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我們驕傲的笑容,在生命的花季、雨季中一同閃過。在求學路上我們慷慨地揮灑著自己的歡笑和淚水,用獨特的旋律奏出屬于我們自己的青春之歌!
那是我們詩一樣的年華!
循著前人的指引,在小橋流水人家的校園中尋回遺失的那管狼毫,接下詩的火種,點燃那屬于我們的詩的歲月。
我們靜品王維的“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我們情牽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漢,疏雨滴雨桐”。
我們感嘆李清照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我們吟詠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p>
我們沉醉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我們低唱雪萊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
“書言情,詩言志”,這也是詩人們的一種共鳴吧!
青春無悔,歲月無痕,借文化名人的三分才氣,加上自己一分狂熱和青澀,我們?yōu)樽约憾琛?/p>
在繽紛的世界中我們靜靜地咀嚼著每一分喜悅與憂愁。
我們用詩訴說感動,為生命的萌動而提筆,把內(nèi)心的獨白抒寫在校園。
我有一個同學,個頭是“濃縮的精華”,相貌是“沉魚落雁”,臉是“非洲乞立馬扎羅”,后來卻聽說他選上了一詩社副主編,后來再遇見他,那氣質可就非同一般了,你可看見一“小黑點”經(jīng)?!俺鰶]”在各種“重量級”場合,從頭到腳是一塵不染,待人接物是彬彬有禮,還不時伸手來句“幸會幸會”,呵呵,原來年華如詩,人生亦如詩了。
我們用詩來表達慷慨,揭開塵封的歷史,古老的記憶猶如銀河中的群星璀璨。李白、杜甫、辛棄疾不正是用詩在表達著自己的感慨嗎?
李白大嘆長安繁榮立志建功,《長恨歌》中有“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一路坎坷永不言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杜甫少年時遙望泰山而想象自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見胡馬而贊嘆“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辛棄疾思念家鄉(xiāng)渴望統(tǒng)一發(fā)出“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的感嘆;在抗金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而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我曾看過王惠清女士廣采博集、嘔心瀝血,歷時18年著成的《李白》。李白的一生大起大落,但他的詩浩氣磅礴,傲視權貴,正如他放蕩不羈的性格。他一生與詩同行,為詩而生,為詩而死!
大學年華,如詩如夢。眾詩人以詩言志,不知年輕的朋友,你的年華屬于哪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