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現(xiàn)代奧運會源自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會一樣,現(xiàn)代奧運會火炬?zhèn)鬟f同樣一脈相承于古希臘奧林匹克火炬接力的方式。
每屆古奧林匹克競技會舉辦之前,在舉辦地奧林匹克宙斯廟前都要舉行祭祀儀式。人們在祭壇上點燃火炬,手持火炬奔向各個城邦,呼吁“停止一切戰(zhàn)斗,參加競技會去!”古希臘經常舉行火炬接力儀式,八個火炬手組成一個隊,然后若干隊之間進行接力比賽,跑得最快的為優(yōu)勝,只有優(yōu)勝者才能從大祭司手中接過火炬點燃祭壇上的圣火。公元前第10屆古奧林匹克競技會起設立火炬接力賽跑使用的是專制火炬,用蠟做燃料。為防止燃燒時熔化的蠟或火星兒掉在手上,火炬中裝有蠟盤(臺)。這種造型影響了現(xiàn)代奧林匹克的火炬。
現(xiàn)代奧運會創(chuàng)立者顧拜旦早在1912年就提議引進奧林匹克圣火。第9屆和第10屆奧運會都曾在主會場點燃火炬塔,1934年國際奧委會開始決定在每屆奧運會點燃圣火,火種要來自奧林匹亞。
現(xiàn)代奧運會的第一支火炬出現(xiàn)在1936年的第11屆奧運會上,其靈感來自古希臘陶瓶上的火炬造型,古樸、典雅、小巧。主體僅長27厘米,重460克。火炬上端是一個圓盤形蠟臺。下端是圓錐形底座,中間連圓柱體,可當手柄用。當時的火炬燃料為鎂棒(鎂棒是當時先進的燃料),易燃而明亮。
1948年第14屆夏季奧運會的火炬仍用金屬鎂作燃料,但已不同于以前使用的長形鎂棒,改為放置在圓形杯狀的容器內,容器下保留了圓形蠟盤。圓柱手柄加長,整個火炬長度達47厘米,重960克。在杯狀的容器四周刻上“奧林匹克五環(huán)”、“1948年倫敦第14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字樣。
四年后的第15屆奧運會上,火炬造型已大為改變:上為一個長錐形燃料容器,下為外鑲樺木的長手柄,中間由條狀圓筒套接,這種長錐形容器用含有600克銀的合金制成?;鹁嬷?080克,全長59厘米,當時已開始使用便于補充的燃料罐。
1956年第16屆奧運會在大洋洲的墨爾本舉行,澳大利亞人設計的奧運會火炬完全襲用了1948年第14屆火炬,全長47厘米,總重為960克。一個明顯的差別是,在杯狀容器中置入一個燃料盒,內存塊狀混合燃料,保證持續(xù)燃15分鐘。有意思的是,11月2日在奧林匹亞采集火種時,因為天空灰云密布,無法以陽光聚熱取火,只得用火柴點燃。
第17屆奧運會在意大利的羅馬城舉行。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專家們研究了古希臘陶罐上的火炬圖案,吸取古希臘廟宇的典型立柱造型,用銅鋁合金制成火炬,長柱形容器內放入特殊的能抗風抗雨的樹脂膠囊?;鹁嬷?80克,長39.5厘米。
1964年第18屆奧運會上,火炬一改前幾屆的古典式造型,采用簡潔明朗的細長圓柱形容器,使用黑色火藥和煙類混合物做燃料?;鹁媸直鸀殇X合金,總長64.8厘米,重826克。從奧林匹亞采集的火種,接力橫穿歐亞大陸,1964年9月9日,火炬從沖繩,分成四路進入日本。經過10多萬人行程26065公里的接力,1964年8月6日,廣島出生的日本大學生點燃了主會場的火炬。
第19屆奧運會來到墨西哥城。這屆火炬又回到老路上,呈現(xiàn)出古希臘廟宇主體的造型,而且是上下全為主柱上線條。上部大,從下而上呈圓錐體。
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第20屆奧運會上,制造出第11屆奧運會火炬的科拉普公司又承擔了這屆奧運會的火炬設計?;鹁嬷黧w由一根細長的中空柱體加一個圓形蠟盤,用不銹鋼材質制成,全長75厘米,重1350克。柱體內放置液態(tài)氣盒,內裝丙烷丁烷混合物,可燃燒20分鐘之久。最初設計的火炬需保持垂直或向后微傾才能正常燃燒,而且又因燃料燃燒過快而熄火,只得臨時用一種氣壓可調火炬。
1976年第21屆奧運會的火炬用鋁質制成。上部為涂成黑色的燃燒器,更能襯托火光的明亮;下部為長柱形燃料容器和手柄,被涂成暗紅色?;鹁嫒L66厘米,重540克。這屆奧運會組委會采取別出心裁的方式,把奧林匹亞火種從雅典用現(xiàn)代激光和衛(wèi)星傳輸?shù)霓k法,傳輸?shù)郊幽么蟮匿滋A,再由人工接力把火種傳遞到蒙特利爾。這種方法不被后人模仿,是唯一一次。
莫斯科奧運會的火炬呈長圓錐體,手柄與容器融合為一體,采用鋁合金材質,被鍍成亞光銀色,全長56厘米,重560克。使用橄欖油加液態(tài)丁烷氣體做燃料,安全可靠,適應環(huán)境保護,火焰穩(wěn)定。每支火炬可燃燒8-10分鐘。由于西方國家對本屆奧運會的抵制,火炬?zhèn)鬟f選擇了最短的線路,全程僅5000公里。
第23屆奧運會的火炬又回到了傳統(tǒng)古典式造型:上部是一只杯形燃燒器,內存盒式丙烷燃料;下部是長柱形桿,外表鑲以桔黃色木質。整個火炬由鉛銅鑄成,上下渾然一體,古樸而不失優(yōu)雅,燃燒器四周的著色文字和浮雕圖案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鹁骈L56.5厘米,重1200克;可燃燒45分鐘,能防45英里/小時的風雨。和運作本屆奧運會的集資方式一樣,火炬接力被命名為“青年公里計劃”,即一人一公里持火炬跑為單位公開出售,售價300美元。結果有3000多人購得這一榮譽權利,集資的1000多萬美元,用于以后的青少年體育事業(yè)。3000多名各界人士親身體驗了火炬接力,其中不乏普通百姓。
第24屆奧運會在韓國舉行,火炬用銅鑄成,外側雕上更顯東方特色的龍形圖案?;鹁嫦露耸直庤偵霞t棕色雕刻,上連一小蠟盤,更易于手持。盒裝燃料可燃7-10分鐘,可抗72公里/小時的風雨。
隨后舉行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西班牙人在火炬設計中體現(xiàn)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得高超的藝術性。這支火炬的主體不再是圓柱形或圓錐形,而是呈不規(guī)則的圓錐和長方體合成。帶蠟臺的燃燒器呈插入狀與主體相連。這種特殊的組合形成,再一次表達了西班牙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思維方式。主辦方本來想讓火炬經過每一個舉辦奧運會的國家,并讓火炬手保存自己用過的火炬,后因為經費原因,他們不得不放棄原來的想法。幸運的是除西班牙人外,有40多國家和地區(qū)的155名代表被邀請到西班牙,參與了全西班牙境內的火炬接力,8位中國人參加了這個活動,并永久地擁有了本屆奧運會火炬。開幕式上的點火方式也被后人永遠地記住,西班牙人用弓箭手把火炬?zhèn)鬟f來的圣火,用箭射入主火炬臺。
西班牙人精巧的設計方式延伸到了第26屆奧運會上,美國人的火炬更是別具一格,其吸取了古希臘廟宇立柱的精華?;鹁娣秩蟛糠郑胁繛榘既氲氖直?,外層包上棕色喬治亞山核桃樹木片,上部為燃燒器,頂端呈小喇叭狀,下部為平衡部分。上部和下部外均鑲嵌雙根凸裝條,意為已舉辦了22屆夏季奧運會。上部燃燒器有內外二層,第一層火若被吹熄可由內層再點燃?;鹁骈L80.5厘米,重1550克。美國人讓圣火和傳遞車隊穿過大街小巷,經過沙漠草原、跨過小溪、江河湖泊,獨木舟、劃艇、帆船、雙翼飛機、纜車、水上飛機,電車和渡船等都曾用做傳遞圣火的工具。前后有12467名火炬手參與了傳遞。7月19日,拳王阿里在35億電視觀眾注目下,點燃了主火炬。
2000年第27屆奧運會上,火炬浸透了澳大利亞味道??傮w上看,那彎彎的弧形,取之于澳洲土著人擅長使用的飛鏢;頂部三層相間,是悉尼歌劇院建筑的縮影,表面所涂顏色為海水的顏色。點燃的火焰能防止65公里/小時的風雨,并有安全裝置,倒置后10秒鐘自動熄火。這屆奧運會火炬?zhèn)鬟f在進入悉尼之前,到過澳大利亞各個島國,火炬?zhèn)鬟f最特殊之處是在海水中進行的,這是個特別的創(chuàng)新。這支火炬被賦予新科技的應用,解決了火炬內壓大于水壓和其他保證水中燃燒的必要條件。
希臘人特別鐘情于象征和平友誼的橄欖葉。2004年的火炬是在21種競選設計中選出的,這支呈向上卷起橄欖葉狀,宛如向上噴發(fā)的火焰造型?;鹁嬷?00克,長達68厘米。圣火在2004年3月25日采集,因為這天是首屆奧運會開幕紀念日,也是希臘獨立日,圣火經過7天傳遞到雅典。本屆奧運會首次出現(xiàn)奧運圣火走遍五大洲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