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學寫議論文,要么贊成,要么反對,三言兩語之后,就覺得無話可說了。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往事。
班里有些同學常常喜歡在課上七嘴八舌。那一次,我索性請大家討論一下,上課時七嘴八舌好不好?
開始,意見差不多是“一邊倒”:不舉手就講話違反了課堂紀律,不好。不過也有少數(shù)同學說,議論多說明大家都在積極地動腦筋,有的老師想要形成這樣的局面還挺不容易呢。于是我們就把“七嘴八舌”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圍繞著課堂上的話題在議論:另一種是少數(shù)人,說的事和上課沒有關(guān)系。這后一種肯定不好。
這時有人問,前一種就肯定好嗎?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大家發(fā)現(xiàn),圍繞課上的話題議論,這里頭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說“悄悄話”,不影響更多的人;另一種是情不自禁,說話聲音太大,影響別人上課。后一種自己是在動腦筋,但是妨礙了別人動腦筋,不大好。
這時又有人說,我們的同學小小年紀,在上課很投入的情況下,“情不自禁”是難免的呀。
我說,這個問題應當由老師來解決。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都情不自禁地要開口,這時候,老師應該“順水推舟”,說一聲:“大家議論幾分鐘吧!”
我想,假如要把這一番討論寫成一篇作文,應當是有話可說的了。
我又想,咱們法庭審案子,假如只有當事人闡述事實和法官依法判決,也可能三言兩語就解決問題了;現(xiàn)在不是這樣,有訴方,有辯方,法官居中,這樣一來“法庭辯論”就“有話可說”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辯論人們對事情的認識更清楚了。
課堂上的討論也好,法庭上的辯論也好,都是通過思想的“交鋒”來深化人們的認識。認識深入了,寫文章自然也就有話可說了。
有的同學會說,考試的時候我和誰去討論呢?我的回答是,設(shè)一個“假想敵”。這里的“敵”可不是“敵人”,而是“對手”的意思,一個“辯論”的“對手”。
當你說出某一點看法的時候,“他”會提出不同的意見;于是你就得進一步地闡述你的看法。這以后,“他”又會提出新的意見……對了,“他”是你的“辯友”呀。請你不妨試一試,好嗎?
責任編輯/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