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起,歐洲掀起了一股“中國風”,飲茶成為了一種時尚,中國瓷器旋即風靡歐洲。1731年瑞典東印度公司成立,次年從哥德堡派出第一艘商船航向廣州,開辟了中瑞貿易歷史的新篇章。直至1813年,東印度公司共進行了132次亞洲航行,除z次外,其余均來廣州貿易,并從廣州進口了5000萬件瓷器,堪稱中瑞陶瓷貿易的黃金時代。而瑞典東印度公司的第二大商船“哥德堡”號共有3次廣州貿易之行,在中瑞陶瓷貿易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迎接瑞典“哥德堡三號”仿古商船到訪廣州,此次展覽從“哥德堡”號沉船出水瓷器、哥德堡海事博物館、瑞典哥德堡西方古董公司以及瑞典私人藏品中遴選出99件(套)陶瓷珍品,全面反映廣州與瑞典二百余年陶瓷貿易的歷史。透過這些珍寶,重溫中瑞貿易往來和文化融合的輝煌歲月。
歷史上,廣州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特別到了清代,廣州-口通商后,對外貿易進入全盛時期,瓷器外銷是清代廣州對外貿易重要的、大宗的產品之一。歐亞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人最早從中國向歐洲進口瓷器,葡萄牙之后荷蘭、英國也大量進口中國瓷器,瓷器對于西方人而言,是奢侈品、收藏品和珍貴的器皿。自17世紀末18世紀初之后,隨著中國瓷器不斷西運歐洲,瓷器不但成為上層社會的必需品,而且也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生活必需品。18世紀在歐洲各大東印度公司中,瑞典東印度公司(1731年6月成立)在對華瓷器貿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瑞典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的貨物中,瓷器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瑞早期的陶瓷貿易(1731年前)
瑞典東印度公司成立前,中瑞之間還沒有直接的陶瓷貿易,而是從荷蘭及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中國瓷器。大部分為釉下青花瓷,主要器型為碗、杯、扁壺、燭臺、罐、盤等,具有薄壁、青花紋樣、砂底等特征。紋飾主要為花、鳥、昆蟲,間有少量瑞獸和人物等純中式圖案。
1631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fIIAdolf)收集了一批晚明克拉克青花瓷碟、盤、杯。他的女兒即瑞典王后克里斯蒂(Krlsrina)(1654年棄位)也是著名的中國瓷器收藏家,她收集了330件克拉克瓷。到17世紀末,一批富裕的瑞典人專門收集中國瓷器、漆器等陳列于他們特設的中國房間里。到清朝初年,開始進口中國生產的“伊萬里”(Imari)瓷,這時的主要器型為碗、杯、扁壺、燭臺、罐和盤等,但已開始受到荷蘭的影響??梢哉f,這是中瑞陶瓷貿易的開端。
中瑞陶瓷貿易的黃金時期(1731—1806年)
中瑞陶瓷貿易史上的黃金時代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經(jīng)營遠東貿易的活躍時期,即清代康乾時期。1731年,扣尼格公司獲得了他們的第一個瑞典皇家特許權,獲準同遠東地區(qū)進行貿易,即瑞典東印度公司成立。公司總部設在哥德堡。瑞典東印度公司1731年開始運作,1809年破產,1813年解體。
與歐洲其他東印度公司相比,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規(guī)模較小,船少、職員少,一般情況下,職員僅有400到800人。然而瑞典東印度公司是瑞典最成功的貿易公司,其最大的兩艘輪船是哥德堡號和R1ddarhusQt號。從1731年到1746年間,瑞典東印度公司僅有l(wèi)2艘輪船,隨著1745年1月Drottningen aV swerlge號和Stockholm號沉沒及1745年9月哥德堡號(GOthQborg)沉沒,到1746年僅剩下了5艘輪船。從1731年到1806年,瑞典東印度公司共擁有37艘船,共進行了130次航行,其中有127次航行是以廣州為目的地。據(jù)馬士著《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記載,1792年所有來廣州貿易的外國船,按每艘船裝運瓷器的數(shù)量統(tǒng)計,瑞典船最多,達700擔,雖然當年到廣州的瑞典船只有一艘。據(jù)統(tǒng)計,瑞典東印度公司經(jīng)營遠東貿易期間,從廣州進口的瓷器共有5000萬件,堪稱中瑞陶瓷貿易的黃金時期。
最知名和影響最大的是“哥德堡”號貨船,它是一艘以瑞典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城市哥德堡命名的重要船只,“哥德堡號”木船是一艘18世紀的瑞典商船,全名“東印度人——哥德堡號”,為瑞典東印度公司所有船只中的第二大船只。1738年始造,船長82米,排水量約為833噸,船上裝備有30門大炮。1739年至1745年“哥德堡號”三次從哥德堡起航到廣州。每次航行船上大約有700噸中國貨物,包括茶葉、香料、瓷器、絲綢和藤器等。其中瓷器約100噸,茶葉約370噸。遺憾的是,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號”返航,在距口岸邊僅約900米的海域,船身偏離航線,駛入著名的“漢尼丹巴”礁石區(qū),在眾人迎候、期盼的目光下,“哥德堡號”龐大的身軀卻帶著滿載的財富沉入海底。東印度公司很快就對船上的貨物進行了打撈,但只有114的貨物被打撈出水,在對打撈出水的貨物進行拍賣以后,人們核算了一下,發(fā)現(xiàn)整個航行竟然還盈利。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人們對該船上的貨物進行了多次打撈,時光荏苒,該船逐漸被人遺忘。1984年,在瑞典的一次民間水下考古活動中,潛水員發(fā)現(xiàn)了該沉船。1986一1993年在瑞典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由哥德堡海洋考古學會對沉船上的貨物再次進行打撈,獲得大量瓷器碎片、茶葉和香料,打撈出水的瓷器碎片9噸,完整瓷器有400件。從出水瓷器看,“哥德堡號”裝載的主要是青花瓷,約占所購瓷器的四分之三:圖案包括中國瓷器上常見的諸如小橋流水、船只漁民、亭臺古塔、趕考的書生、蓮花、牡丹、野鴨、歲寒三友、中國斗雞情景等傳統(tǒng)中國特色的瓷器裝飾圖案,還有是由西方來樣或專門訂造的,其中最具有特點的是各種紋章瓷,亦稱“徽章瓷”,系指歐洲各國在中國定燒的繪有王室、貴族、軍團、都市、公司、團體等微標和甲胄等圖案的瓷器。這次展覽的有打撈出的帶釉的鳥和狗瓷塑,這些動物瓷器可能是當時船員們購買的私人紀念品。
隨著瑞典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發(fā)展,按私人設計訂制成套瓷器成為時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來樣加工”瓷。這類瓷器可分為紋章瓷、徽章瓷和仿歐洲今銀器和瓷器器型的訂燒瓷。前者為瑞典皇家、貴族或其他重要人物訂制,將家族徽章或者字母紋飾描繪在器型上。后者為瑞典人將樣板交給廣州工匠制作。二者既有分開,又緊密結合。如清青花仙鶴紋徽章花口盤,盤內描繪格里爾家族徽章:口銜螞蚱的鶴紋,立于底座石塊上。格里爾家族在瑞典東印度公司起了重要作用。在第一個和第二個特許時期中(1731一1766年)亞伯拉罕格里爾和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克勞斯格里爾都是公司董事。后者是斯德哥爾摩一家造船廠的重要擁有者,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許多船只都在那里建造。這件瓷器的造型仿自歐洲銀器,盤的厚重體型似同時期的費恩斯瓷。又如清描金徽章盤,盤心描繪的是瑞典貴族吉利伯格家族徽章。費里德里克·吉利伯格是瑞典國家采礦業(yè)主席,也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第二個特許期(1746—1776)中主要的訂貨者。而清粉彩魚形湯盤,則是瑞典東印度公司董事尼克垃斯·薩哈葛瑞(1701-1776年)訂制,湯盤呈魚形,背部和兩側用黑彩,腹部與嘴部色彩較淡,鰭部則是明亮的礬紅彩,釉色透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風格的設計也越來越普遍,一些要人往往樂意將自己的簽名描繪在獨特的瓷器上。如清代青花肉盤,在盤沿處飾墨彩單詞“Gu11bringa”,即瑞典人克拉森宅邸的名字??死?782年到1794年間擔任過四艘往來廣州商船的船長。又如清代啤酒(蘋果)酒杯,中腹部飾墨彩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的簽名“Gustaf”及金紅色的皇冠。此杯為紀念1792年逝世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而訂制的。
這次展覽還展出許多仿制歐洲金銀器和瓷器器型的瓷器,如清粉彩貼花懷表架的器身呈波瓣式圓筒狀,下設外撇圓座。拱形蓋上飾有花籃狀紐,籃內滿載鮮花。器身前面設一半球形凹槽,蓋被拿起時,可將懷表放置在槽內。器身及蓋皆飾以貼花紋樣。這種懷表架源自德國邁森窯的設計,具有鮮朗的歐洲風格。又如清青花山水紋茶壺,直流,平蓋,荔枝紐,扭股式把手,壺身繪青花歐式建筑和山水柳樹風景,仿英國“新廳”瓷器廠的風格,壺嘴造型便于添加金屬附件。這類瓷器造型獨特,裝飾紋飾精美,既有我國傳統(tǒng)工藝特色,又體現(xiàn)了精致典雅的歐洲裝飾風格。
我國瓷器通過廣州口岸源源不斷地流向瑞典國,對瑞典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瑞典人不僅通過外銷畫認識和了解廣州和中國風土人情,也通過外銷瓷領略廣州和中國風情,瓷器上繪制的中國庭院、花鳥、仕女、朝廷官員以及市井風情等精致紋飾圖案,流露出濃厚的中國風情。
哥德堡號的前世與今生
2006年7月18日,瑞典人歷經(jīng)10年、耗資3000萬美元重建的哥德堡號終于駛達廣州,12時整,瑞典國王古期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爾維亞首先從哥德堡號上了走下為。
時光回溯200多年以前。1745年9月12日,滿載著中國商品的哥德堡號,在幾乎到達故鄉(xiāng)岸邊的最后一刻,觸礁沉沒。東方的繁華、滿船的珍寶、水手的傳說,一切都隨著龐大的哥德堡號深埋海底,留給世人無限的謎團。
1621年6月,剛剛從丹麥手中奪走了西海岸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右手一指,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西部的哥德河畔,哥德堡市被恩準建立。哥德堡市是在西方大航海時代背景下誕生并且繁榮起來的。瑞典的船隊可以從哥德堡起航,直駛大西洋,抵達世界各地。
在當時的歐洲,中國正成為時尚和財富的代名詞。人們對任何來自東方大陸的物品都趨之若鶩,惟恐落在時尚潮流后面。上等的宴席一定要用中國進口的瓷器才夠商雅,豪門名士家中一定要有中國式的擺設家具,包括園藝的風格都受到來自中國的影響。
瑞典東印度公司從1733年到1806年的75年間,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間,共派出37艘商船,完成了從瑞典哥德堡到中國廣東的132次遠洋航行,從“中國熱”中攫取了大量財富。但是它與許多其他“東印度”公司的不同在于,瑞典東印度公司從來沒有向中國販運過鴉片。
要實現(xiàn)去中國淘金的夢想,就必須擁有最堅固、最龐大、航速最快的船只。當時的瑞典在商船建造水平上堪稱世界一流,無人可及,充滿傳奇色彩的哥德堡號就是其中的翹楚。
1738年,哥德堡號正式下水。船體長40.9米,包括牙檣在內的總長度是58.5米。水面高度47米,18面船帆共計1900平方米,可以載運400噸貨物,堪稱18世紀的超級貨船。雖然在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船隊中,它不是第一艘,也不是最后一艘,但這個登峰造極之作卻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的驕傲。
1739年,哥德堡號就開始了它的處女航——駛向遙遠的中國。
第一批從中國返回的商船貨物,拍賣之后的收入高達90萬克朗,而上交國家的關稅只有區(qū)區(qū)2000克朗,海關稅率只有2.2‰,難怪和.中國做生意是一項需要國王特別批準的壟斷性權力,它簡直就是搖錢樹!據(jù)稱,瑞典東印度公司一條商船賺取的利潤相當于當時瑞典全國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1743年,哥德堡號開始了它的第三次遠航。經(jīng)過數(shù)月的征途,哥德堡號終于到達廣州。3個月后,哥德堡號的船艙漸漸地裝滿了。1744年的冬天,哥德堡號從廣州出發(fā),開始返回它的家鄉(xiāng)——瑞典哥德堡港。誰也沒有想到,這竟然灰飛煙滅它的死亡之旅。
哥德堡號在距離終點一步之遙的地方沉沒,沉沒的原因至今是個謎。
1745年9月12日這天,人們一大早就等候在海岸邊上,遠遠地遙盼著哥德堡號的身影。然而,不可思議的一幕在人們眼前出現(xiàn)了。在港口的入口處;哥德堡號莫名其妙地偏離了航線,駛進了著名的漢尼巴丹礁石區(qū)。剎那間,海水涌入船艙,哥德堡號慢慢在傾斜中下沉。附近的船只迅速趕來救援,但是一切已經(jīng)無法挽回。在無數(shù)人驚恐的目光下,它像后來的泰坦尼克號一樣,帶著龐大的身軀和滿載的中國財富沉向海底。
瑞典東印度公司立即搶救和打撈了船上的貨物。哥德堡號的貨物中,雖然只有四分之一被搶救了出來,但所賣得的價錢,已經(jīng)使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賺到了利潤,連船的本錢也撈了回來。
船上的上萬斤中國茶葉,就此留在了海底。后人就此寫道:漢尼巴丹海域,從此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茶碗!
有關哥德堡號為何神秘觸礁成了當時、也是直到如今依然使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一種說法是船員自沉。也就是說,船尚在半途,船員已經(jīng)把船上的貨物賣給了兩個買主,為了避免丑行敗露和逃避法律責任,只好自沉于港口。另一種推測是公司面臨倒閉和破產,為了求得破產保護,只好上演了一幕“苦肉計”。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有人情味的解釋,那就是:因為慶祝艱苦航行的結束,全船上下喝醉了酒,無法正確控制大船的航線,最終導致觸礁沉沒。
1906至1907年間,兩位海洋探險家杰姆士·凱勒和卡爾,里昂,再次對哥德堡號進行。
發(fā)展中的中瑞陶瓷貿(1806年以后)
1813年,瑞典東印度公司解散,隨之,瑞典從中國進口瓷器的數(shù)理大大地減少。中瑞陶瓷貿易的經(jīng)營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即瑞典對華貿易從特許公司的壟斷式經(jīng)營貿易轉變?yōu)樗缴痰淖杂山?jīng)營貿易。據(jù)馬士著《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記載,1815年還有3艘瑞典船來廣州貿易,之后瑞典停止了貿易。值得一提的是,從1816年到1847年,瑞典幾乎沒有再來廣州和中國做過貿易,直到1847年3月20日,瑞典國王全權代表與清朝兩廣總督膏英在廣州簽署了清朝皇帝與瑞典、挪威國王的通商條約,瑞典進入條約貿易時期,商務交往又正式恢復。
在中瑞陶瓷貿易過程中,在廣州進行再次低溫燒制的廣彩瓷深受瑞典人的喜愛。他們到廣州訂制了大量成套的廣彩瓷。廣彩瓷的瓷胎一般產自景德鎮(zhèn),運到廣州后,在廣州河南工廠里完成彩繪和彩燒。民國時期劉子芬撰《竹園陶說》中載:“清代中葉,海舶云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鎮(zhèn)燒造白器,運至粵垣,另雇工匠仿造西洋畫法,加以彩繪,于珠江南岸之河南(現(xiàn)海珠區(qū)),開爐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蓋其器購自景德鎮(zhèn),彩繪則粵之河南廠所加者也,故有‘河南彩’、‘廣彩’等名稱,此種瓷品始于乾隆,盛于嘉、道,今日粵中出售之饒瓷尚有于粵垣加彩者?!泵绹眯姓咄は;谇∪哪?1769年)參觀廣州珠江南岸之河南的瓷器加工工廠后,曾描繪說:“在一間長廊里,約200名工人正忙著往瓷器上描繪圖案,并敷以各種色彩,有老年人,也有六七歲的童工。”當時這種工場竟有100多個,充分說明外銷瓷數(shù)量之大。我們看到,同種紋飾同時出現(xiàn)在不同形狀的廣彩瓷器上,因而表明廣彩瓷器的生產與我們先前所知的貿易畫一樣,是按流水線形式生產的。我們還發(fā)現(xiàn),20世紀在廣州還有一家深受瑞典人喜愛的廣彩瓷器店,它是位于廣州Pak Nal Kal街的寶興店。曾組織過1905—1907年“哥德堡號”沉船瓷器打撈工作的瑞典人詹姆斯·凱勒(James Kieller Jun Esp.)先生20世紀初到訪中國時,從廣州訂制了大量有宣統(tǒng)款的廣彩瓷器。從保存至今的寶興店發(fā)給詹姆斯·凱勒先生的瓷器發(fā)貨單及寶興店寫給他的書信,我們可以看到,詹姆斯·凱勒先生訂制的瓷器主要是生活用瓷,同時,還看到,這些瓷器運往瑞典還向楊子燕梳公司交納了保險金,以防運輸途中丟失或破損,可以領回補償。了打撈,共有3000件完整無損的中國瓷器重見天日,收獲不菲。但是自此以后,哥德堡號似乎就被人們遺忘了。
1 984年,一次民間考古活動發(fā)現(xiàn)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號殘骸,這艘古沉船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引起哥德堡人濃厚的興趣。
1 986年開始,考古發(fā)掘工作全面展開。發(fā)掘工作持續(xù)了近6年,打撈上來500多件完整的瓷器和8噸重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大部分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圖案花紋,少量繪有歐洲特色圖案,顯然是當年哥德堡號為特定客戶專門訂購的“訂燒瓷”。
更加讓人們吃驚的是,打撈上來的部分茶葉色味尚存,至今仍可放心飲用。哥德堡人將一小包茶葉送回了它的故鄉(xiāng)廣州,供廣州博物館公開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