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城.過去的城門附近和甕城內都有一些名勝古跡,它們雖然沒有“燕京八景”的名氣大。但在群眾中卻廣為流傳。而今這些古跡。經過歲月的滄桑,隨著舊城的拆除,已“無跡可尋”了,筆者僅將這些老人們的閑談話語結合兒時記憶,及殘存的記載略加整理,將已經消失的古跡列出,以供談資。
正陽白馬
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詔旨修建北京城垣。七年后部分城樓竣工,正陽門是其中之一。初名麗正門,俗稱前門。為顯示國威,清朝曾兩次修繕。正陽門城禁極嚴,非遇天子出祭巡狩,正陽門終年關閉。原前門箭樓和正陽門之間的甕城里,有一座著名的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廟前有一匹巍然獨立的白石馬。由于日久天長,石馬下半截被塵土所沒。那時燒香的、過路的行人在這兒逗留時,都要登上馬背小坐一番。時間一長,馬背被蹬磨得黑亮黑亮的。庚子年(1900年)后,“大白石馬”不翼而飛。
崇文鐵龜
崇文門,元朝稱文明門,因為哈達大王府建在門內,因此俗稱哈達門。明朝正統(tǒng)年間改為今名。原城樓舊址在崇文門飯店和哈德門飯店之間往北一點。上世紀60年代,崇文門被拆除,如今還殘存一段城垣,其它已蕩然無存了。
過去崇文門往南到磁器口,有一條碎石子的土路,在馬路兩旁,排列著18家酒店,當年人們稱之為“酒棧街”。清朝規(guī)定崇文門系酒車所走之處,因為老北京做酒的燒鍋集中于京南,釀成酒后必須在崇文門交稅,酒車往來都在崇文門周轉,因而才出現了這條“酒棧街”。這條“酒棧街”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初期。
崇文門最著名的一景是“崇文鐵龜”,原在崇文門外大橋的東北角下,大如車輪,后來僅存一個鐵蓋。過去北京人都說哈達門(崇文門)橋底下有個海眼,所以皇上讓制一個鐵龜,將海眼鎮(zhèn)住,以防發(fā)大水。當年往來的人們,常去觀看鐵龜,故名傳京城。
宣武土丘
在宣武門的甕城里,有兩座土磚合砌的土丘,據說里面埋著善制炮火的火仁、火義等兄弟五人。據說當年燕王掃北時,攻到柴溝,有道險關,屢攻不下,難以破關。燕王向當地山民請教,得知火家莊有火氏五兄弟,有施放火炮的絕技,燕王就備好厚禮親自拜訪火氏兄弟,請來破關?;鹗闲值苤圃斓幕鹋诎l(fā)射后,威力很大,炸得敵軍尸橫荒野,一舉攻破了險關。后來燕王當皇帝后,對火氏兄弟不放心,誣以“奸細”的罪名將其斬首?;鹗闲值軣o辜受害的事,使跟隨燕王掃北立過功勛的武將無不自危。為了穩(wěn)定人心,燕王又為火氏兄弟平反——封為“五顯財神”,并在宣武門甕城內建墓。被稱為“宣武土丘”的墳墓,在五六十年前就被拆除了,墓中空空如也,其尸骨早成灰了。
西直折柳
西直門外長河兩岸,綠柳成蔭,碧色連天,一望無際,將游人引入綠色世界,使人神清氣爽。每逢春天,人們三五成群來這里“踏青”,是當時郊游的一片最佳去處。
每逢清明,人們掃墓歸來,途經這一帶柳林,必折柳一枝,因當時有“清明不折柳,死后變黃狗”之說。一些孩子出入柳林之中,折柳編柳圈兒戴在頭上玩,用小刀削柳笛放嘴里吹,相互追逐蹦跳一片歡樂景象。
阜成梅花
按清朝的制度,北京內城九座城門,各有各的講究。如正陽門,只能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車輦,西直門出入給皇帝去玉泉山運水的水車,東直門走柴車,崇文門走酒車,宣武門出刑車,安定門出戰(zhàn)車,出兵征戰(zhàn)勝利后,要進德勝門。
因為阜成門按規(guī)定是走去西山運煤的煤車,因此在阜成門的門洞墻壁上刻有一枝梅花,梅與煤同音,所以刻梅銘志。同樣,在朝陽門的門洞里,墻壁上刻有一枝谷穗,標志著朝陽門是進糧食的城門。所以“阜成梅花”和“朝陽谷穗”在北京就成了著名的景物。
這些城門洞的石刻標志,在清朝光緒年間庚子變亂時,被八國聯軍毀壞了,如“朝陽谷穗”的石刻,僅剩一半兒。解放后為了城市交通建設拆去城樓,這些景物也就無跡可尋了。
彰儀金人
彰儀門即廣安門,原名廣寧門,因為避開清朝道光皇帝曼寧的諱字,所以改稱為廣安門。廣安門舊址就是現在廣安門立交橋處。昔日的廣安門建有城樓甕城,在甕城里有乾隆三十一年的碑記。城門外關廂大道兩邊是一家家店鋪、酒館等。
在廣安門城樓的里邊,有一塊巨石,上面刻有三個蒙古人石像,相傳是金朝的遺物。北京廣為流傳的彰儀門景“彰儀金人”就是指此石像。但也有人認為彰儀門是指今宣武區(qū)廣安門外的灣子附近,廣安門并非彰儀門,兩城門不是一個地方。但“彰儀金人”的門景,確實存在,后來隨城樓被毀而遺失了。
德勝石碣
北京有句老話:先有德勝門,后有北京城。德勝門元朝稱健德門。明朝初年大將軍徐達率軍隊攻破大都城(即北京),元順帝急忙從大都北門即健德門逃走了。為紀念明軍勝利,把健德門改稱德勝門,也叫得勝門。后來出兵打仗得勝還朝,必進德勝門,據說進城時士兵還要高唱“得勝歌”。
在德勝門的甕城里,靠西邊有一碑亭,上邊蓋有黃琉璃瓦,碑文是出自乾隆手筆。在碑亭的四周,建有木柵欄,是為了保護石碑的?!暗聞偈佟本褪侵复宋铮闪碎T景。
右安花畦
過去,在右安門外有很多花場、菜園。每到春秋兩季,萬花齊放,鮮艷無比。尤其是春天的芍藥、秋季的菊花、桂花,都開在那片土地上,一望無際,非常好看,因此得名右安花畦。
當年右安門外方圓十里都有泉水,很適宜養(yǎng)花種菜,所以居住在這里的人,大都以養(yǎng)花為業(yè)。有資料記載,每逢春季,右安門外一帶,鮮花盛開,品種繁多,尤其以素有“京城名花甲天下”的芍藥花最為有名。右安門外處處皆是花海,京城文人墨客,每逢春秋兩季,都到右安門外賞花踏青。有詩說:“四月春河芍藥開,千紅萬紫簇豐臺,相逢俱是看花客,日暮笙歌夾道回。”“右安花畦”就是當年人們賞花的風景區(qū)。
安定真武
安定門元朝稱安貞門,明朝把城墻南移改為安定門。安定門內外的城街,是條至今仍保存一些元大都東北城遺跡的城街,有極其寶貴的歷史價值。
原來北京的各城門內,都建有關帝廟,唯有安定門的甕城內,建的是真武廟,殿宇非常壯麗,殿中神像也莊嚴威武,凡從這里出入城的行人過客,沒有不進殿瞻仰或禮拜一番的。
安定門甕城建真武廟,不建關帝廟,可能和出兵走安定門的規(guī)定有關吧。因為每逢征戰(zhàn)出兵,必走安定門,班師還朝,須進德勝門,真武廟是出兵作戰(zhàn)的象征。
西便白羊
在西便門外的護城河左側,那里曾躺臥過十幾塊雪一樣的石頭。白石頭在護城河的河堤上,左右自然分布,從遠處看去,如同一群白羊。它們或立或臥,成群結隊,越看越像一群活脫脫的真羊?!拔鞅惆籽颉北阌纱说妹簧偃硕荚矫竭@里觀賞。不知何時,這群“白羊”就消逝了,只是在老人們的口頭上,依然有敘說。
編輯/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