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面看看
2006年那個火熱的夏天,當流光溢彩的環(huán)法大賽上演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李富玉恰好在歐洲,得以親眼目睹了這場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自行車賽事。在歐洲,自行車運動的擁躉很多,早在“環(huán)法”開始之前,便有很多人提前在沿途安營扎寨,屆時一邊欣賞旖旎的風光,一邊欣賞運動員騎行的風采。作為一名職業(yè)車手,李富玉選擇在終點駐扎,他說,他喜歡看運動員沖刺時的樣子,那一瞬間,他分享了他們的快樂。
就在那之后不久,李富玉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驚喜:與世界頂級職業(yè)車隊美國探索頻道車隊簽約,這意味著有一天,在“環(huán)法”面前,他可能不再僅僅是一名旁觀者。
與李富玉的第一次見面是在熙來攘往的首都機場候機大廳。高,瘦,加之一些與眾不同的味道,使得他很容易在人群里凸顯出來。從昆明前往日本,取道北京,中間有五個小時的候機時間,不過,托運行李便用去了近一個小時。作為一名職業(yè)選手,飛行,已經(jīng)是他的生活里一項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了,而來來往往中,龐大的行李就像是他的一位旅伴。20公斤的大箱子,里面有比賽服、頭盔、專業(yè)運動鞋、眼鏡……所有和比賽相關(guān)的一切,當然,這其中少不了自行車,他的武器,也是他最珍愛的東西。
李富玉此行是到日本參加比賽的。同隊友的隊服相比,他的藍色T恤衫顯得非常別致,上面有“馬可波羅——中國第一支職業(yè)自行車隊”的英文字樣,其中有兩個中國字:“必勝”。
這已經(jīng)是他的身份標識之一了。2005年1月,中國自行車協(xié)會和荷蘭馬可波羅隊車隊合作,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支職業(yè)自行車隊,開始了中國自行車運動的職業(yè)化運作,李富玉也由此邁出了個人職業(yè)生涯的第一步。2006年5月,他飛往荷蘭,開始在歐洲受訓和比賽,而這,距離他最初那個愿望的萌生,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年。
1995年,17歲的李富玉進入國家隊,就在那一年,他第一次有機會出國,到日本參加公路賽。正是這次比賽,使他深刻地意識到中國自行車運動整體實力的不足,無論是經(jīng)驗、技術(shù),還是隊伍的配合,差距是全方位的。就是從那時起,年輕的李富玉萌生了一個愿望:到外面看看。
十年,足以改變一切。從一個青澀的小伙子到一個成熟的男人,關(guān)于自己、關(guān)于自行車,他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也曾想過放棄,看看周圍,同齡人都已退役,作為一名運動員,他實在已經(jīng)不年輕了。
“我想再給自己一些時間,我相信自己還能做得更好。”內(nèi)心的一份執(zhí)著,沒有達成目標的遺憾,使他再次選擇了堅守。而28歲的他,也終于迎來了自己事業(yè)的又一個起點。
在歐美國家,30歲以上的自行車選手比比皆是。實際上,公路自行車項目,車手不到25—30歲的年齡段,是很難培養(yǎng)出必需的耐力的。在新的起跑線上,李富玉正值黃金年齡。
受訓歐洲
在歐洲馬可波羅車隊受訓和比賽,對李富玉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在收獲的同時,考驗也時時伴隨著他。
最初的日子并不適應,第一次比賽,他甚至沒有騎完全程。在國外,自行車運動員是以賽帶練,一年到頭,幾乎不問斷地參加各種賽事,比賽量大大超過訓練量,因此,他們的身體機能始終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而我們的運動員是在周期性的循環(huán)狀態(tài)中,顯然無法應對這種高強度的節(jié)奏。開始,李富玉發(fā)現(xiàn)自己只有前1/3的路段可以跟別人競爭。
當?shù)貜碗s多變的天氣也讓他有些撓頭。下雨,不停地下雨。經(jīng)常下得很大,有時下雹子,打在頭盔上叮當作響。濕滑的路況給騎行帶來了很大麻煩,加之路況不熟——比賽中,很多路段是在山區(qū),線路非常復雜。
李富玉曾經(jīng)是一名山地車選手,擅長泥地騎行,這種經(jīng)驗為他戰(zhàn)勝困難提供了很多幫助。平時,他不斷地揣摩、學習,一有機會就同隊友交流。就身體條件來說,他完全具備了世界頂級選手的水平,而十年的艱苦訓練更是讓他養(yǎng)成了不服輸?shù)男愿?。差距,就這樣一點點地被縮小。不久,在隊友的配合下,李富玉拿到了歐洲系列賽德國站的冠軍,這是他到歐洲參加的第三場比賽。
不到兩個月時間,近40場比賽,放在從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比賽極大地煥發(fā)了他對自行車的激情,一度,他以為自己已經(jīng)遠離了這些。
在職業(yè)車隊,車手一般都經(jīng)過了多年的系統(tǒng)訓練,素質(zhì)較高,教練員只需做一般的技術(shù)指導,更多的自由把握在個人手中。除了騎車,運動員還要熟悉營養(yǎng)、體能、心理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這對習慣了只管騎車的李富玉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zhàn),他必須要讓自己從以往的惰性中抽出來。
在過去的十年,李富玉經(jīng)過了異常艱苦的訓練,但是,一種能讓他感到巨大提升的突破卻始終沒有到來。究其原因,比賽經(jīng)驗的欠缺不能不說是重要一環(huán)。公路自行車項目賽程很長,動輒上千公里,比賽中,路況、氣候、環(huán)境、戰(zhàn)術(shù)運用等充滿變數(shù),這種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積累往往比單純的訓練更有價值。
回國之后,李富玉保留了一些在馬可波羅車隊養(yǎng)成的習慣。比如,就餐時間隨比賽時間來安排。由于上午+點到下午三點是比賽的黃金時間,那么中飯就會吃得少一點,而把主餐放在早晨。
但是,很多其他問題的解決也許就沒有這么簡單了。公路自行車是一個極其需要團隊配合的項目,一個車手的脫穎而出,身后是整個團隊的力量。在2006年年末的環(huán)海南島公路賽上,李富玉就經(jīng)常陷入孤軍奮戰(zhàn)的境地,在前后夾擊的外國車手中,他顯得有些落寞。他很需要隊友的接應和幫助,很遺憾,他們常常不能趕到。
所以,李富玉特別希望中國自行車運動的整體水平能夠有所提升。不過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邁出了引人關(guān)注的一步,在他的身后,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車手走向國際大賽的賽場。
李富玉和他的“TREK”
第一次跨上自行車,幾乎沒費什么力氣,李富玉很快就學會了。那一年他只有八歲,那輛破舊的家用車也算是他的啟蒙教練了。進入專業(yè)隊以后,他先后用過好幾輛車,不管新車、舊車,都能很快地與之協(xié)調(diào)起來。不過,用得最舒服的一輛,莫過于眼下這輛“TREK”了。
新的“座騎”是加盟“馬可波羅”后“TREK”公司為他量身定做的。作為世界上最知名的自行車品牌之一,“TREK”為許多運動員提供專業(yè)用車,其中包括阿姆斯特朗這樣的著名車手。在加盟“馬可波羅”后,“TREK”對他進行了精確的身體測量,包括身高、臂長、腿長、身體比例等。終于有一天,這個新伙伴帶著耀眼的光芒出現(xiàn)在李富玉面前。
那是一輛相當漂亮的藍色賽車,從看到它的第一眼,李富玉幾乎就找到了感覺。他迫不及待地騎上它,在珠海的濱海大道迎風徜徉。車是全新的,事業(yè)也面臨著新的起點,沐浴著清爽的海風,他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
就像戰(zhàn)士愛槍那樣,李富玉對自己的車可以說是悉心呵護。為了保證車的清潔和順暢,每天,他都要用肥皂沫仔細地清潔,然后沖洗、擦拭、上油,不管多累,這都是每天必做的功課。每次比賽之前,要對車進行拆裝、組合、裝箱,到目的地,再把它重新組裝起來。一名職業(yè)車手,幾乎是半個機械師,大部分情況要靠自己完成對車的養(yǎng)護。比賽中,如果遇到爆胎或其他緊急情況,必須能以最快的速度解決。
不過,圍繞著新車所產(chǎn)生的問題也讓李富玉煩惱不已。
在國內(nèi)比賽,這輛昂貴的賽車總能吸引很多“眼球”,有的人不光看,還要動手,甚至以比較粗暴的方式,而專業(yè)賽車上的一些零部件是很精細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損壞。一次比賽期間,因為有人動了自己的車,李富玉當時就急了,很不客氣地“教訓”對方:車就是我媳婦,要是有人動你們老婆,你們愿意嗎?所以,每次比賽,他都要拜托教練或者其他人,決不讓愛車落入沒人看管的狀態(tài)。
從國內(nèi)到國外,李富玉深深感受到大環(huán)境對一項運動的影響。在我國,人們每年要將上千萬輛的新自行車騎回家,但是作為一項運動,它的普及和受歡迎的程度卻遠遠比不上歐美國家。初到歐洲,那里的人對他并不認同,但是很快,他用實力贏得了尊重。在收獲了德國站的冠軍后,李富玉就有了自己的“粉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他。比賽中,他們會大聲呼喊著他的名字,不停地為他加油,這給了他很大的刺激和鼓舞。相形之下,國內(nèi)的觀眾對運動員了解的比較少,人們更多地是看熱鬧,缺少一種場內(nèi)場外的良性互動。
去年的環(huán)海南島公路賽,李富玉還遭遇了這樣的尷尬:一輪的比賽結(jié)束后,酒店工作人員很客氣地將他引向自行車存放處,因為各國各隊的自行車停位已預訂好,工作人員連聲問:“你是哪國的隊員?”在得知他是中國隊員后,又問:“你是中國哪個隊的?”
你有多喜歡自行車
你有多喜歡自行車?
這是李富玉曾經(jīng)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在歐洲,他也曾經(jīng)以同樣的問題問過別的車手,得到的回答是:這項運動已經(jīng)進入我的體內(nèi),和我的血液一起流動。
向李富玉提問的是TREK公司的中方總經(jīng)理麥德堡。
在馬可波羅訓練營,李富玉經(jīng)常有機會同這位通曉中文的“老外”交流。他告訴對方,自行車已經(jīng)同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了。的確,如果把自行車從他的生活中拿走,他也許會失掉自我的意義。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別的問題,比如:你有多努力?你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如何?你的外語水平等等。麥德堡有時也會同這個執(zhí)著的山東小伙兒開玩笑:“說不定哪天,會有更大的車隊看上你。”
當時,李富玉并不完全覺得這是一個玩笑,他清楚自己的價值,只要努力,會有那一天的。不過,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這個車隊之大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探索頻道車隊的前身是著名的美國郵政車隊,傳奇車手阿姆斯特朗就是在該隊創(chuàng)下了環(huán)法七連冠的偉業(yè),車隊的整體實力可見一斑。2006年2月,在環(huán)泰國自行車賽上,李富玉成為中國首位在國際比賽中贏得黃色領(lǐng)騎衫的車手;在歐洲,他又在具有70年歷史的德國傳統(tǒng)大賽中得冠,這一切,極大地改變了外界對中國車手的印象,也引起了探索頻道車隊的注意,麥德堡實際上是受托對李富玉做全方位的考察。
探索頻道車隊只有二十幾人,匯集了十幾個國家的頂尖高手,車隊參加的都是世界一級以上的賽亭,其中包括“環(huán)法”這樣的超級賽事。在“環(huán)法”面前,李富玉曾經(jīng)只是一名觀眾,他也曾無比清晰地觸摸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對它的那份激情,現(xiàn)在,這個夢想如此之近,他渴望把它牢牢地抓在手中。
按照合同,加盟探索頻道后,李富玉每周至少擁有一次參賽機會,如有上佳發(fā)揮,還能獲得較高的國際自盟積分。這也意味著,李富玉有可能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將填補中國男子公路賽的奧運參賽空白,因為自行車項目的奧運資格,即使是東道主也沒有獲取外卡的特權(quán)。
在2007年的環(huán)法賽上,在漫長的3000多公里的征程上,人們將可能第一次看到一張中國人的面孔,堅毅、執(zhí)著,自信。
TREK的中文意思是艱苦跋涉,這同李富玉追尋多年的身影很是貼切。在新的一年,他將前往美國,開始他人生旅途上新的跋涉。不知在前往新的目的地的旅途中,他的思緒會不會回到從前。20年前,在那個離海不遠的地方,一個八歲的小男孩斜跨在橫梁上,歪歪扭扭地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騎行。那個時候的他一定不會想到,有一天,他會騎得這么遠。
責編 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