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出門旅游,回家時捎帶點吃用物品是免不了的,尤其是當(dāng)?shù)氐耐撂禺a(chǎn)之類。因為照一般的常識以為,原產(chǎn)地的東西總歸是正宗的,且價格肯定比別處來得便宜。這一消費心理已經(jīng)占了優(yōu)勢,畢竟我們做的是第一手交易,就像我們今天炒“原始股”一樣,一旦搭上了,沒有理由不賺一筆。
持如此觀點的想必不止我一個,而是有相當(dāng)?shù)娜后w。于是,旅游與購物就非常自然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發(fā)展至今幾乎形成了旅游必定購物的格局。購物旅游不但成為了一種消費現(xiàn)象,而且還是今天所謂的旅游經(jīng)濟中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呢。
要說旅游購物這一習(xí)慣源于何時,恐怕已難查考。不過就這幾十年變化來看,購物的內(nèi)容已較昔日有很大的調(diào)整。過去物資匱乏,流通也差,所以為了生計,異地采購些農(nóng)副產(chǎn)品往往為第一要務(wù),諸如蠶豆、玉米、芝麻之類。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蘇州豆腐干、無錫油面筋,曾親眼所見無錫至上海的火車上,游人們大包小包地提著油面筋,步履蹣跚地擠火車。此物分量雖輕然體積龐大,有的車廂內(nèi)實在容納不下了,只好將龐大的塑料袋懸在車窗外,以一手握緊袋口,一路呼嘯而返。
如今則不會有人再干這類傻事了。吃早已不是個問題,旅游買些吃的,至多也只是些小零小嘴圖個新鮮而已,誰還去背什么吃的“大件”?
然而,吃的是不背了,卻背起了其他的“玩什”?,F(xiàn)在“阿拉”旅游購物,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東西,如當(dāng)?shù)氐募o(jì)念品、別致的工藝品等。更有一些好古之徒,每每出門,總要逛—下異地的古玩市場,背一些真假古董回來,比如一尊佛像,一只青花瓷器,一方舊硯之類,多少可供些許留念。碰到手筆大的,壇壇罐罐不論青紅皂白地席卷而去,也是常有的事。因為人在旅游時購物,感情往往會沖動一些,出手也會比平日闊綽一點,有時還難免會有一絲“過了這村就沒這店”的心理,與其事后吃“后悔藥”還不如現(xiàn)在就冒一次“險”,即便真的上當(dāng)所費也不會太多,何況錢這東西失去了還會再來,而真正的好東西失之交臂了,那遺憾可就大了。
這就是大多旅游購物者的心理。基于這種心理,遺憾雖然不多,但上當(dāng)?shù)淖匀灰膊粫佟?/p>
那年我和幾位同事一起去敦煌、西安旅游,在敦煌的一古玩市場上,有一件頗有古樸造型的小銅人入我眼簾,攤主說是古墓的殉葬品,開價300元,我攔腰一斷:150元!豈知攤主不讓,非堅持180元不可。我兜了一圈見仍無商量余地,便與同伴登車欲返。見我們車要開了,攤主反倒追了上來,此時趁著主動權(quán)在手,我又是一刀,以120元與之成交。
幾天后我們來到了西安,不料在鼓樓下的那條古玩街上我又邂逅這位“小銅”,大小模樣均一致,一問價錢“80元!”心里咯噔了—下。同伴一旁慫恿道:還價還到50元索性再買一只。一來可與原先一只配對,二來也算是將前一只價碼降下來。我想想也有道理,看看同伴們都大有斬獲,我買兩個小物件也不算什么,于是花50元又買了一只。
說起來就是那么巧,回上海后,有一次我偶爾路過方浜中路的上海老街,忽然在一舊貨攤上又發(fā)現(xiàn)了這一模一樣的“小銅人”,帶著點好奇心我忍不住停下腳步,隨口又問了—下老板的價錢。不問還好,一問真給嚇一跳40元!猶如一記悶棍打在我的隱痛處,我二話沒說,扭頭便走。不想攤主從身后又遞過來一句給我的打擊更大:
“存心要么再便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