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深秋的雨夜,一臺敘述發(fā)生在浦東三林鎮(zhèn)故事的滬劇《舞龍人》,吸引了眾多滬劇迷。該劇最大的亮點,是全明星主創(chuàng)陣容——六位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劇作家張東平、影視導演于建福聯(lián)手合作,孫徐春和茅善玉這對“黃金搭檔”再次牽手......一切讓人充滿期待。
三林鎮(zhèn)是全國有名的舞龍之鄉(xiāng),這里的舞龍隊曾多次在國內(nèi)重大舞龍比賽中奪得金牌。三林鎮(zhèn)又是上海規(guī)劃建設世博會園區(qū)的一塊寶地,三林鎮(zhèn)人棄小家、別家園,為上海世博會的順利舉辦作出了貢獻。滬劇《舞龍人》以三林舞龍隊在改革開放年代崛起的經(jīng)歷為背景,用多姿多彩的舞龍、舞獅表演串起整個故事,展現(xiàn)了當?shù)孛袼酌耧L,反映了三林鎮(zhèn)人不畏艱險、自強不息、服務大局、甘作奉獻的精神。
綜觀世界各地,用影視、戲劇的形式來打造文化品牌、弘揚一方風土人情的成功范例,早已是屢見不鮮。一部《羅馬假日》,除了留下讓人難忘的愛情故事外,還有俯拾可見的羅馬街頭場景和著名景點。不斷在廬山風景區(qū)滾動播放的電影《廬山戀》,雖然故事情節(jié)有些落伍,但那亮眼的山色卻依然如故,引得游客慨嘆稱賞。三林鎮(zhèn)不僅是個舞龍之鄉(xiāng),也是個滬劇之鄉(xiāng),曾是早期滬劇——東鄉(xiāng)調的發(fā)源地之一,因此,用滬劇來詮釋三林的故事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出用三林特色串起的《舞龍人》,讓人仿佛坐上了文化旅游車——三林的刺繡、三林的美麗傳說,三林的龍竹,還有三林的看家本領——舞龍。
整場演出最吸引人場景,自然莫過于氣勢恢弘的舞龍。其中大量的舞龍、舞獅全是由三林舞龍隊的成員“真槍實彈”表演的。為了更貼近角色,孫徐春、呂賢麗、朱儉等滬劇演員也都專門學習了舞龍、舞獅的技藝,演來讓人耳目一新。當然,在戲中加入技藝展示應該適當,更應因戲而異,前一陣來上海演出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新版《梁祝》中融入了許多扇子舞,人們對此看法不一。不過在《舞龍人》這出戲里,情況有些特殊——怎么舞都應該,怎么舞也不過。一來,這是一出反映中華民族龍之精神的戲;二來,舞龍本身作為一個悠久民俗,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的特殊使命;三來,舞龍是那么的賞心悅目,那么的振奮人心!
作為一個戲,《舞龍人》的價值還是在于戲本身。全劇故事主線簡單清晰,人物性格鮮活動人,舞龍隊隊長林濟明的豪爽大氣、妻子李琴的真摯深情、師傅老龍頭的執(zhí)著倔強、母親林大娘的深明大義等,經(jīng)過演員們的出色演繹都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為難得的是,戲里處處閃現(xiàn)的人間真情——夫妻情、婆媳情、母子情和師徒情,將三林人犧牲小我、無私奉獻的品質融合于三林風貌、三林舞龍之中,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尤其是拆遷分配、患難夫妻、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等片段,皆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正是有了這一優(yōu)秀的主旨構架,已多年沒演大戲的孫徐春也欣然出演了男主角,為他和茅善玉的合作寫下了又一新篇。盡管從他們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看,還隱隱透著“高大全”式的蒼白,但兩人默契的配合和精彩的唱腔,卻依然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一對面臨抉擇的中年夫妻,為全劇加分不少,絕對讓喜歡他們的觀眾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