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15日,滂沱大雨籠罩了巍巍茅山。夜色之中,一支軍隊井然有序地開進了茅山腳下的前隍村。他們以模范執(zhí)行群眾紀律作為送給江南人民的見面禮,雨夜不入民宅,在外露營。
飽受兵匪之苦的村民透過門縫看到了這一切,無不深受感動。流傳至今的一首民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景:
黃梅雨,到天明,村里村外都是兵;有的睡在屋檐下,有的困在看瓜亭。
白胡子公公膽子大,開門出來細打聽;一聽眉飛眼也笑,來了抗日的新四軍!
新四軍奇怪的足跡,不斷激蕩著茅山老百姓的心。
茅山的桃子又大又甜,當?shù)氐囊?guī)矩是,進桃園準吃不準帶,概不要錢??墒切滤能姵粤颂易恿⒓锤跺X。
茅山地區(qū)民間吊酒的人家很多,寶堰吊酒名氣最大的一家叫王老九。一個風雨夜,陳毅司令員路過,被王老九熱情地拉進屋里歇歇腳。王老九端上一碗米酒:“陳司令,你為茅山百姓忙得太辛苦,喝碗米酒驅(qū)驅(qū)風寒吧!”陳毅和老九邊喝酒邊聊天,氣氛十分融洽。當陳毅走后,老九去收碗,發(fā)現(xiàn)碗底下扣著兩塊銅板!
1938年9月10日,日軍糾集二千多人,從橋頭、句容、西旸、九里、直溪橋等地,五路圍攻寶堰。陳毅親率老二團主力憑據(jù)華山制高點猛烈阻擊,斃傷日軍三十多名后轉(zhuǎn)移,這就是著名的華山戰(zhàn)斗。戰(zhàn)斗發(fā)生時,新四軍正在各自駐地吃早飯。駐前隍村的部隊正好是十天一次的打牙祭——干巴菜燒肉。正要開飯,聽到槍炮聲,軍號響起,指戰(zhàn)員們立即準備投入戰(zhàn)斗。就在極為緊張的時刻,還不忘把借老鄉(xiāng)的門板一一歸還到戶。部隊出發(fā)后,前隍村的鄉(xiāng)親們看著新四軍借去睡覺用的門板完好無缺,可是一盆盆干巴菜燒肉還放在那里……
白兔的一個老鄉(xiāng)推著獨輪車在田埂上走,迎面走來了兩個新四軍,主動褪下布草鞋,跳下水田,讓老鄉(xiāng)推著車干手干腳地通過后,他們才跨上田埂。事后,在一次動員參軍的大會上,這位老鄉(xiāng)認出了臺上講話的新四軍二團副團長劉培善,正是那天跳下水田為他讓路的新四軍,立即逢人便夸。聽他這么一說,好幾戶鄉(xiāng)親放心地把子弟送到了劉團長手上。
寶堰是鎮(zhèn)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交界處的商貿(mào)中心,賣菜的小販歷來有個舊規(guī),凡軍隊的司務長來買菜,發(fā)票上總要多寫些,讓他們有個賺頭??墒切滤能姷乃緞臻L一是一,二是二,買多少,就寫多少。
至于新四軍幫老百姓挑水、種地的事就更多了,甚至挑斷了扁擔還買新的賠。
于是茅山老百姓高興地編出了順口溜:
遭殃軍,到寶堰,雞飛狗跳鹽不咸;
東洋兵,到寶堰,殺人放火燒三天;
新四軍,到寶堰,喝口涼水都是甜!
茅山新四軍開到韋崗,一家伙給日本鬼子打了個下馬威!
茅山新四軍進軍蘇錫常,創(chuàng)建了以陽澄湖為中心的抗日根據(jù)地。
茅山新四軍跨江到蘇北,黃橋一仗,全殲頑軍數(shù)萬,敵軍長李守維淹死在污泥濁水中!
茅山新四軍越開越遠,仗越打越大。每當捷報傳來,茅山老百姓無不會意地說,這么好的軍隊,能不打勝仗嗎?!
是啊,得人心者得天下!
茅山新四軍走了,可是他們的足跡還留在茅山,這些金光閃爍的足跡永不泯滅!你看,人杰地靈的鎮(zhèn)江,處處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