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讀過書,畫過畫,一輩子沒有見過世面的山村老太,自從離開家鄉(xiāng)來到繁華都市,第一次拿起畫筆,竟一畫驚人,不同凡響,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新聞人物。
半輩受累,培養(yǎng)兒女個個成才
今年73歲的農村老太常秀峰,是河南方城縣江家村人,小時候家窮沒上過學,吃盡了沒文化的苦?;楹螅?個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常秀峰將兒女們一一送進學校。有鄰居勸她,讀書有啥用啊!如果考不上大學,還得面朝黃土背朝天。常秀峰說:“孩子沒文化不行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江家地少人多,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特別是每到學期開學,孩子們伸手要學費,一家人吃飯都很緊張,根本拿不出錢來,愁得常秀峰焦頭爛額,只得東挪西借。即使這樣,她送孩子上學的決心也絲毫沒有動搖過。那時候,丈夫是村干部,一天到晚不落家,家庭重擔全落在她身上,既要忙田里農活,還得料理家務侍候老小,每天忙得團團轉。糧食緊張,她把米飯留給婆婆、孩子們吃,自己吃糠咽菜。在盆里泡了幾天仍脫不凈苦澀味兒的柳樹葉子,她卻常常用來果腹充饑,好幾次都因營養(yǎng)不良饑餓過度,昏倒在田里。
孩子們進入中學后花銷更大,單憑土里刨食,根本供不起。大兒子體諒母親,想輟學去打工掙錢養(yǎng)家,常秀峰堅決不同意:“你們只管把書讀好,家里的事不用操心!”常秀峰雖然沒啥文化,但腦筋活絡,開始嘗試搞些家庭副業(yè),增加收入,她養(yǎng)過蠶放過牛,承包過果園賣過山楂,日子漸漸有了起色。
江家5個孩子都很懂事,學習勤奮刻苦,兒子江華說:“不用功學習,怎能對得起母親一腔心血呢?”
苦盡甘來,常秀峰5個孩子中,兩個考上了省城大學,結束了江家村從來沒有大學生的歷史;其余三個孩子也都高中畢業(yè),在縣城工作。望著兒女們個個出息成才,常秀峰甚感欣慰,自己一腔心血總算沒白費,也贏得了村民的羨慕和尊重。兒子江華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廣州一家報社當記者?;楹螅麑⑿量嗔艘惠呑拥哪赣H接到了廣州,讓她在這里安享晚年。
突發(fā)奇想,晚年妙筆繪丹青
常秀峰在伏牛山區(qū)生活了大半輩子,頭一次出門遠行,故土難離,況且老家還長眠著相濡以沫的老伴,真有些舍不得。
到了廣州,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令這位農村老太眼花繚亂,暈頭轉向。她站在兒子家陽臺上放眼望去,自己活了這把年紀,還頭一次見到這么多高矮不齊的樓房,一切都令她感到新奇又陌生。
每天,兒子媳婦上班,孫女上幼兒園之后,空蕩蕩房間里只剩下她一人,感到特別孤單寂寞。一天到晚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又不敢下樓溜達,怕迷路找不回家。她不由想起了中原老家,雖說那里是個偏僻山村,沒有廣州繁華,但住著卻舒心愜意,孤寂時還能串門聊天。這下可好,每天只能守在樓房里,跟坐井觀天沒啥區(qū)別。這樣住了一段時間,老人實在過不慣,便張羅著要回老家。兒子媳婦都極力挽留:“您老抬腳走了,孫女誰管啊?”孫女可是老人的命根根,老太這才暫時打消了回鄉(xiāng)的念頭。
有一次,5歲的孫女問她:“奶奶,山楂樹長什么樣啊?”一聽說山楂樹,老太太眼睛放光。老家房前屋后種了好多山楂樹,每到收獲季節(jié),那紅燦燦的山楂,就像亮在樹葉里的小燈籠,美極了??墒菬o論奶奶怎么解釋,小孫女就是不明白。常老太見桌上有一盒蠟筆,靈機一動,向孫女要了張紙,“刷刷刷”就畫了起來。不大一會兒,只見白紙上挺立著一棵茂盛的山楂樹,綠葉叢中,幾顆紅紅的山楂點綴其中。她指著畫說:“山楂樹就是這個樣子,樹上結的山楂串成冰糖葫蘆,又酸又甜,可好吃啦!”孫女顯然被色彩鮮艷的畫面吸引住了,她看著不過癮,又央求道:“奶奶,真漂亮,再給我畫一張吧!”見孫女喜歡,常老太心里很高興,全當哄孫女玩了,就又畫了兩幅,一幅是柞樹上爬滿了蠶寶寶,那蠶寶寶胖得比手指還粗;一幅是一只老母雞領著一群小雞雛覓食。她又根據畫面的意思,順口編了兩個小故事,講給孫女聽,樂得小女孩手舞足蹈。
第一個發(fā)現常老太有繪畫天賦的是兒媳婦。那天,兒媳婦無意中發(fā)現桌上有兩幅老太太畫的蠟筆畫,筆法樸拙,色彩艷麗,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兒媳是從事美術設計的,有相當的審美眼光,令她甚感意外的是,目不識丁的婆婆,居然能畫得這么好。她把畫拿給丈夫看,江華不由睜大眼睛:“這是咱媽畫的嗎?真神了,我長這么大,還從未見她畫過畫呢!”
晚飯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兒媳將婆婆好一通夸贊:“媽,您畫得太好了,顏色搭配也挺靠譜!”見兒媳表揚自己,老太心里也挺樂:“好什么好,我只是瞎涂亂畫,哄孩子玩唄!”兒媳又問:“媽,您老這是跟誰學的?”老太說:“我能跟誰學呀?想咋畫就咋畫唄!”兒子說:“那您今后就多畫些,繪畫愛好也是精神寄托,省得您無事可做七想八想的。”聽兒子這樣一說,常老太想想也是,每天閑得無聊,畫畫也能打發(fā)時間。
畫什么好呢?她曾給孫女畫過廣州的高樓大廈,但孫女說:“奶奶,您畫的大樓不好看,像一個個火柴盒?!彼约阂哺杏X畫得不像,自己不熟悉的生活,怎能畫得好呢?就像自己的田里種慣了麥子,冷不丁改種水稻,秋天就要減產的道理是一樣的。兒子看出母親的心思,開導說:“媽,您在農村過了一輩子,把記憶中的鄉(xiāng)下生活,通過畫筆表現出來,一定很棒!”有了兒子兒媳的支持鼓勵,老太也來了精氣神。主意打定,向孫女要了一盒蠟筆,向兒子要了些白紙,常秀峰老太的丹青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美麗人生,從七十歲開始
記憶閃回,常老太沉醉于自我想象與回憶之中,老家田園風光如詩如畫,陽光下,油菜花金黃,麥田翠綠……都一股腦奔涌到她的畫筆下,令她欲罷不能。從此,癡迷繪畫的常老太一發(fā)不可收,每天揮毫潑墨,樂此不疲。繪畫不僅使她找到了人生樂趣,而且還強身健體,她多年久治不愈的高血壓也減輕了,雖然鬢發(fā)染霜,但她精神矍鑠。常老太說:“沒想到畫畫也能改變我的晚年生活?!?/p>
平常,常老太生活起居很有規(guī)律,每天5點準時起床,站在陽臺上看看外面的綠樹和天空,吃完早飯,大人孩子都走了,家里就成了她的天地,她拿出畫畫的紙和筆,全身心投入到繪畫之中,表現的題材多種多樣,隨心所欲,想畫啥就畫啥。她不懂立體透視,不會構圖布局,顏色搭配也不是很講究,但凡是入畫之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老屋、石碾、豬圈、飛鳥、荷花、水?!洃浿械睦霞疑顖鼍埃灰辉谒罟P下悄然復活,畫面拙厚,渾然天成,彌漫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比方說,她畫的《金龍烏云和?!?,取材于自己一次真實經歷: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常秀峰像往常一樣,在老家山上放牛。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聲驚天動地的炸雷,一下子劈死了5頭牛。接著山洪暴發(fā),河水猛漲,常秀峰和幾個放牛娃被困山頂一天一夜,后來在鄉(xiāng)親們解救下才死里逃生。多年后,為了再現這個驚心動魄的歷險經歷,常老太用了兩天時間,完成了這幅畫。畫面構圖看似無意,其實別具匠心,一條穿云破霧金光閃閃的巨龍,活靈活現,張牙舞爪,翻滾的烏云和傾斜雨線,占據畫面三分之二,營造出一種大禍臨頭的逼壓氛圍,再加上用色凝重夸張,把那場可怕的暴風雨表現得驚心動魄,而自己和幾個放牛娃則蜷縮于畫面左下角,幾只驚恐水牛,或仰天長嘯或表情木訥。從畫面可以看出,雖身陷災難,但她和孩子們依然昂揚樂觀。這種率性而純樸自然的表現手法,很難想象出自一位農村老太之手。
常秀峰還畫過老屋系列。往事不堪回首,她說:“那時候日子苦啊!村子里的房屋都是土坯壘的,住了一輩又一輩,有的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彼诋嬜约鹤∵^的老屋時,是動了真感情的,那樸拙的線條,又將她牽回往昔歲月,自己恍然置身于老屋之中。那時老伴尚在,雖說生活困難點,但是日子過得挺開心。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孩子們都供上大學,然后再蓋幢新房。兒女們長大成人后,一個個小鳥一般從老屋遠走高飛,老伴也離開了她,蓋新房的打算最終成為夢想。如今,她只能用畫筆再現那個陪伴自己走過苦難的山村老屋。畫面上,一幢被歲月風雨剝蝕的老屋,老態(tài)龍鐘,透著一縷歲月滄桑,門前挺立著一棵大槐樹。常老太用牙簽在褐色樹干上,勾畫滄?!鞍櫦y”和嶙峋樹疤,顯示出令人驚異的質感。樹葉應該是綠色的,但為了讓畫面突出凝重感,她突發(fā)奇想,大膽地涂成黑色,再現了那個不堪回首的苦澀歲月。在完成老屋這幅畫時,常老太忽然想起一個生活細節(jié),老伴在世時,秋收記賬從不用紙筆,隨便撿塊小石頭,就把賬刻記在墻上,一清二楚。她想在畫面上表現這個難忘的細節(jié),但無處落筆,只得作罷。
從小蠟筆到水彩筆,從小畫紙到“鴻篇巨制”,常老太越畫越得心應手,繪畫成了她晚年的精神寄托,每天若不動動畫筆,生活總像缺少點什么似的,有時畫得走火入魔,達到廢寢忘食地步。那幅《村邊曾有片竹林》,惟妙惟肖,非常有意思:背景是一片翠綠的竹林,畫的左下方,一只老母雞領著雞崽們在覓食,畫面質樸溫馨,充滿濃濃的母愛。常秀峰說:“我家母雞不下蛋,我很納悶,有一天,它卻帶著一群小雞回來了。那時候村里到處是狐貍,我始終弄不明白,這個母雞是怎么保護她的那群孩子的?”
《冬天里村莊的親人》、《夏天的荷》、《秋天的高粱》、《石頭豬圈和鳥》等等,一幅幅充滿田園風情的畫卷,從老太太筆下脫穎而出。三年來,她共創(chuàng)作出150多幅畫作,被兒子稱為“高產畫家”。面對母親堆積如山的畫稿,江華突發(fā)奇想,既然母親畫得這樣好,何不貼到網上,讓大家共同欣賞?很快,兒子就為母親開通了博客。沒想到,一個月的點擊率竟高達8萬多,常老太人氣火暴,開始走紅網絡。網友們稱她的畫風具有“后印象派”風格,“粉絲”們送她個響亮稱號——中國農村的凡·高!
網友們稱她為“凡·高奶奶”,常老太笑了:“可千萬別這么叫,我大字不識,哪敢跟人家藝術大師比呀,我只是沒事瞎畫著玩!”一家刊物選登了她的幾幅畫,給了她120元稿酬。她受寵若驚,沒想到幾張紙片子,竟換來這么多錢,怎么也能抵上半畝地的收成啊!
沒事涂鴉,竟畫出晚年美麗人生,常秀峰的一些畫作,震動了中國美術界,受到美術專家認可:“藝術是每個人天性的反映,質樸無華更能體現出一種境界。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返璞歸真的畫風,更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使藝術更具有靈性?!边€有位美術家稱贊她的畫“清新中見神韻,淳樸中藏高雅”。
常老太的畫作還蜚聲海外,法國著名攝影家斯魯本專程來華收藏了她的代表作《石榴樹》,畫面石榴樹枝繁葉茂,洋溢盎然生機。斯魯本愛不釋手:“這幅畫太美了,常秀峰和我一樣,都不是用相機和畫筆展示藝術,而是用心!”國內幾家美術出版社聞風而動,紛紛打來電話,與常老太商榷畫冊出版事宜。她還上了鳳凰衛(wèi)視《魯豫有約》,暢談自己繪畫心得和體會。
活了一輩子的常秀峰,晚年才風光無限,嘗到當“名人”的滋味,家里常有“粉絲”登門拜訪。有一次,她去醫(yī)院看病,醫(yī)生驚呼:“這不就是那個會畫畫的老太太嗎?”她從廣州回老家,把自己的畫拿給鄉(xiāng)親們看,村民們都很好奇:“以前沒見你畫畫,怎么去了廣州就變成畫家了呢?”
常秀峰筆下那些往日生活場景,能激發(fā)都市人懷舊之情,令許多人心向往之。網友紛紛發(fā)帖,好評如潮,表達了對“凡·高奶奶”的支持和欽佩:“你的畫具有一種靈氣,那是藝術家的靈氣;還有一種活力,那是根植民間的活力;還有一種大氣,那是一種超越繪畫藝術的大氣!”還有網友說:“您的畫,喚醒了我對淳樸鄉(xiāng)土的回憶與留戀,深深感受到藝術的震撼力。讓我想不到的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奶奶,竟能畫出震動中外美術界的作品,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還有一位網友發(fā)出大家共同心聲:“偉大的母親,美麗的老人!”
(責編 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