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旬,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和新浪網(wǎng)聯(lián)合發(fā)起“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人物評選活動,并設立“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獎”。全國共有11個候選人入圍,夏挽群就是其中之一。夏挽群是何許人也? 2004年8月,日本兩名友人將他們珍存的1000多張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古代木版年畫,無償捐贈給我國,從而填補了我國木版年畫研究的歷史空白。當年11月,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從許昌禹州傳遍世界:失傳一千余年的鈞瓷柴燒及制作工藝得到恢復,燒出的鈞瓷和北宋時期的鈞瓷高度吻合。
這兩件事,都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夏挽群。
在河南文藝界,不知道夏挽群的人很少。身為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秘書長、副主席,同時兼任河南省文聯(lián)委員,還主持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的工作,在這里,他明晰地瞭望到了自己值得為之畢生奉獻的人生目標,追尋到了生命的意義和皈依,開始了艱辛而光榮的長途跋涉。這一干,就是41年。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他多次受到中國民協(xié)、省文聯(lián)、省委宣傳部的表彰。去年年底,他被中國民協(xié)評為全國德藝雙馨工作者。
為民間文化鼓與呼
少年時期,夏挽群在豫西南一個名叫唐河的小縣城度過的日子,至今仍時時縈回在他的腦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四合院、會講故事的一塊塊雕花磚和木窗欞、外公中藥柜上楷書的民諺、街角小店一排排錫壺里滾沸的黃酒、春節(jié)廟會那令人心旌震蕩的生命的狂歡……
這種對于只有東方才有的、內(nèi)在而雋永的民族民間文化的眷戀和摯愛,于60歲的夏挽群來講,是合情合理的。仿佛是民族的圖騰烙印在心靈上,仿佛是民間的靈性溶化在血液里,他有一種意念、一種沖動:無論“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浪濤如何鋪天蓋地,我們都沒有理由讓祖先創(chuàng)造和傳承下來的文化就此斷裂;我們沒有權(quán)利在一夜之間把民族千百年的記憶一下子抹掉,因為這涉及到華夏文化的綿延賡續(xù)、民族文化共識基礎的代代營建、未來文化的偉大再造、中國在世界多元文化中話語權(quán)的維護……
近五年來,中國民間文化工作者把搶救民間文化放在歷史的、現(xiàn)實的、未來的位置上,對民間文化重新定位,賦予了高度,提升了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民族精神的培育,這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夏挽群說,過去人們的文化觀有嚴重誤區(qū),認為民間文化是下里巴人,不登大雅之堂;而精英文化、佛教文化、皇家經(jīng)典等才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核心,這種看法實質(zhì)上是對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實踐文化的曲解和偏見。其實,民間文化是一些上層文化和民族共識的基礎,更是華夏文化的共識。對這種觀念的提升,是民族的幸事。尤其在當前中國面臨著西方文化和商業(yè)文化沖擊的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文化的價值越來越被意識到,它對于中國在世界文化的話語權(quán)和文化安全擁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坐在記者面前的夏挽群,身板硬朗,思維敏捷,表達清晰。談及民間文化,更是激情四溢,在如今這個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的社會,這種為民間文化鼓與呼的人,十分鮮見。正如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所說的,他將“永遠守望民間文化,也許直到生命的盡頭”。
改寫木版年畫研究史
“如果不是夏挽群的細心,我國木版年畫的研究,將是不完整的?!?/p>
2003年,日本一個民間藝術考察團來河南省考察。當時,負責接待工作的夏挽群,帶領考察團成員,深入開封的很多地方,調(diào)查木版年畫的歷史、現(xiàn)狀。
經(jīng)過幾天的奔波,考察團返回鄭州,在省文學院召開了中日民間文化座談會?!拔覀?nèi)毡緰|京博物館,收藏了很多中國木版年畫,包括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楊家埠和你們開封朱仙鎮(zhèn)的。”當時,日本日中友好協(xié)會副會長通田直人的發(fā)言,引起了夏挽群的極大興趣。
這次會議上,夏挽群找到通田直人和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淺見汎,向他們了解有關木版年畫的情況。讓夏挽群高興的是,這兩名日本人還收藏了1000多張我國各個時期的木版年畫。
“我很震驚,也很慚愧。”夏挽群說,當時,他正準備出版《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一書,苦于缺少相關資料。于是,他就向中國民協(xié)主席馮驥才提出了到日本搜集資料的想法,馮驥才十分支持。
緊接著,他就給通田直人和淺見汎寫信,表達自己的意愿。2004年5月,他飛赴日本東京,來到通田直人的家,結(jié)果讓他看花了眼: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到處都是中國木版年畫。在他的誠意下,日本友人決定將這1000多張木版年畫無償捐獻給中國。
3個月后,捐贈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民協(xié)主席馮驥才和日本駐華大使館公使井初靜二出席儀式。一時間,轟動中國文藝界。如今,這批木版年畫靜靜地躺在開封的懷抱里。
工藝失傳千年又復生
三個月后,夏挽群又制造了一次震驚國人的事件。這事兒和鈞瓷有關。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边@是我國民間流行的一種說法,從側(cè)面說明了鈞瓷價值連城。
北宋時期,鈞瓷是皇宮御用產(chǎn)品,就連燒制鈞瓷的窯爐,都是皇家派人管理。有時候,一窯下來,只有個別鈞瓷燒成理想狀態(tài),其他產(chǎn)品則被砸碎。鈞瓷的珍貴程度,于此可見一斑。
然而,歷史總被雨打風吹去。1000年后的今天,竟然出現(xiàn)了“千家窯爐,萬戶冒煙”的景象,市場上的鈞瓷五花八門,良莠不齊,大街邊上擺滿了鈞瓷,幾十塊錢甚至10塊錢都能買件鈞瓷。用夏挽群的話說,這叫“緊步唐三彩后塵,自毀品牌”。
面對鈞瓷缺少行業(yè)管理,競爭無序,導致鈞瓷名譽度不斷降低的局面,夏挽群擔憂無比。他說,鈞瓷傳統(tǒng)的柴燒技藝已經(jīng)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煤燒、氣燒、電燒,越來越現(xiàn)代化,離傳統(tǒng)越來越遠,鈞瓷越來越不值錢。于是,2003年初,夏挽群發(fā)出了“恢復傳統(tǒng)燒制技術 ”的呼聲。
他走千家,串萬戶,終于找到了禹州的任星航。“人家往前走,你能不能往后走?”夏挽群建議任星航,恢復傳統(tǒng)的柴燒技術。
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宋代雙乳狀柴燒窯爐及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恢復工程。幾經(jīng)曲折,2004年11月,第一批成品出爐。為此,故宮博物院的專家組專程趕來,對這些成品進行鑒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些成品和故宮現(xiàn)藏的北宋鈞瓷竟然高度相似,骨感、質(zhì)感高度吻合,而且為我國陶瓷界長期爭論的諸多學術疑點畫上了句號。
和女兒有代溝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我們的民間文化再不保護,就會丟掉我們的民族記憶?!毕耐烊鹤硇挠谶@個世界,同時,為了這個世界的美麗多彩,在艱難地跋涉和奔波。
在省文聯(lián)辦公大樓,每一個職工都知道夏挽群的“三個基本”:基本上每天早7點準時到辦公室;基本上沒有休息過雙休日;基本上沒有休過節(jié)假日。
“很多年輕人都認為,保護所謂的民間文化,是白費工夫瞎出力。你怎么認為?”
面對記者的提問,夏挽群顯得異常激動:如果昨天發(fā)生的事情今天就可以割裂,那么,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恐怕早就不存在了。我們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搞虛無主義。
夏挽群坦誠,他和女兒之間有代溝。有一次,女兒看到他整理木版年畫,當時,他的女兒就說,搶救這些東西有什么用,該消亡的東西就得消亡,這是自然規(guī)律。這樣的情形,經(jīng)常在夏挽群家里發(fā)生。
“失去了傳統(tǒng),等于失去了文化?!毕耐烊赫f,很多時候,他選擇了默默無聞,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后人終究會明白。
如今,夏挽群正致力于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保護工程,“河南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調(diào)查、申報、命名”、“《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省卷)的編纂”、“河南十大民俗經(jīng)典的調(diào)查與命名”、“河南民居民間建筑普查”、“河南老字號普查”等五項專項工作在全省如火如荼地展開,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夏挽群60歲了,到了退休的年齡。問及今后的打算,他說:我不會離開這個領域,這一輩子,都從事這個事業(yè),直到生命的盡頭。
(見習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