苦為樂,樂觀豪放,耐人耐味的民歌一聲入耳,便令人感覺蕩氣回腸。我知道,這里是產(chǎn)生《東方紅》的地方,我被延安人大氣激越的“信天游”歌聲所感染,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一種抒發(fā)自己情感的欲望。
望著那干旱缺水的高原,看著那山體里露出的一層堅硬的巖石,有人告訴我,億萬年前,這兒還是一處浪濤翻騰的大海,我的心不禁為之震撼,這兒的大地閱盡了人間春色,有著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積淀,她走過蠻荒的遠古時代,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戰(zhàn)爭的洗禮,保存了傳統(tǒng)富有的中華文化。歷史讓她經(jīng)受了太多的災(zāi)難,經(jīng)歷了太多的變遷,歷史也讓她承載了全民族愛國同胞的重托和希望。當一切過去之后,她終于無可爭議地成了中華民族的一處圣地。
有人說山是沒有感情的,我說——不!山有它自己的情感,山還有它自己的性格與山魂。不信你看,從戰(zhàn)爭中走出的延安人民,他們的意志就象一座座銅墻鐵壁般的高山,他們把這里的每一座山都化作了中華民族不倒的長城!我用雙手捧起高原的一把黃土,我想把它緊緊貼在自己的胸口上,我知道,這高原的黃土地上有著我們祖先幾千年不變的情結(jié)。據(jù)說在三萬年前,這里就生活著被古人類學(xué)家稱為“黃龍人”的人類祖先。如今,那一棵軒轅黃帝親手種植的柏樹,五千年來依然那么蔥綠繁茂,它在我耳邊響起低沉的訴說,久久振動著歷史的回音。
入冬時節(jié),蕭瑟的冷風(fēng)已經(jīng)吹落了樹上的葉子,山溝里的草早已枯黃了,只留下干瘦的身影證明它們的存在。只有在路邊銷售的蘋果,才顯現(xiàn)出曾經(jīng)蔥綠飄香的果園。只有在窯洞口和農(nóng)家院落里堆積的金色玉米,才把秋天豐收的訊息告訴給外地的客人們。山野大地看起來是荒涼的,但我知道,延安已經(jīng)從遙遠的歷史中走出來了,它甩掉自己身上戰(zhàn)爭的傷疤和貧窮的陰影,邁著新時期豪邁的步伐,走進文明富裕的現(xiàn)代化大道。不信你看,延安的大街上商品琳瑯滿目,延安的高樓鱗次櫛比,早已可以與知名的城市比美。延安的霓虹燈五彩繽紛,它絲毫不會比那些現(xiàn)代化的都市過時或遜色。延安的網(wǎng)絡(luò)世界也早已與世界的信息海洋緊緊相連。從延安大學(xué)校門里走出的年青人,他們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臉上洋溢著朝氣蓬勃的自豪感。在延安的黃土地下,蘊藏著石油等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它們不斷支持著延安經(jīng)濟的騰飛崛起,使延安成為高原上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去延安“朝圣”的車流人群依然滾滾不停。即使歷經(jīng)幾十年歲月的消磨,人們對延安的虔誠也從來沒有改變。我終于知道,延安為什么會有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