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風》自2006年的11期起登陸加拿大,首先在加拿大第三大城市、也是華裔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的溫哥華與讀者見面了。
溫哥華是位于加拿大最西邊省份British Columbia(簡稱BC)的最大城市,連通太平洋的著名的English Bay(英格蘭海灣)就坐落在溫哥華市區(qū)中心,為都市平添了無限旖旎。而在市中心大街上散步就可看到周邊環(huán)繞的山巒,即使朗朗夏日,依然可見山頂白雪皚皚。溫和的氣候、發(fā)達的交通、美麗的景色令大部分外來移民都喜歡選擇這里為居住地,因而這里成為世界文明的多元文化多族裔的移民城市。而華裔在本地的歷史最為悠久,目前也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少數族裔。而相對于BC省乃至加拿大的歷史和發(fā)展,華裔的貢獻是歷史性的,對于未來更是方興未艾。
BC省面積366,255平方里,是英國的四倍大,該省是較晚加入加拿大聯邦的,直到1871年才成為聯邦的第六個省份。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老一輩華裔的貢獻。若不是當年華工在加拿大修筑鐵路,致使加國東西部連接起來,恐怕就沒有今日的BC省。該省無論在氣候、景觀、環(huán)境、交通等方面均為全加拿大最好之省份,BC省的車牌上就有Beautiful Columbia(美麗的BC省)。而坐擁BC山海之最的溫哥華則連年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由于華裔人口之眾,溫哥華的中文傳媒也迅速發(fā)展,除以往以港臺背景為主的報紙、電臺、電視以外,近年來以大陸背景為主體的、以講普通話為對象的中文傳媒也迅速在本地崛起,或者直接從大陸進口。比如,現在的中文書店比起前些年,增加了許多來自大陸的簡體字雜志,而之前可以見到的中文雜志都是港臺的繁體字刊物。本刊上架的三聯書店屬于香港最大的聯合出版集團旗下的,在加拿大東西部均有分店,而這一家是目前加國最大的中文書店,經營面積3000尺,銷售各類圖書過萬冊。大陸進口的簡體字版本近年來在銷售中迅速上升,占銷售圖書總量的三分之一,而期刊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多為時尚娛樂實用類的。《上海采風》的上架,成為繼北京的《三聯生活周刊》和廣州的《新周刊》之后又一本具有文化批判精神的城市雜志。而在此之前,本地書店和讀者對上海期刊的印象,多是偏重于時尚流行一類,《上海采風》的登陸,令人耳目一新,從中看到海派文化的自省與批判意識。與北京、廣州的上述兩本雜志所不同的是,《上海采風》在注重文化精神的嚴肅性的同時也充滿了都市生活的可讀性,特別是本刊所展現的上海都市生活風情,為海外的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上海的平臺。書店經理黃先生認為,《上海采風》在現有的國內進口來的雜志中顯然是比較高品位的,是具有文化含量的,同時也是比較好看的,并非完全曲高和寡的那種。如果能夠多做點宣傳推廣,應該會受到本地讀者的喜愛。
事實上,本刊若以溫哥華為點,輻射北美,成為一本有影響的中文雜志,是確實具有市場潛力的。溫哥華有眾多的社區(qū)圖書館,各館都有數量相當的中文讀者;加拿大著名的大學UBC和SFU都在溫哥華,漢學家和學習中文的學生都可能成為本刊的讀者和作者。本刊在書店上架前后,筆者訪問了本地一些文化單位和社團,以及知名的華裔文化人士,他們對于一本來自上海的具有幽默感和文化批判精神的海派雜志表示出積極的興趣。溫哥華市最大的中央圖書館多元文化部的負責人表示,可以考慮增加本刊進入該館的多元文化期刊閱覽區(qū)。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美國最大的華語文學社團文心社等積極歡迎在他們的網站上刊登本刊的相關信息。該社社長、女作家施雨表示,該社團擁有世界各地的華裔作家,其中有不少上海藉的海外作家,對于《上海采風》既保持海派風格,又更具國際化,應該有幫助。北美著名的時政評論員、加拿大多元文化電視臺中文對話節(jié)目主持人丁果先生指出,《上海采風》可以考慮做一些上海人在海外的內容,有些話題可以不拘泥與上海和國內的專家、名人,可以邀請海外人士參與,《上海采風》可采八面之風。
《上海采風》在把海派文化的表現與思考展現給讀者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將“海外的風”納入視野?而在兩者之間應該有一個怎樣的橋梁,使得刊物既具國際化的視野,又不脫離海派本土文化的支點,這是對上海有著興趣的海外文化人所共同關注的。
總之,《上海采風》在溫哥華上架,是本刊讓北美和海外讀者認識的第一步,而北美的空間是寬廣的。就在本刊溫哥華上架之際,BC省省長金寶爾出訪中國,上海是他中國行程的重要站點。BC省近來把打通太平洋門戶作為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中國以及上海便自然被納入這戰(zhàn)略之中。對經濟的關注必然引起對文化的關注,這不能不說也是《上海采風》在溫哥華和北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