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勝和鄂爾多斯
得知鄂爾多斯即將舉辦“一會兩節(jié)”,我們決定前去采訪。查過交通地圖后,一行人驅車上路了。
此前,我們對鄂爾多斯了解還僅限于資料。
資料顯示,鄂爾多斯地處黃河上中游的鄂爾多斯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1000至1500米之間。境內西部為波狀高原區(qū),屬典型的荒漠草原,占總土地面積的29%,干旱少雨,綠草如茵無際,是被譽為世界“纖維寶石”的阿爾巴斯白山羊絨產地;東部為丘陵溝壑水土流失區(qū)和砒砂巖裸露區(qū),占總土地面積的19%,礦藏豐富,水土流失嚴重,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部為黃河沖積平原,占總土地面積的4%,土地肥沃,盛產農畜產品,是鄂爾多斯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中部為毛烏素沙地和庫布其沙漠,占總土地面積的48%,植被稀疏,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是鄂爾多斯細毛羊的繁育基地。
鄂爾多斯前身是內蒙古自治區(qū)伊克昭盟,2001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撤銷了伊克昭盟,設鄂爾多斯為地級市,所轄范圍包括伊金霍洛旗、烏審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東勝區(qū)。轄區(qū)面積8.7萬平方公里,人口139.54萬,其中蒙古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人口16.34萬。
鄂爾多斯的政府機關和商業(yè)中心集中在東勝區(qū),說是區(qū),東勝其實是中小城市的構架。走馬觀花看東勝,感覺這座城市已經(jīng)和正在被國內其它城市同化:高樓大廈、新建的道路、夜晚的霓虹燈、穿梭往來的轎車和商業(yè)服務的特色,無不帶有從其它都市復制的痕跡。延伸的道路工程和市區(qū)周圍的建筑工地說明,東勝的城市版圖正在擴展,用不了幾年就會成為一個像模像樣的城市。也許正因如此,在當?shù)?,東勝區(qū)的核心作用幾乎使“東勝”成了鄂爾多斯的代名詞,“東勝”的使用率也比“鄂爾多斯”高出許多。
不過,我們在路上遇到的問題,也恰巧和“東勝”這個詞有關。
從北京到鄂爾多斯,走八達嶺高速、到河北宣化路口選張家口方向一直向西,經(jīng)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到包頭東轉而向南,全程大約800公里。路好走,又時值盛夏,逐漸西行的車子穿越在黃色的山地和綠色草場之間,車窗外景色也迷人,本來是一次愜意的出游??傻搅税^時,我們卻找不見前往鄂爾多斯的路標,幾經(jīng)打聽方才得知:指向東勝的路牌就是指向鄂爾多斯的路標,所謂包東高速就是地圖上標的包鄂高速。等到了目的地時,我們竟然多走了一百多公里。
不禁想起以前編輯部給讀者回信的情形。那時,常有地方讀者的來信只寫他所在的某某縣,不寫哪個省,令回信的人無法辨別某某縣的具體位置,還要到郵局去查。而此類問題讓某某縣的人大惑不解,他們會反問:你怎么連某某縣都不知道。
這是外來者的孤陋寡聞還是當?shù)厝说淖晕曳忾]?
顯然,鄂爾多斯不應該是封閉的。作為鄂爾多斯的主體民族,蒙古族歷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民族。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率領其子孫們建立了地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顯示了蒙古族走向中原、走向世界的決心和氣魄。由于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國對亞、歐大陸的征服,中國西部和北部的邊界實際上處于開放狀態(tài),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的穆斯林大規(guī)模往中國遷徙,同時,流傳于藏族地區(qū)的藏族文化也在蒙漢地區(qū)流行。在這樣一種局面之下,伊斯蘭教有了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藏族文化有了一定規(guī)模的發(fā)展,甚至基督教也曾盛極一時。據(jù)史書記載,當時和林城中,不但有畏兀兒人、回回人、波斯人,而且有匈牙利人、弗來曼人、俄羅斯人,甚至還有英國人和法國人。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大都城里也聚集了來自亞、歐各地的貴胄、官吏、衛(wèi)士、傳教士、天文學家、陰陽家、建筑師、醫(yī)生、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樂師、美工和舞蹈家。蒙古人采取”信教自由”和”兼容并蓄”的政策,中外文化互相接觸、交流和碰撞,形成了空前開放的文化格局。盡管這種開放的局面是暫時的,但畢竟是中國歷史上幾個暫短的開放型時期之一,對中華文化走向開放創(chuàng)新的局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成就了以蒙漢等民族雜居為特征、融蒙漢文化為一體的鄂爾多斯文化并為他走向開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同中國歷史上總體是“封閉--開放--再封閉--再開放”的歷史循環(huán)一樣,鄂爾多斯地區(qū)也經(jīng)歷了“封閉--開放--再封閉--再開放”的歷史循環(huán)過程。
如今的鄂爾多斯開放嗎?當然。
那么,開放的鄂爾多斯怎么會以為,遠道而來的客人也會像他們一樣知道東勝和鄂爾多斯的關系呢?
說到底,東勝只是鄂爾多斯的一個轄區(qū),不可能完全代表鄂爾多斯。在我們弄明白這個問題之前,這個問題,或許就是行車路線上的一個無知。但走過許多地方的人都知道,越是開放的城市和地區(qū),提示給外來人的路標就越清楚,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路標不僅僅是一個歡迎四方賓客的指示標記,還是擴大交流的范圍和吸引外界眼球的方式。
哪怕遠來的人只是一個游客,那也是一個商機。
文化與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在蒙語里是宮殿群的意思,相對伊克昭的語意“大廟“而言,“宮殿群”顯然要比“大廟”更具吸引力。這當然不是當?shù)卣畬⒁量苏衙顺窊Q成鄂爾多斯市的理由。但有一個答案可以肯定:受影視作品以及當?shù)刂a品的影響,在外界,鄂爾多斯的知名度要比伊克昭大。
一個城市或地區(qū)的知名度就是這個城市或地區(qū)的文化影響力。文化會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并且對經(jīng)濟增長做出反應。鄂爾多斯,這個蒙語名字本身就是文化符號,而意譯中的“宮殿群”,則透著一種文化底蘊。
鄂爾多斯是歷史上著名的”河套文化“的發(fā)祥地。16世紀時,由于為成吉思汗守陵的蒙古鄂爾多斯部落隨象征成古思汗陵寢的”八白室“到這里定居,蒙古族就成為歷代少數(shù)民族在這里活動時間最長的一個民族。隨著蒙古政權的建立和蒙古族聚集地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蒙古族文化也進入一個繁榮時期,而最能體現(xiàn)和反映蒙古族文化的鄂爾多斯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更是進入了輝煌時期。
另外,鄂爾多斯人長期生活在我國內陸西北地區(qū),這里地理環(huán)境封閉,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基本處于貧困狀態(tài)。但貧窮落后的面貌并未讓鄂爾多斯人屈服和妥協(xié),反而鑄就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歷史上的草原游牧民族鄂爾多斯人以勇猛精進的性格著稱,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中,一方面形成了信念執(zhí)著、心胸開闊的民族品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淳樸忠厚、古道熱腸的優(yōu)秀品格。
“成陵在這兒。說句俗話,蒙古族的皇城根兒在這兒?!?鄂爾多斯市文化局的趙新民局長對我們說。
的確,鄂爾多斯文化是多彩的和厚重的,到目前為止,鄂爾多斯地區(qū)共發(fā)現(xiàn)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類別的古代文化遺址一千余處。全市共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0余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旗(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90處,諸如查布鞏龍蹤跡印痕化石產區(qū),河套人及薩拉烏蘇動物群化石產區(qū)、準格爾旗陽灣遺址、寨子圪旦遺址、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納林塔中國秦長城、秦直道、烏審旗翁袞古墓群、阿爾寨石窟寺、成吉思汗陵園以及眾多的秦漢、宋、西夏古城址、古墓群等,對于研究鄂爾多斯地區(qū)的古生物發(fā)展史,恢復鄂爾多斯古代文化的真實面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內外學術界也享有很高的聲望。
“文化與經(jīng)濟一直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鄂爾多斯歷屆領導都重視發(fā)展文化,即使在過去很窮的時候也注重文化建設,并不是說經(jīng)濟發(fā)展了才起來搞文化?!?趙局長說,“自治區(qū)提出2020年要建成文化大區(qū),我們提出要在2010年把鄂爾多斯建成文化大市,早自治區(qū)十年?!?/p>
那天是新華社和《經(jīng)濟日報》駐當?shù)赜浾哒镜耐信c我們聯(lián)合采訪的趙局長,他本職地談到他所主管的文化產業(yè)和文物保護,側面反映出鄂爾多斯市的文化建設思路。
實際上,鄂爾多斯近年來的飛速發(fā)展,與文化和經(jīng)濟的相互促進不無關系,套用文件式的語言說:這是科學發(fā)展。
旅游與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的旅游項目以文物古跡、民族風情、大漠生態(tài)、黃河峽谷、草原溫泉和珍稀動植物為主。全市現(xiàn)有旅游景點26處,其中,成吉思汗陵和銀肯響沙灣兩處景點是自治區(qū)十佳旅游景點,成陵為全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治沙綜合示范基地恩格貝生態(tài)示范區(qū)、反映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的蘇勒德文化旅游村、晉蒙準格爾黃河大峽谷、橫穿庫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百里響沙帶、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qū)等一批新興的旅游景點迅速發(fā)展,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鄂爾多斯婚禮,素來以隆重的禮節(jié),獨具特色的儀程,生動優(yōu)美的祝詞而聞名?;槎Y的全部過程要持續(xù)三天三夜。取材于這種古老婚禮儀式的舞臺婚禮表演,濃縮了男方娶親過程中的精華內容,據(jù)說是最受游客歡迎的旅游項目之一。
來去匆匆,我們此次沒欣賞鄂爾多斯婚禮表演,也沒游覽當?shù)鼐包c,只在回北京之前參觀了成陵。
成陵在鄂爾多斯城區(qū)西南60公里處的伊金霍洛旗,出東勝上高速公路,行程不足一小時。在臨近成陵的高速公路上,遠遠就能看見成陵的全貌。相傳,成吉思汗西征西夏王國時曾路過這里,因被這里的景色吸引所致,將手中的馬鞭掉在了地上,他對隨從說,等我死后將我葬在這里。轉年成吉思汗病死在西征的路上,享年66歲。當蒙古大軍護送他的靈柩返回時,馬車走到這里又陷進了沼澤,冥冥之中這美麗的草原好像要留住這位民族英雄,這時他的隨從想起了成吉思汗路過這里時曾說過的話,所以就在這美麗的草原安葬了他。
成陵是由七個潔白的蒙古包組成,所以又叫七白陵。陵包里供奉著成吉思汗使用過的遺物,有鑲金的馬鞍,水牛角制成的硬弓,鑲嵌著寶石的戰(zhàn)刀。因為蒙古族游牧的習慣,人們將陵做成可移動的,遇到危險的情況,隨時可將陵包用車拉走。歷史上成陵經(jīng)歷過三次長途遷陵活動。為了防止日本人的破壞,1939年成陵由伊旗遷到陜西的興隆山,1949年又從興隆山遷到青海的塔爾寺供奉。1954年成陵又從青海遷回了伊旗,時任內蒙古自治區(qū)主席烏蘭夫親自為成陵選定了新的陵址,位置在七白陵的中軸線,距七白陵遺址北大約500米的地方,由國家投資修建,以后又經(jīng)過三次較大的修建就成了現(xiàn)在的成陵。
成陵大門處是一尊成吉思汗的青銅塑像,高6.6米,暗示著成吉思汗享年66歲,手握長劍馬頭指向西方代表著成吉思汗一生中最重要的三次西征,回頭凝視代表成吉思汗對這里美麗草原的留戀。從塑像到陵包是9步11組共99級青色花崗巖砌成的臺階,9在阿拉伯數(shù)字中代表的是最大。在百名世界千年偉人中,成吉思汗排名第一。
成陵由主殿、后殿和兩個副殿組成,從遠處看,像是一只展翅的雄鷹。雄鷹被蒙古人視為神鳥,深受愛戴。陵殿呈八邊形,圓形屋頂,天圓地方是古代人們對宇宙的認識。主殿供奉著一尊成吉思汗的漢白玉塑像,墻壁上用繪畫記錄了成吉思汗四十幾年來統(tǒng)一蒙古,三次西征的歷史。后殿是祭祀的地方。
也許還沒到真正的旅游旺季,來成陵的游人寥寥無幾。按當?shù)厝说恼f法,鄂爾多斯乃至內蒙古的旅游旺季是在每年的8月,那時有旅游團過來,游人會多。
今年的8月,來成陵的人會格外多。“一會兩節(jié)”開幕式的演出地點就在成陵。那是一臺名為《吉祥·鄂爾多斯》的大型文藝晚會,其表現(xiàn)形式以鄂爾多斯祭祀文化、宮廷文化、民俗文化為特點,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突出表現(xiàn)鄂爾多斯人的現(xiàn)代精神風貌。其間還加入馬隊、駝隊表演??梢灶A見,“一會兩節(jié)”開幕式將是一場行為藝術與舞臺藝術完美結合的藝術盛宴。
不過,離開幕式還有一個多月,我們那天到此一游的感受與到來之前的想象有些距離。
首先,80元一張的門票比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和南京的中山陵還要貴,似乎沒有道理;其次是旅游商店里的旅游紀念品做工粗糙不說,出售的CD還竟是盜版貨,糟賤了那些歌唱內蒙古的美妙音樂;再有是吃飯,不斷有騎摩托車的小伙子圍著我們攬客,怕上當,沒去,等坐進一家餐廳點了菜才發(fā)現(xiàn),那菜盤的尺寸實在是太小了點……
鄂爾多斯其它的旅游景點也會是這樣嗎?
我們想:應該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