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許多尖端的武器系統(tǒng)都由絕密預算提供資金保障,而能夠接觸到這些絕密計劃的人可謂寥寥無幾。
絕密計劃一直是美國軍方的敏感話題,以至于這些計劃是否存在都是一個謎。正因為如此神秘,所以在Google搜索引擎上,“51區(qū)”的點擊率才會遠遠超過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對絕密計劃的投入日益擴大,并構成國防預算重要的一部分。冷戰(zhàn)結束后,大部分國防預算項目都在緊縮,可絕密計劃預算卻保持未變,甚至還小幅上揚。在1999財政年度預算中,美國空軍的秘密研發(fā)經費達到了50億美元。“9·11”后,布什政府更是對絕密計劃偏愛有加,2007財年,光美國空軍作戰(zhàn)系統(tǒng)開發(fā)這一項的秘密支出就增長到88億美元,是聯(lián)合攻擊戰(zhàn)斗機系統(tǒng)研發(fā)經費的兩倍。
“特殊權限計劃”
絕密計劃是美國所謂“特殊權限計劃”(SAPs)的一部分。如果一個計劃過于敏感,甚至其存在本身都必須保密,那這個計劃就被列為“無需公開的特殊權限計劃”,而這種絕密計劃無需向國會報告。國會中除了四個國防委員會的正副主席有權知道這些計劃外,其他人無權過問。
一些分析家認為,大量絕密預算被用作情報機構,如中情局、國家安全局、國家偵察局和“9·11”之后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的許多情報機構的活動經費。在這個隱蔽的世界里,許多已知的項目都與某些情報活動緊密相關。
美國空軍導彈采購賬戶長期違規(guī)資助情報偵察飛行器,但從2006到2007財年,這項支出顯著減少,這反映出旨在研制新一代雷達和光電間諜衛(wèi)星的“未來成像體系”計劃因為困難重重而重新進行了調整。
“未來成像體系”是美國軍方一項公開的絕密計劃,與早期成像衛(wèi)星,如Kennan/Crystal 光電衛(wèi)星或Lacrosse/Onyx雷達衛(wèi)星不同,“未來成像體系”計劃可以在公開出版物上大肆曝光,就像當初的B-2一樣。但是關于該計劃的預算是嚴格保密的,與這個體系有關的一些武器平臺也是處于絕密狀態(tài),如通信情報系統(tǒng)、NOSS海洋偵察衛(wèi)星和Misty隱形航天器。
絕密計劃投入充足的資金用來資助秘密武器和諜報機構。投入到美國空軍的預算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就是作為中情局和國家偵察局經費的秘密來源。因為飛機和衛(wèi)星是搜索情報的主要工具,所以情報機構和空軍的合作就水到渠成了。當然,這樣做也有一個好處——情報部門的一些經費也能源源不斷地注入美國空軍。
為了便利地搜索情報,除了空軍在進行研制衛(wèi)星的努力外,甚至中情局科技處也在研制飛機(或許他們現(xiàn)在已經洗手不干了),這些項目都曾由中情局的官員和空軍現(xiàn)役軍官共同掌管??梢娍哲姾颓閳蟛块T的魚水關系。
神秘的馬夫湖
有確鑿證據表明,絕密計劃的另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研發(fā)新的武器系統(tǒng)。位于內華達試飛和訓練場的美國空軍秘密試飛中心就非?;钴S,因為飛機頻繁地將工程設計和管理人員從拉斯維加斯運往該基地。其實,這個基地并不叫“51區(qū)”,而叫美國空軍試飛中心第3分遣隊。通過觀察波音737和Beech 1900運輸機的通勤頻率,我們不難判斷出大約有1000人被送到馬夫湖附近的基地。在托洛帕試驗場有一個較小的基地,它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目的是隱藏F-117A作戰(zhàn)飛行聯(lián)隊,這個基地現(xiàn)在還在日夜操勞。它不像馬夫湖那么隱蔽,很容易在公開場合搜尋到,但它卻能隱匿更先進的夜間作戰(zhàn)飛機。
需要強調的是,像馬夫湖這樣的基地繼續(xù)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測試飛機,這些飛機顯然與一般軍用飛機截然不同,其性能和重要性遠遠超出敵手的預料,因而才值得如此保密。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F-117的前輩,“海弗藍”(Have Blue)。如果當時某個外國情報機構發(fā)現(xiàn)了它,它們的分析家可能會迅速判斷說,美國正試圖制造一種減少雷達反射面積的隱形飛機。可事實是,當時大多數國家都認為這是無稽之談,所以沒有著手研究對策。
2002年,美國空軍首次展示了波音公司研制的“猛禽”樣機。1996年~1999年,這架飛機在馬夫湖共試飛了38次,旨在檢驗超低雷達反射面積和隱形技術。“猛禽”亮相的時機強調了這一事實,即1996年在“猛禽”之前公開的最后一個秘密飛機項目就是諾斯羅普公司設計的“默藍”隱形機樣機?!澳{”計劃最早發(fā)起于1976年,當時是福特執(zhí)政。
和F-117一樣,“默藍”計劃極大推動了馬夫湖的現(xiàn)代化進程(得益于里根政府執(zhí)政期間顯著增加的國防預算)。當一棟棟高樓在馬夫湖拔地而起,一條條新跑道隨之建成,來自Nellis, Burbank和Palmdale等軍事基地的飛機被拉斯維加斯通勤機(呼號是眾所周知的‘Janet’)所取代時,F(xiàn)-117早已搬到了托洛帕試驗場。
今天,人們還是能夠從軍方的預算中發(fā)現(xiàn)一些蛛絲馬跡的。例如,美國海軍2007財年預算文件透露的無人駕駛飛行器秘密計劃。該計劃顯然將從美國空軍“聯(lián)合無人空戰(zhàn)系統(tǒng)”項目的專用經費中受益。
很明顯,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下屬公司“臭鼬工廠”(Shunk Works)開發(fā)的無人飛機是高空隱形無人駕駛飛機(PHAE)的后續(xù)機,自1999年RQ-3A“暗星”計劃擱淺后,“臭鼬工廠”就開始著手PHAE無人機計劃?!鞍敌恰保―ark Star)計劃的夭折不僅暴露出其設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第一架飛機在進行第二次試飛時墜毀了),而且還反映了低造價飛機的局限性:其結果是這樣的飛機只能搭載一個很小的傳感器,而且飛行高度不能超過4.5萬英尺(1英尺約合0.3米),續(xù)航時間也只有8小時。
2001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始研制一種高隱形飛機,據稱其續(xù)航時間高達24小時,負載和飛行高度也將達到U-2水平,即1800公斤和7萬英尺。與此同時,該公司還制造出了一款小型無人駕駛飛機,其性能類似“暗星”,并于2003年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接受了考驗。當然,大型飛機的研制工作也沒停止,據稱有幾架飛機已接受定購,搭載的是通用電氣公司的J97發(fā)動機。
可以肯定的是,新型無人駕駛飛機將非常昂貴,因為它體積大,并將攜帶像U-2那樣的高級傳感系統(tǒng)。另外,如果想在禁飛區(qū)連續(xù)飛行24小時,它還需要采用尖端隱形技術。這種飛機和它搭載的傳感器都將限量生產。
與此類似,早期絕密計劃所支持的項目,如洛克希德U-2、U-2R、A-12和SR-71以及Teledyne Rryan公司研制的AQM-91“羅盤箭”也都是限量生產的。這些飛機的卓越性能,如高速、高空和低雷達反射截面是非常驚人的。它們優(yōu)異的性能往往與高標準操作特性和保養(yǎng)要求以及獨特的傳感系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客戶通常只定購少量這樣的飛機。這就造成飛機的單位成本居高不下,如“羅盤箭”的造價為10億美元,幾乎相當于20世紀60年代末24架無人駕駛飛機的總成本。
當然,這些飛機的使用也是極其保密的。正如中情局使用U-2、U-2R、A-12和D-12無駕駛飛人機一樣,少量使用這樣的飛機而又不暴露其身份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暴露的和未暴露的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研究太空武器的腳步一直沒有歇下來,現(xiàn)在它仍將是絕密預算中的重頭戲。但“兩級軌道重復利用偵察——打擊系統(tǒng)”是否還在研究,目前不得而知。這套系統(tǒng)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即使是小規(guī)模地演示一下,都很難確保其不被發(fā)現(xiàn)。
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在南加州和其他地方上空的奇怪音爆至今是個謎。一位音爆專家在反復研究了加利福尼亞音爆錄音后認為,這是某種類似航天器的飛行物發(fā)出的聲音。而且在1989年,在空曠的北海上空,有一種神秘的飛機掠過。凡此種種,好像證實了美軍繼續(xù)在研究高速太空武器。
但或許這些神秘的聲音是一種掩飾,歐洲未來空間機構一位資深負責人指出,如果將這種飛行器理解成一項秘密計劃的衍生物,或更可能是某一個更大計劃的偽裝,那發(fā)起于1986年并于1992年突然中斷的國家太空飛機計劃就很容易被人理解了。當時,當這種飛行器的大部分參數尚未確定時,美國“太空飛機計劃”就投入大量資金批量生產特種材料并購買外國技術。這種做法明顯不符合常理,而且有故意暴露之嫌。但這種做法又符合五角大樓的安全規(guī)則,即允許利用隱蔽物和偽裝來保護絕密計劃。
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lián)開始研制改進型米格31攔截機和遠程地對空導彈,以提高打擊高空目標能力。2000年的一篇報道詳細描述了米格25在波羅的海上空對抗SR-71的情景,其中有這樣一段評論:“1980年左右,華沙組織空軍部隊引進了南斯拉夫生產的新型飛機——‘海鷗’。不久,它就成了高空、高速飛機的樣板?!比欢_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還沒有任何一種飛機能超過SR-71的巡航范圍,即時速1500公里/小時,高度6000米。正如美國空軍的一位參與過秘密計劃的主任所說:“那點東西還值得大肆鼓吹?”
到了90年代初,關于美國要研制這種快速太空武器的聲音就銷聲匿跡了,這或許是因為該計劃暴露后被立即取消了,或許是它仍然在繼續(xù),只不過像宇宙飛船的起飛架次一樣頻率稀少了,只在國家緊急需要時才出動。
絕密計劃增加了,問題也不斷
不斷增加的絕密計劃預算直接導致監(jiān)督機制失靈。從2005年獲得的統(tǒng)計數據表明,1999年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曾計劃舉行半天聽證會,審批150項不同的絕密計劃。但考慮到時間與保密的問題,這個聽證會不了了之。
資深督察員斯蒂芬·阿弗特古德 2005年年底發(fā)表評論說,特殊權限計劃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可授權接近這些計劃的人并沒增加。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指出,在絕密計劃中,工程延期和超支現(xiàn)象非常普遍。發(fā)生這些問題不是因為項目本身遭到拒絕,而是項目經理寧愿推遲開工也不愿承擔徹底失敗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