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回放:
鄰居家新搬來一對老年夫妻丁大爺丁奶奶,平時老兩口你扶我攜,恩愛有加,但倆人的子女很少出現(xiàn),偶爾出現(xiàn)也是來去匆匆。老人和子女之間并不像一般父母與子女那樣親密。時間一久,大家才知道原來老兩口是再婚老人,目前還沒有登記結婚,在法律上屬于同居關系。談起這件事來,老人一臉的無奈。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中國已經(jīng)步入老年型社會,根據(jù)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顯示,截止2000年底,北京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經(jīng)達到76.7歲,其中男性為74.9歲,女性為78.6歲。老年喪偶比例達到23.4%,未婚和離婚人口比例均為1%左右。按照寇爾-德曼區(qū)域模型生命表西區(qū)模式的推算,北京市60歲的老年人平均還能存活20年左右的時間。老年人喪偶之后漫長的歲月如何度過,老年人的再婚問題成為社會日益突顯的焦點。
心理分析:老年人再婚障礙
一、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
阻礙老年人再婚往往源于社會輿論和周圍親友的態(tài)度。由于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老年人再婚被認為是老不正經(jīng),而從一而終的觀念也根深于某些人的心中。雖然現(xiàn)在社會對于老年人再婚的觀念寬松了許多,但仍有些人不理解老年人再婚需求。
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50%的老年人認為再婚的阻力是由于老年人自身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47.9%的中青年人也認為老年人再婚的阻礙來自于老年人的傳統(tǒng)觀念。
不難看出,中青年人與老年人對于老年人再婚阻力的看法是一致的。老年人再婚的主要阻力來自于老年人自身。因此,老年人能否邁出再婚的第一步首先要靠老年人轉(zhuǎn)變傳統(tǒng)觀念。
影響老年人再婚的原因還在于再婚老年人自身的負疚心理。負疚心理來自對故去老伴的懷念和過去的承諾,認為再婚就是對不起故去的老伴和孩子。
二、錯誤的擇偶觀
有的老年人再婚不以感情為基礎,忽視情愛和性愛的需求,而是出于自私的、功利的目的,認為再婚就是找個保姆。這樣的婚姻缺乏感情的基礎,沒有相互尊重的態(tài)度,沒有充分的溝通,沒有共同的語言,也不想逐漸適應新的生活。這就使老年人找不到合適的伴侶,因為沒有人愿意去一個家庭充當不領取薪水的保姆。
還有一些老年人結婚是出于功利目的,為了獲取一些經(jīng)濟上的利益和一些社會需求,有的老年人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解決一些實際困難,這都會使老年人再婚進入一個誤區(qū)。當然,老年人結婚不像年輕人那樣充滿激情,有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也是必要的,但感情是基礎,老年人再婚也不只是換個老伴,應當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所以一定要明白再婚的目的。
三、怕?lián)p失利益
老年人到了晚年,感情的重心已經(jīng)移到了兒女和晚輩身上,希望得到更多來自兒女和晚輩的感情投入,也希望留給子女更多的經(jīng)濟財富與精神財富。老年人的財產(chǎn)關系、親子關系、繼承關系都是定型的關系。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7%的老年人認為房屋、財產(chǎn)等實際問題阻礙了老年人再婚,如果再婚就必然涉及到利益的再分配,這也給老人帶來一定的顧慮。
四、子女反對
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33%的老年人認為是子女反對老年人再婚,與此相同,32.3%中青年人也認為是子女反對老年人再婚。
子女反對首先是不能理解與尊重老年人的生活選擇,沒有認識到老年人也需要愛情。出于對已經(jīng)過世的父親或母親的懷念,不愿意老父或者老母再婚;其次是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認為老年人,特別是女性老年人應當從一而終,覺得老父或老母再婚,丟了子女的臉;第三是擔心家庭財產(chǎn)將來會落入繼父母之手,從而影響到子女的繼承利益,以及擔心因為繼父母年老生病乃至身故需要有較大的物質(zhì)和精神的投入。
解決方案:再婚路上除障礙
一、恰當?shù)奶幚砗门c對方子女的關系
一般來說,很難把對方的子女當成自己的子女,也很難與自己的子女同等對待。只要恰當對待,保持和睦關系就行了。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過多的護著自己的孩子,挑剔對方孩子的過錯,也會更多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理解對方的行為和想法,也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二、尊重配偶對以前配偶的感情
與亞洲首富李嘉誠先生相戀多年的周凱旋女士,提議李先生為亡妻捐建的教學樓莊月明樓改名為李莊月明樓,贏得李家人對周女士的尊重,而最終與李先生結秦晉之好。
黃宗英在與馮亦代老人喜結良緣后曾說:“如果我當年不能與趙丹共患難,今天馮老也許不會娶我;同樣,如果他對自己的夫人不好,我也許不會嫁給他?!?/p>
一對夫妻從年輕時共同組建家庭,撫養(yǎng)子女,度過了人生的大部分美好時光,一個家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有著許多珍貴的記憶,到后來有一方離自己而去,那種痛苦可想而知。推己及人,自己也曾經(jīng)和以前的配偶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那些時光都珍藏在自己的記憶里,是自己一生的精神財富。自己的感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情同此理,也應尊重他人的感情。
三、不要把現(xiàn)在的配偶與以前的配偶做比較
“生活像一團麻,總有解不開的小疙瘩?!鄙钪须y免有一些磕碰,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一個人的生活習慣經(jīng)過幾十年的沉淀已經(jīng)固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很難再改變。與新的配偶結合在一起,一些生活習慣和處世方式方法難免有不同的地方,也會發(fā)生誤解。這是婚姻的“磨合期”所必需經(jīng)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相互諒解、相互溝通,跟雙方坦誠布公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聽取對方的意見和建議,促進相互“磨合”。
切不可把現(xiàn)在的配偶與以前的配偶相比較。一方面,由于懷念已故去的配偶,心中對他(她)的記憶多以美好為主,時時刻刻想念的都是他(她)的好。中國的傳統(tǒng)的思想“逝者為大”,無論如何,都是失去的才是最值得珍惜和尊重的,無形中就不會顧忌現(xiàn)在的配偶的想法,減少對他(她)的理解;另一方面,好與壞比較,只能是好者愈好,壞者愈壞,從主觀方面進行判斷,缺乏比較的標準。一個人的個性有其優(yōu)秀的一面,也有其不擅長的一面,拿現(xiàn)在的配偶的不擅長的一面與以前的配偶的優(yōu)秀的一面相比較,顯然是不公平的。
四、做好婚前協(xié)定
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使人們向著物質(zhì)最大化的方向追求,老人所帶有的財產(chǎn)的最終歸屬無疑會影響老人的戀愛和婚姻,前面講到的丁大爺與丁奶奶就屬于這種情況。許多老人不能成為合法的夫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財產(chǎn)的歸屬上沒有達成一致。對于是否是合法夫妻,老人們并不在意,只求能夠找一個知心的人相扶相攜的走完后半生就可以了,而子女們也無可奈何,與其將來發(fā)生經(jīng)濟糾紛,對簿公堂,不如只同居不結婚,這樣沒有法律效力,財產(chǎn)也各歸各人,雙方的子女對于老人的同居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
其實,應對這種情況,為了消除各方面的顧慮,可以在老人再婚時以契約的形式確定了雙方的利益。有人提出了“三不變”原則,即,雙方原來的財產(chǎn)所有權不變;雙方財產(chǎn)的繼承權不變;雙方的親子關系不變。這樣做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糾葛,使實際問題得以解決,感情基礎也更加牢靠,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子女的利益,也減少了老人的再婚顧慮。
社會心理學認為,“成雙性”是人的自然本性,尋找配偶是人的重要的心理需求。老年人的再婚有助于發(fā)展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可以滿足相互傾聽的需要,解除了孤獨、寂寞感,盡快消除喪偶留下的陰影,促使精神振作起來,有益于身心健康。再婚使老年人在生活上相互照顧、心理上相互溝通,精神上相互慰藉,會使得心理平衡而放松。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老年問題研究專家郝麥收提出:“高喪偶率說明老年人需要再婚,也說明現(xiàn)代人口的婚姻生命周期的內(nèi)容發(fā)生重大變化,即婚姻生命周期明顯地分成兩個階段:結發(fā)夫妻的婚姻生活階段和再婚夫妻階段。這兩個階段完美的結合才構成了人生統(tǒng)一的婚姻生命史?!?/p>
人需要親情、友情和愛情,這三者可相互彌補,但不能完全取代。戀愛不只是年輕人的權力,同樣也是老年人的權力,美滿幸?;橐隹梢詭椭夏耆隧樌冗^他們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