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的三個女人是李清照、沈鵲應、三毛。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近代的,一個是現(xiàn)代的?!凹印钡倪@個女人是張愛玲。不說武則天,那種太厲害的女人讓我發(fā)暈,不喜歡。
我所說的這三個女人有幾個共同點:都是才情女子,都有過刻骨銘心的愛情,又都沒有子女?!凹印钡倪@個也是才女,也沒有孩子,而且愛情也不夠圓滿。四個人我都無緣“見面”,所以美不美實在難說,但可以想象她們的氣質必定脫俗得很。
李清照的“清”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她用不食人間煙火的清抒寫一種透明。
關于易安居士,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所處朝代,每次領學生背古詩時我總要強調一下,李清照是宋朝的,辛棄疾是南宋的。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于是再解釋:李清照生于1084年,據傳卒于1151年,確切是哪一年還無從考證。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她一生跨了兩個朝代,一個北宋,一個南宋,所以我們不能說她是南宋女詞人,要說是宋朝女詞人;而辛棄疾出生于1140年,南宋王朝從高宗趙構南渡為界,其時是1127年,所以辛棄疾是南宋詞人。
易安是一位在詩、詞、文、賦上都有成就的作家,因為天資與庭訓的關系,在她嫁給趙明誠之時已經是小有成就了。王灼《碧雞漫志》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據說婚后兩人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研究,互相取長補短,恩愛有加。婚后初期,小夫妻聚少離多,互為牽掛。這期間李清照寫了很多傷春怨別、多愁善感的詩詞。易安的詞是超越其夫的,最有力的例證便是關于易安的《醉花陰》的一段趣話。此詞抒發(fā)了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子對夫君的思念之情———據說當時他們兩地分隔,易安寫完《醉花陰》寄給趙明誠后,趙明誠覺著好,有意給愛妻回一首,三天三夜閉門謝客寫了五十首詞,這其中難免就借用了易安的一些句子,寫完后興沖沖給朋友去看,朋友品味良久,說最好還是“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闭且装彩止P,趙明誠只好自愧不如了。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xié)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李清照的詞以南渡為界分兩個階段,前為兒女情長,后為憂國憂民。都說她的后期詩詞好,可我卻偏偏喜歡她的前期作品。
李清照的詩風和詞風大相徑庭。她的詩風很銳利,讀之有一種鏗鏘有力的感覺,若是不注明作者李清照,好些詩我都看不出是她的手筆(主要也是我學識淺?。?,例如《夏日絕句》,有說法是建康暴亂時,她的夫君趙明誠利用職權逃出城外之后她寫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倍潭潭郑瑓s很有力度,表明她贊成與反對的立場。但是她的詞卻是極其婉約的,一看就是出自女子之手。我的觀念還是比較傳統(tǒng)的,始終覺得女人嘛那還是該像個女人,不必像個英雄一樣,巾幗不讓須眉得看是什么情況,像武則天那樣把天下男兒都踩在腳下,未嘗不是一種悲哀?!哆h了啊,我不知道李清照當年是否做家務,猜想她是不必做的,她的娘家和夫家的條件都是不錯的,想必是有不少丫環(huán)伺候著。易安早期的詞多為兒女情長,每日里不必工作,也不必做家事,只消看看書寫寫詩,生活是一大片的閑暇,況且夫婦又情投意合,不在身邊正好相思,詞風自然婉約,生活的壓力少,幸福又知足,詞句也更為清新。愛易安的詞,也就是愛這一份婉約清新,愛這一份屬于女子的清雅脫俗。每讀易安的閨中詞,總覺得字里行間潔凈透明,如聆豎琴。
不過,大觀元年(1107年)三月,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去世,遭到了蔡京的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到株連。李清照跟隨夫君回到青州鄉(xiāng)里一住13年,這時的家境應當差些,雖然后來趙明誠又幾度出仕,但時局的動蕩,社會的不安定已經不可避免地給易安的生活帶來了沖擊。透過丈夫的仕途生涯,易安看到了更多人的生活;年歲長了,兒女情懷少了,易安想的東西自然也多了,詞,便漸漸凝重起來。幸而德甫愛好也雅,夫妻共同鉆研金玉奇石,日子仍然沒有混沌過去。李清照的詞雖然壓抑了,但似乎更成熟了,此時,她已經不再是小女子,實在是一個女人了,詞味濃了,思想更深了,詞的質感強了,但是,清澈如水的味道卻淺了。也許是愈未經世事才能寫得愈清新脫俗吧?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赴湖州任職,途中病逝建康,此時,才是真正地折斷了易安的翅膀。雖然,世人都認為此時李清照的詞才更有價值起來,例如《聲聲慢》,例如《永遇樂》等,就技法上來講更經得起推敲和學習;就思想上來講,更顯得成熟含蓄。然而,我卻無限留戀早年的易安,那個清新的女子,那段無憂無慮極其單純的日子;我覺得易安晚年的詩詞充斥了太多的遺憾與無奈,這種情愫更多地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可是也就不免更多地流俗———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審美觀。其實,這個“俗”字是有很多理解的。很多人認為,文學作品應當是立足在現(xiàn)實之上,反映社會現(xiàn)實并有指導意義,那么越是入世就越有意義,世間的丑換一種角度去看,是另一種美。我也理解并且贊同這種觀點,就像是徐志摩的詩歌與艾青的詩歌;趙孟頫的字與顏真卿的字,無論哪一種,都是反映了個體思想的獨特和表達方式的唯一。藝術不排斥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不盡是俗流。高雅的藝術,也都是反映現(xiàn)實的。但是在我的內心世界里,我還是偏向純粹雅致的文風,愛著一種不經世事的透明。我甚至常常想,易安自趙明誠離世后,始終是追念的悲悼的,她的生活從此沒有新的意義了,那么,她的創(chuàng)作其實也已經停止了,沒有停止的只是她的年歲罷了。此后二十年,她只是留下了更多的一些無限傷痛的詩詞給今天的我們解讀而已。世人很善良,把她余下的二十年生涯歸結為在為德甫整理收集金石書畫和資料。其實,真的沒有必要這么講。她,該是最知道自己活著的況味的人了。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又何苦呢?天上人間兩相隔,一個空活二十余年,一個空等二十余年啊。據說她在丈夫趙明誠死后改嫁張汝舟,改嫁后又所遇非人,告到官府里去,又判決離婚了;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謠傳,趙明誠死時易安已年近五十,何必再嫁?這個嫁與不嫁的非文學現(xiàn)象就不去研究它了,在我心中,李清照只愛了一個人,她的詞也都是為了他而寫的。
我這樣說好像太消極了點,仿佛一直鼓動李清照殉情似的,幸而古人聽不見,否則是要指責我狂妄亂語的。確實亂語啊,只是消遣寫寫,諸位看了千萬別當真,否則是要被真正的學者罵的。
看到富春江釣魚臺那邊站著的李清照塑像,是一個清雅女子的形象———那是人們從她的詩詞中想象出來的容貌吧,這么美!這也應看作是世人對易安詩詞的喜愛了。易安去世時已是七十有余,只是對于古人我一向缺乏年齡概念,想想李清照要比陸游大四十多,較之辛棄疾更是祖母輩了,忽然覺得很有意思。
三毛的心
———沒有章法,她用本真的心寫著文字,所以她走進了很多人的心里。
然后說說三毛吧,三毛原名陳平,是家中的老二。老二,一向是最不受關注的角色,就像是我們班級中的中等生一樣,偏偏陳平是一個極其敏感極其需要人關注的孩子,我不知道這種渴望關注又不夠關注的境遇是否也是陳平患抑郁癥的一個因素之一。陳平從小偏科,愛文學而數學很差,這和張愛玲很像,不過張愛玲比三毛透徹得多,三毛是活在夢里找著生活的愛和美好,張愛玲是活在現(xiàn)實中的,看得透都市千般繁華下的滿目蒼涼,溫柔富貴中的凄清哀婉,所以三毛死了,因為終于是禁不住現(xiàn)實的一層層冰冷的真相,一種不徹底的現(xiàn)實,永不圓滿的情愫。而張愛玲不死,因為她看得透人生的意味,她嫁了,分手,再嫁了。她看得透,也經得起。也許,真正的天才總還是要帶點偏科的,人的精力有限,愛這一項,極愛極愛,偏了,于是花全部精力致力于此,于是便有了常人所沒能達到的境界。像我,從小不偏科,語文數學各門課都能考到優(yōu)秀,于是到如今便還是碌碌無為。又扯遠了,還把自己與名人相提并論,太狂妄了啊。
但幸而陳平的父母還是明智的,沒有太過強迫,實在不行,就回家歇歇自己教吧,初中時陳平休學在家,在這段時間里她看了很多的書,古今中外的很多杰作,這給她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和英文基礎。并先后跟隨顧福生、邵幼軒兩位畫家習畫,后來又到文化大學的哲學系旁聽。這一切都對陳平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墒俏页O?,陳平還是別學畫畫的好,美術和音樂都是太敏感的東西,對于像陳平這樣敏銳而自閉的人來說,是會更加推往一個極端的方向的。兩位老師中,想也不用想,陳平會更喜歡顧福生的風格,這也是她的性格造成的,倘使她更喜歡邵幼軒老師,能夠心平氣和地跟邵老師畫牡丹,那么也許她的性格會漸漸走向平和。我常常有一種錯誤的感覺,覺得西畫太尖銳,而中國畫平和。尤其是近現(xiàn)代西畫,那種沖突太厲害,讓人的心受不住,畫家本身就承受不住自己的瘋狂和苦痛了,例如梵高。無形中又把這種痛傳給了懂畫的人,陳平在欽慕畢加索的同時,必定是觸摸到了畢加索的一種矛盾的思想和變形的狂熱。而中國畫的平和是陶冶性情的,那種和諧那種意境,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養(yǎng)生之道的一種高境界表現(xiàn),中國畫的畫家因而常常長壽。當然也有例外的,例如朱耷,那畢竟是跟個人的身世有緊密關系的,但他作為一個皇家后裔能夠固守清靜也不失為中國畫的平和的境界。應當說,在中國這個儒學淵源久遠的大環(huán)境里每一個個體都不可避免地帶上痕跡。所以,在顧福生這位擅長西畫的導師引導陳平走出自閉的同時,他并沒有治好陳平本質的癥結,相反,他的畫風以及他所傳授給她的意識,都給了她更為敏銳的一種感觸。藝術的力量真的是無窮大的,當你被擊中時,你會中魔一般,元氣大傷甚至發(fā)狂。這真的不知是好是壞了,有時候,人,真的是糊涂一點好,就像三毛自己寫的《啞奴》中的一段,當她指著天上的小鳥告訴啞奴他是一個不自由的人時,荷西就責怪她,何苦喚醒他?有時候喚醒一種心智,其實也正喚醒了一種痛苦。但是,三毛畢竟?jié)u漸走出來了,顧福生老師給她看書,并把她的文章推薦給了《現(xiàn)代文學》的白先勇先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路上拉了她一把,在人生的路上也拉了她一把,每次看三毛的《驀然回首》還每次淚濕,她感動,我也在另一個時空感動于這一份師生情誼。
初看三毛的書是在讀師范的時候,那時表姐在附近的一家公司上班,每星期來學校托我借三毛的書,我很好奇,于是也看了,于是便一發(fā)而不可收,后來就買了整部的三毛文集看了一遍又一遍,淚,也流了不少。三毛是她的筆名,據說有兩層含義,一是她像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一般流浪著,二是她自謙她的作品只值三毛錢。她的英文名字叫:ECHO,這個名字包含著一個古希臘的悲?。篍CHO是一個美麗的林間女神,她愛上了美少年納西索斯(Narcissus),這是希臘最俊美的男子,無數少女對他一見傾心,可他卻自負地拒絕了所有的人,他只愛自己水中美麗的倒影,后來溺水而變成了一株水仙花。ECHO十分傷心,很快地消瘦下去。最后,她的身體終于完全消失,只剩下憂郁的聲音在山谷中回蕩。此后,希臘人便用納西索斯(Narcissus)的名字表示水仙花,用伊可的名字(Echo)來表示“回聲”。ECHO,是一個癡情又絕望的女子。我不知道三毛為什么要取這個名字,有人說是因為她對顧福生老師的暗戀,我不以為然,覺得這種說法有嘩眾取寵之嫌。
后來也因為三毛而看了一些毛姆的短篇,我很奇怪三毛既然愛看毛姆的短篇,為什么對這人世還是看不穿?毛姆的《蘭貝斯的麗薩》我是一連看了三遍,我真的是很佩服作家,他們總能深刻地揭露出一些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然后用一種漠然的形式裸呈出來。我都漸漸了悟了,三毛為何不肯承認?在這一點上,我是欽佩張愛玲的,張愛玲比三毛更加實事求是,其實都知道人世間多的是丑惡,張愛玲不自欺欺人,她是現(xiàn)實主義作家,而三毛太唯美了,一直想用一種高尚來遮掩更多的齷齪,實際上我們不妨為高尚而感動,不妨追求高尚,但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否認更多的人生的渣滓,不必要為那么一些無可救藥的東西去絕望,因為你即使怒即使痛,也根本不可能改變他們,那么又何苦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不妨漠然一些啊。但三毛有一些脾氣我真是喜歡,比方說她喜歡自己動手打扮家,喜歡一個生活的積累過程,并不因為做而覺得累,相反覺得是一種幸福;還有她煩起來會沖著電話喊:你要找的那個三毛昨晚已經死了,真的死了。這是她不肯做作的本真。還有就是她的矜持,在需要矜持的時候矜持這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她的手也許種菜也許刷油漆,可是當她去赴宴的時候,她的手是高貴地攏著自己的長披肩,施施然等著紳士為她打開車門,這也很夠味。最喜歡的就是她能夠對值得尊重的人尊重,不因身份地位不因成名而忘乎所以,人的本質的貴賤在于精神,并不在于社會地位,即使是啞奴,他也會打著手勢告訴三毛,我的心是自由的。這是一句高貴的話語,何妨尊敬這樣一個人,即使他只是一個奴隸。真正贏得別人尊重的只有你的品質你的涵養(yǎng)你的學識。這是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三毛看得透這一點,所以她愛一些值得愛的人和事;但是有一點她做得不好,那便是對不值得付出感情的事情不夠灑脫,于是她便要痛。然,也正是因了她的這份痛,才顯出了她的人品的高貴,才打動了無數的讀者。
讀她的文字,很多時候覺得她的心是裸露的,就像是柔軟的貝母,她的真讓她容易受傷。其實三毛的文筆并不能算好,很散的那種,但她有自己的靈魂在里面,她的心理描寫,一種淡淡然卻切膚的思想總是讓人難以抑制地流淚。她的文章都是她生活的點滴,憑著她對生活獨特的感受,她寫著自己的心里話。她的詩,倘若大家沒有意見我稱之為詩———因為她根本就沒有詩意的語言,但是卻蘊含著人生大悲大痛過后的哲理,那點辛辣倒與朱德庸的漫畫風格相像。我如今最不喜歡去研究詞藻和技法———雖然我教學生時一直在強調這些東西,因為他們要考試———我越來越欣賞一種樸素無華的東西,文貴在神,文章最重要還是去體現(xiàn)一個人的人品和文品。三毛的東西并不是僅僅以她的經歷吸引人的,相反是以她的思想。有些人在追究三毛作品中的事情是否真實,真是嘩眾取寵。世上本沒有所謂的真實,你覺得不是這樣的,可是三毛在當時覺得就是這樣的,你能說她不真實?世界在每一個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樣的,那么什么又叫做真實呢,本就沒有衡量的標準。文學,也是現(xiàn)實在心中的投影,然后再變形的產物。
三毛最終還是自盡了,她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她于1991年1月4日清晨自縊,這與荷西之死已經隔了十多年。也許,三毛是因為嘗遍了人生的百味終于倦怠了,或者正如她的詩所言死亡也許是另一種開始。三毛信仰天主教,希望她的靈魂終于在圣母瑪麗亞的保佑下與荷西重逢。十多年,她終于還是走了這一步,她努力了,也想過去追求自己新的幸福,但終于沒有做到,凡夫俗子怎么跟得上她的心靈節(jié)奏呢?她一直用雙親作為自己活下去的理由和支柱,但終于還是支撐不住,因為她真正需要的東西太濃,而塵世太淡薄;想給她幸福的人并不知道她究竟需要怎樣的幸福,于是被她拒之門外;她想要的幸福人家卻不一定給得起,于是她失望。最終還是跟了荷西去了。三毛一生自殺數次,有的說三次,有的說四次,據說一次是自閉時割腕自殺,一次是未婚夫猝死后吃安眠藥,但是最后一次她是真的死了,而且我覺得這一次恰恰死得最不值得。一個一直說著愛說著生活是美好的人,卻選擇了這么決絕的方式,那倒不如在荷西死的時候也死了,這份愛情倒也圓滿,十多年了,又算是什么呢?所以看來看去還是覺得沈鵲應死得最值得。
沈鵲應的死
———人固有一死,她的死至少證明了情之絕美。她的性格正如她的詞,外柔內剛;她的一生也正如一首凄美悲壯的《浪淘沙》。
沈鵲應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的妻子,清代愛國名臣沈葆楨的孫女。她從小受到祖父母等人的影響,崇尚氣節(jié),性情剛烈;又天資聰穎,受到良好的庭訓,所以留下的詩作雖然不多,可是也有其自己的靈氣和骨氣。她的詩正如她的人,外柔內剛。我介紹的第一句,把“林旭的妻子”放在“沈葆楨的孫女”之前是因為我更欽佩她作為林旭的妻子這個角色。
當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斬后,林旭的死訊傳到福州,他的妻子沈鵲應斷腸寫下《浪淘沙》:“報國志難酬,碧血誰收?篋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到,云暗江頭。繡佛舊妝樓,我已君休,萬千遺恨更何尤!拼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鄙蝙o應認為林旭等人是為了國家中興而捐軀,他們是冤死的。死前未見一面,死后未能收尸,碧血難收,招魂不到,斷人腸啊!而后沈鵲應寫下一幅挽聯(lián)服毒自盡:“伊何人,我何人,只憑六禮傳成,惹得今朝煩惱;生不見,死不見,但愿三生有幸,再結來世姻緣?!币粋€至性至情的女人。當然這是在福州百姓口中的傳說,也有史稱林旭被斬后沈鵲應郁郁寡歡,哀毀成病,一年半后病故。據說林旭在獄中知道自己難逃一劫,倒也從容,只是最擔心自己的愛妻,想來妻子性情剛烈,怕是要跟著自己去的,不免悲從中來,酸淚如綆。
從《崦樓遺稿》中可以看出,沈鵲應不是立即服毒自盡的。林旭在菜市口被斬的消息傳到淮水,沈鵲應要入都收尸被家人勸禁,生不見人,死不見骨,“拼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一對恩愛夫妻生死分離。之后一年多時間,沈鵲應一邊整理亡夫的遺稿,一邊含淚泣血寫詩抒懷?!冻τ扒霸O奠》:“空房奠除夕,對影倍凄然。守歲猶今夜,浮身非去年。心隨爆竹裂,眼厭燈花妍。況是無家客,銀箏悲斷弦。”本是萬家團圓,卻獨守遺像,悲愴至極,絕望至極,憤慨至極!人之有詩猶國之有史,沈鵲應用一首首血淚之詩寫未亡之日,其志可哀,其遇可悲。從有關資料中可以看出,對于林旭的事業(yè),沈鵲應一向支持,對于最終引來的殺身之禍,不知她可有悔恨?如若林旭不入都不從政,那么小兩口可以不愁溫飽廝守終身,“萬千遺恨更何尤!”之遺恨,僅僅是六君子報國志未酬的遺恨?我很想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去讀百年之前的她的心情,可是讀了很多遍,我讀出的仍然是鏗鏘,是悲憤。也許,沈鵲應為丈夫的被害柔腸寸斷,但是,她更為丈夫的氣節(jié)而不悔,無數人活了一輩子,卻還是沒有林旭短短二十幾年的價值。她該無悔的。沒有一個個甘灑熱血的志士,怎有國之安定國之興旺?
讀了他倆的傳說后我曾特地寫了一篇短文發(fā)在自己的博客上以感念他們夫妻情深。結果有博友討論開來,說妻子為丈夫殉情不足取,雖體現(xiàn)了至性至情的性格,但是她卻忽略了自身存在的價值。我個人以為,在她的心中,根本就沒有去想她的自盡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所謂的價值,只是后人加給她的。她已經不需要什么。人間最珍貴的東西,她擁有過,這就夠了。既然斯人已逝,那么她的死是這份感情最圓滿的結局,也是最心有靈犀的結局;為一個值得死的人死,為一份值得死的情死,這是值得的。只是可惜了沈鵲應是個才女,否則中國古代文壇也許會有另一個女子和李清照齊名———沈鵲應其實是近代女子,她的丈夫林旭只比魯迅大六歲,我之所以說她古是因為沈鵲應不寫白話文,她寫古體詩詞。她的死不是為了要去得到什么,也不是因為失去了什么,而是為了一份人世間最動人的圓滿。至性至情地愛一個人,也至性至情地被一個人所愛,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何況那是一個高尚的為國而死死而無懼的人。生和死本身就都是很簡單的事,一個人一世能體現(xiàn)一種價值就已經不枉度了。沈鵲應的死至少體現(xiàn)了情之絕美,我覺得她死得很美。
當然,沈鵲應有自盡的動力,畢竟林旭是為國而死的,這種死可歌可泣,可悲可怒,她的死既是對愛情的一種追隨,又是對當局的一種控訴。而趙明誠病死,荷西溺死,都沒有這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所以殉情倒確實不必要的。
張愛玲的愛情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彼淖髌纺敲蠢潇o地洞察著現(xiàn)實,可她還是在愛情里迷路;她的作品在人世間開出花來,可惜她的愛情最終沒能開花結果。
說起張愛玲,首先想起的便是她顯赫的家世,其祖父為張佩綸,外曾祖父為李鴻章??上В瑦哿岢錾鷷r,家族已經沒落了,愛玲空有一個官宦的背景,卻并沒有享受到多少特殊的待遇。其父寧愿抽鴉片也吝嗇于給她姐弟的教育多花錢,父母常為此鬧矛盾。但是無論怎樣,她的背景總還是給了她不少見識社會和官場內幕的機會,雖然當時她的家庭已經幾乎被摒棄在高等社會之外。她的父親因為她的母親的離去而遷怒于她姐弟,繼母的專橫更使她早熟,終于在一次被父親軟禁半年多之后,她逃出了父親的家,從此與母親一起生活,但是,也許是一種底子里的冷靜吧,張愛玲對母親的感情也同樣不夠熱,始終帶著一種近似旁觀者的冷漠。她的小說透露出濃濃的抑郁的味道,卻又是最現(xiàn)實的。她的作品中幾乎沒有完美的情———愛情沒有,親情也沒有,即便是《傾城之戀》,也是深刻地揭露出很多人性中的本質,但是有一部《小艾》倒是有些暖意,可是看的時候分明感到前半部寫得實在,而后半部寫新社會的好處時則顯得浮了些,筆法有些不夠真實,結尾的美好也顯得倉促??偟膩碚f,張愛玲的風格跟瓊瑤的小說幾乎是兩個極端,一個是愛的美化,一個則是愛的冷化,也許瓊瑤的小說更暢銷,掙的錢更多,但毋庸置疑,絕對是張愛玲的小說更有價值。
張愛玲作品的底色是悲涼、蒼涼、冷靜的,每一部小說,在開始之初,愛玲就已經看到了結局。不可否認,張愛玲把時間的本質看得那么透徹,把情看得那么明白———尤其是愛情,無論是一個多么美的開始,愛玲都一點點地把現(xiàn)實的東西加進去;但是我以為親情還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親情還是暖的,但親情也是自私的??上垚哿岬玫降挠H情太少了,她的心的底色就抹上了淡淡的荒寒,倘使她遭遇了一個很愛她的男人,那么也許她對人世間的觀念會有所轉變,可惜偏偏在她人生最亮麗的時光又遭遇了用情不專的胡蘭成,她的心更加地沉淪下去了,不過這也恰恰是人生的本質,倘使一個人把生的意義寄托在別人的身上,那么她是注定要失望的,每一個都只是凡人,經得起時間的捉弄的人該稱得上圣人了,這樣的人太少了,大多數人沒有福分遇到,張愛玲也沒有這個福分。張愛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父親和兩個丈夫都沒有給她幸福,她的人生中所有憧憬的東西都破滅在一片廣漠而孤獨的虛無里。
很多傳記作者根據胡蘭成的文章,津津樂道地對胡張戀愛大加發(fā)揮,然而,偏偏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張愛玲的沉默。那曾經的一段緣已隨風而去,有什么好說的?她的沉默顯示了其真正作為局中人的豁達和深沉。張愛玲曾談到:用丈夫的錢,如果愛他的話,那是一種快樂,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飯,穿他的衣服。那是女人的傳統(tǒng)權利,即使女人現(xiàn)在有了職業(yè),還是舍不得放棄。然而,她的前夫胡蘭成和后來成為她丈夫的賴雅,在她的《對照記》中,占得分量很輕,甚至沒有胡蘭成的照片,也沒有賴雅的照片。也許經歷之后,她早已走過了這兩個男人,同時她早已高出了這兩個人。那么,何必把不值得愛不值得紀念的人放進自己的集子呢?反正也吃不到他的飯,穿不到他的衣服,而且如今也不樂意去提那樣的男人了。
據說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還熱衷于對張愛玲的追憶,真是讓人鄙夷。姑且不說他的漢奸行徑,但是他,辜負了一個美麗的女人,還把人家當作一種宣傳廣告,這種人品真的是不敢恭維。有據可考張愛玲在與胡蘭成分手之后一直資助他,就連最后的一封絕交信中也還是把自己的30萬港幣的稿費寄給了他。有人認為張愛玲把自己的錢給他和別的女人花真是不值,我覺得這倒恰恰是張愛玲的風格,不是為了挽回,愛玲應該對愛情看得夠透了;只是為了自己的一種完整,人負我,我不負人,用一種寬容一種幫助顯示自己的高度,做得很瀟灑。也有人說她和賴雅的再婚是一種相互的利用,我不置可否,但我不了解她與賴雅之間的故事,所以我不說。但是這幾天讀胡蘭成的《山河歲月》,倒確實很有滋味,筆法流利,不失為一大才子,難怪張愛玲會這么傾情于他。其實,這四個女人,是愛玲最苦。因為她看得最透,卻又不得不這樣子過日子,人生于她似乎是沒有希望的漫漫長路,人在紅塵之中,很多時候是很無力的。不由得想起邵燕祥先生的《斷句》:“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我問老托爾斯泰:/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須低垂著頭么?”低頭,也正是愛玲想對愛情說的,可惜低頭也不一定能開出花來啊,何況春花易謝,人生苦短。
關于這次說的話題,如若張愛玲聽得見,可能會說:殉情?很美的事情,沈鵲應殉得壯美呢。但是,若已經有了孩子,那還是別殉了吧,總算是有一個活下去的借口;如是夫婿居然娶小,那也是不殉的,即便要殉,也讓那寵妾去殉。
回過來想想,如若真的有這么一份感天動地的愛情,所有的付出便也是值得的;如若真有這么一個至性至情的人相愛,結局如何倒也顯得不重要。這么美的情那么好的人,也許這一生我們會遇見,但多數是始終缺席。最為遺憾的是,這四位奇女子,都沒有子女,這正是一種無法彌補的痛。如果有了孩子,也許會是另一種結局。孩子,畢竟是最能救贖心靈的使者。
四個女子四段傳奇人生,秋水般湛藍的清,潔凈樸素的真,碧血穿腸的烈,殘酒香鬢的醉,四支筆寫著同一個主題,愛,隔著不同的時空在滾滾紅塵中開出異彩的花來。
【責編 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