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路雖算不得上海名街,卻也有些名氣。
長樂路的名氣在很大程度上與旗袍有關,因為這條街是最早容納旗袍并把它作為時尚元素推向市場的。當然,長樂路的名氣不只是因了旗袍店,還因為有了錦江飯店、新錦江大酒店、錦江迪生這些高貴不凡的入駐者的襯托。尤其是錦江迪生,在質(zhì)樸無華的外表下,內(nèi)中卻是個擁有40多個國際品牌的“實力派”買家,且能做得不顯山不露水。這不禁讓人想起上個世紀 30年代時的峻嶺公寓、華懋公寓和法國總會,同樣的質(zhì)樸無華,同樣的高雅品質(zhì)。這些建筑如今還在,有的隱駐在錦江飯店,有的則歸入了花園飯店。雖然深藏不露,但從它們底子里彌散開來的貴族氣息,仍使這條街顯得厚實而不浮華。這或許就是長樂路的特質(zhì)了。
長樂路算得上是個鬧中取靜的地方。與其平行的有聞名遐邇的淮海路;與其相鄰相交的有陜西路和茂名路,都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路段。
說實在的,長樂路也確實少有人氣,雖然這里也有店也有鋪,卻很少有人特地為逛長樂路而來的,通常只是路過順道拐過來看看而已。據(jù)一位特別愛逛街的朋友說,這是長樂路沒特色的緣故。因為長樂路上的小店鋪如同“無厘頭”一樣,雜亂無章、隨心所欲,讓人無從“逛”起。但我卻不以為然?!肮洹钡囊饬x在于尋覓,讓人愉悅的是它的過程,如果每條街都弄一個主題放在上頭,就失去了逛街的意義,也喪失了尋覓的樂趣。所以,這些“無厘頭”的店正點出了這條街的獨特與可愛之處。
長樂路其實是一條文化底蘊很深厚的街,它的特色往往被它平淡的外表所掩飾,不為人知而已。這樣的街需要細細品味,細細揣摩??v觀長樂路,不妨可以把它分為三段,即高雅段、時尚段和庸常段。
時尚段自然是指這條路的中段,它西起襄陽路、東到瑞金路,以商業(yè)為主。通常人們說起的長樂路指的就是這一路段。無疑這是長樂路最精彩的路段了,飯店、酒樓、時尚服飾都匯聚在了這里。
這一路段最有特色也最著名的就是一長溜的旗袍店。雖然現(xiàn)在有不少制作旗袍的中式店鋪進入各大商廈,街頭巷尾也出現(xiàn)了不少中式店面,但如果是要添制一件上點檔次有些特色的旗袍或中式套裝的話,許多人還是會趕到長樂路去選料挑樣度身定做的。畢竟這里的旗袍做工細、品位高、韻味足;當然還有是圖個便利的,貨比多家就在一個地方,省卻許多勞頓。據(jù)說那些稍有點實力的旗袍商家也大都希望能在長樂路上占一席之地,尤其是非本土的,似乎認為在這里露了臉才算是有身價有品位的。所以,長樂路上的旗袍店才會這么旺火,一家緊挨著一家,開到了近10家。
這里的中式服裝店也是各有風味、各具特色。比如“霞芳云裳”,旗袍設計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了些夸張,出來的服裝有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味道,不管是旗袍也好,中式裙服也好,都很張揚,或許做多了電影、電視劇里的戲服,日常設計也入了一些戲味。這樣的旗袍穿上后能極度張揚個性,比較適合晚宴和PARTY。相鄰的“竹筠”就要溫文多了,這里的旗袍呈小家碧玉狀:清麗、秀色,帶著點水鄉(xiāng)味,因而頗得年輕小姐的青睞?!板嚒钡钠炫垠w現(xiàn)出高貴典雅,它彌散出來的韻味只有在張曼玉的電影里才能感受得到。說實話,穿這樣旗袍的人不僅要有氣質(zhì),還要有實力,因為這里的旗袍是很貴的。
但對我來說,最熟悉的還是由成都路進入的這段長樂路,它主要是由石庫門組成的居民住宅區(qū),這個路段比較平民化,所以稱它為庸常段。早先在社科院工作,社科院的后門正好對著長樂路,所以常常在這一路段進進出出,中午時分又每每與三二同事一起到長樂路“覓食”改善口味。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在這里“遭遇”特大餛飩的“沖擊”,當時我想要一碗10個的餛飩,而老板卻勸我買6個,從而改變了我對餛飩按碗計算的傳統(tǒng)觀念,原來這里的餛飩是按只計價的,每只5角;另一個印象比較深的店是那家長樂路成都路口的“小西湖”點心店,這里的三丁包味道上海灘上幾乎獨一無二難以尋得。只可惜這兩家店現(xiàn)在都已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綠地。如今這里存留下來的石庫門老房子已經(jīng)整修一新,原本的雜貨鋪、煙紙店,也被時裝小店取而代之。但平民依然平民,庸常還是庸常,只是那塊綠地給這種庸常增添了一份田園氣息。與這種田園氣氛最相適宜的是石庫門里開出的一家小書店。店里沒有熱銷書和暢銷書,只有文、史、哲、藝術類圖書;不僅有新書,還有舊書可淘。我在書架上看到整整一書架的關于西藏和新疆的圖書,十分欣喜,這在其他書店里是看不到的。走進這家書店有種走進自家書房般的隨意,老板自顧坐在門邊專心地在看他的書,時有顧客付錢,與老板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著。春天午后的陽光有些慵懶,在這樣的下午,在這樣的景色中,呆在這樣的小書店里,由衷地感到愜意。
如果沒有車輛打擾的話,華亭路長樂路這一段是最為幽雅寧靜的了。所以這段稱之謂高雅段。這里的房子很有特色,有些是屬于西班牙式里弄住宅,三層樓聯(lián)列式;有些則是各具風格的小洋房。這里的小洋房應該是有故事的,但我沒尋著。有一次偶然聽到周信芳的女兒說她父親的小洋房就在長樂路上,我去了,還是沒尋著?;蛟S我只是被她一聲糯糯的“爹爹”所打動,這樣的稱呼不由得把人拉到過去,就像路旁的梧桐,不管是否粗壯,都能給路攏上一層濕潤迷蒙,讓人生發(fā)出尋夢、思舊的傷感情緒一樣。
長樂路或許永遠成不了主流名街,但它是時尚的,是懷舊的,是亦中亦西的,從而構(gòu)成了這條街獨有的“雜色”。讓人們躑躅其中,隨時可以翻找過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