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是江西省新干縣的一座小鎮(zhèn),位于贛江中游的東岸。大洋洲鎮(zhèn)旁的程家村澇背空曠的平地上曾有幾個高大的沙堆,長年挖沙護堤的村民逐漸將此鏟為平地,它的神奇?zhèn)髡f一直流行在民間。1989年9月20日村民挖沙的鐵鏟無意中攪動了靜靜埋藏在這里的三千余年的遺物,出土文物達1375件,其中青銅器475件,玉器754件(顆),陶器和原始瓷器139件。這是一座商代大墓,距今約有3200年,這批文物數(shù)量大,品種多,器形奇,鑄造精,雕琢細,紋飾美。中國青銅文明再次閃耀出迷人的光輝,改寫了商代的歷史,國人為之震驚,世界為之轟動。這一發(fā)現(xiàn)曾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2001年再獲“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殊榮。
青銅禮器是禮儀制度的物化,成為身份、地位和權(quán)力的標志,尤其是那些形制特殊,體大量重的青銅“重器”。大洋洲的青銅“重器”氣勢恢弘。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圖一),通高1 05.0厘米,重78.5千克,是最大的青銅甗,有“甗王”之譽。此甗甑鬲連體,鬲襠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顧。鹿豎角,短尾卷,身披鱗片。甑腹飾四組展體的獸面紋。鬲足袋滿飾浮雕獸面紋,它體形巨大,氣勢雄渾,奇美詭異,穩(wěn)定性良好。
乳丁紋大方鼎(圖二),通高97.0厘米,重49千克。腹上部寬紋帶一周,線條疏細。每壁正中獸面紋,相鄰兩壁以角隅為軸飾省體獸面,兩側(cè)和下邊乳丁紋帶。足飾高浮雕羊角獸面。耳上各伏臥一虎。它是大洋洲的最大青銅鼎,鑄造技術(shù)高超,鑄型共用范、芯26塊,壁薄規(guī)整,結(jié)合特殊。在它身上,中國青銅鑄造工藝中分鑄和渾鑄技術(shù)結(jié)合的盡善盡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鉞是一種劈砍兵器,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石斧。大型青銅鉞體巨量重,已不實用,作為儀仗禮器來表現(xiàn)地位的高貴和權(quán)力的顯赫。嵌紅銅云紋青銅鉞(圖三),通高36.5厘米、刃寬36.3厘米,重11.4千克,身體特別厚重。體的中央鏤出大口,上下各排列雙行利齒,上5下6共22枚(殘失6枚),分別突出兩面。上邊和兩側(cè)飾云紋,紋中寬凹線中嵌滿紅銅(現(xiàn)大部腐蝕喪失)。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采用錯金屬工藝的商代器物之一。
這些青銅重器說明大洋洲墓主的勢力強大,地位顯赫,有專家認為他是這一方國的國君或最高統(tǒng)治者。
商代宗教信仰表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滲入靈魂深處。商代信仰崇拜對象眾多,上帝祖先、天地日月、山風雨雪等都成為祭祀的對象。在神靈世界,大洋洲在接受北方中原文化影響的同時,仍有其獨特的系統(tǒng),還有其特定的崇拜對象,器物也有所反映。
雙面神人青銅頭像(圖四),通高53厘米,重4.1千克,中空扁體,兩面對稱。人首造型,面呈倒置等腰梯形,額寬,頂圓,邊直,頜方。眼眶窩凹,眼球突出,內(nèi)開大孔。鼻梁修長,翼肥蒜狀,兩孔較小。嘴張齒露,中牙鏟形,側(cè)牙鉤卷。上豎方管,下接圓銎,旁安二耳,頂插雙角。商代巫風盛熾。巫師的職責乃貫通天地,上天見神,使神降地。頭像前后兩面完全對稱,一幅神秘詭異、威嚴懾人的面容,它半人半神正與通行于人神之間的巫師身份符合。頂上圓管插羽冠,下部方銎安裝木柄,管銎相通。上管圓、下銎方的造型和古人天圓地方的理念正合。這些都寓含其貫通天地之功能。
羊角青銅獸面(圖五),高16.5厘米,560克,薄體面具,澆鑄成形,浮雕造型。額頂一對粗大羊角,外翻卷曲。臉龐窄狹,臣字眶目,大眼圓睜,十分突出。鼻低微隆,兩翼寬闊,似見鼻孔,面無下頜。薄壁輕盈,眼實不透,不見孔洞,亦無銎管,無法系戴或固定,只能手持遮面。巫師本為常人,通神之事,非人可為,憑借面具改頭換面,似神才能近神通神。現(xiàn)今江西農(nóng)村每逢年節(jié)罩套面具,群跳攤舞,驅(qū)邪逐疫,祈求豐年習俗的文化淵源可追溯至此。
商代江西青銅文化是受商文化影響而獨立發(fā)展的青銅文化。大洋洲青銅器反映了其禮儀制度受到中原影響很深,禮器以青銅器為主,常用器的形制與中原差別不大,主題紋飾仍然是獸面紋。另一方面它又強烈地表現(xiàn)出地方差異,不少方面表現(xiàn)出自己的特色,在青銅器的組合上非常獨特,以食器為主,鼎鬲最多,這在“器以藏禮”的商代,有著深層的社會原因,說明其社會生活條件或祭祀禮儀不完全相同。
大洋洲青銅鼎數(shù)量大,類型不少,腹分圓方;器形有別,鬲式、瓿式少見;足有扁足、柱足和錐足之分。獸面紋柱足青銅鼎(圖六),通高70.2厘米,重13.6千克,圓鼎最大者。鼎立耳圜底,腹上紋帶有六組獸面紋。足飾淺浮雕省體獸面紋。外底和足部煙怠明顯,說明此鼎曾用于燒火烹飪食物。
大洋洲方鼎達6件,既有體碩雄偉者,也有小巧玲瓏者。前者如乳丁獸面紋虎耳方形青銅鼎,后者如獸面紋青銅方鼎(圖七),通高13.0厘米,重1千克。雙立耳,外壁四周連珠紋,主紋為上下二層展體式獸面,上鼻勾戟高凸,下鼻平直低矮。二層之間中部素帶相隔,兩邊目紋相分。足上高浮雕省體式獸面紋醒目突出,線條粗寬,鼻棱高勾,角大外卷。此鼎形體小,鑄制精。
鼎和鬲皆屬炊器,鼎為實心的錐足、柱足、或扁足,鬲則為內(nèi)空的袋狀足。獸面紋鬲形青銅鼎(圖八),通高27.3厘米,重3.08千克。腹部以足為軸,裝飾三組獸面紋,曲折角,高扉棱長鼻,粗眉圓眼,側(cè)旁豎置夔紋。其紋飾繁縟,獸面紋高浮,其上再刻細紋,云雷紋襯地,俗稱三層花。束頸魚紋一圈。此器腹部分呈袋狀如鬲,而三足確是實心短柱狀,因而名其為鬲形鼎。
圓體的扁足青銅鼎是大洋洲最多的鼎類,共有14件,扁足有夔形、魚形和虎形。扁足鼎的使用多于北方,樣式豐富,以虎耳虎形扁足青銅鼎最多,故有人以為商代青銅扁足鼎為南方率先使用。魚形扁足鼎(圖九),通高26.7厘米,重2.1千克。腹部紋帶為三組外卷角的展體獸面紋,低矮鼻,小圓目,紋線粗。組間省體獸面紋分隔。扁足呈不分尾的魚形,雙圓眼,張開嘴,咬接腹,上頜卷。身似刀,薄邊銳,鱗層疊,尾端尖。扁形魚足鼎為大洋洲所獨有。獸面紋鳥耳夔足青銅鼎(圖十),通高27.4厘米,重1.3千克。耳上伏鳳鳥。鳥凸目,尖喙,花冠,斂翅,平尾,身飾紋,頸鱗片,腹雷紋。三夔形扁足。夔咬腹,上段闊,腹脊鈍,尾寬平,紋線粗。腹部紋帶是三組獸面紋。
商周有的青銅鼎作為盛器,寒冷時季熟食易冷,美味不存,于是常規(guī)鼎形改進創(chuàng)新,鑄造出新功用的鼎,如獸面紋青銅溫鼎(圖十一),通高27.0厘米,重4.5千克。腹部各面飾上下兩層環(huán)柱角展體獸面紋,兩旁縱向共目夔紋。外底之上5.5厘米處的腹腔設(shè)有內(nèi)底,內(nèi)外底間形成夾層,一側(cè)寬面橫開一口??谇爸瞄T,門上二角伸出細軸,固定于口上左右二角的環(huán)鈕之中,門可上下轉(zhuǎn)動啟合門下邊正中和近旁壁上有一相對環(huán)鈕,可用作插銷固定閉門。此鼎奇異之處在于夾層,起著爐灶的作用,可在其內(nèi)放置炭火,加熱的溫度雖不及柴火燃燒之高,卻可保持鼎內(nèi)食物常溫不冷。此件商代溫鼎時代最早,可謂火鍋之鼻祖。
大洋洲先民在重大的祭祀、饗宴等重大場合要以酒呈獻先祖先眾神,催迷巫覡溝通神靈。大洋洲青銅酒器數(shù)量不多,卻鑄制精美。獸面紋羊首青銅罍(圖十二),通高60.5厘米,重35.5千克。此罍鑄工精致,氣魄宏大,腹部高浮雕獸面紋,肩部四組獸面紋,間置高浮雕羊首,突出于肩外。羊首大角外卷,臣字突目,扉棱長鼻,螺旋狀的凸鼻孔。腹部四組高浮雕獸面紋,曲折角、寬鼻棱、雙圓目和分解肢體。青銅罍是一種大型盛酒器,用于重大的祭祀和宴饗場合。
云目紋青銅瓚(圖十三),通高1 6.5厘米,重1.35千克,可與青銅罍配合使用。瓚杯形體,飾一周目云紋。腹足交接處斜出圭狀的尖首柄,飾云紋,其間二對凸目。其形奇異,以往未見此種器物。通俗地講,瓚是在特殊場合使用的一種挹酒勺子。每當盛大的祭祀時,君主用瓚從罍等大型貯酒器中挹取鬯酒,然后緩緩地將酒注于地上,以祭享自己的祖先,此為裸禮。
獸面紋提梁方腹青銅卣(圖十四),通高28.0厘米,重2.3千克。器形別致,上圓頸,中方腹,下圈足。兩側(cè)肩鈕連系扁平半環(huán)形提梁。腹立面橫置長方形,截面正方,方形空槽穿通各面中央,水平面呈“十”形。全器滿飾紋:口沿下共目夔紋:頸部二層獸面紋;肩部環(huán)柱角獸面紋;方腹以槽口為中,分為內(nèi)外二層,槽口上下的內(nèi)外四層皆以正中軸分布獸面紋,兩側(cè)的內(nèi)外分布縱向四條共目夔紋。提梁表面層層鱗片,兩端高浮凸獸首朝上,雙角內(nèi)卷,圓目特突,張口露出三角形齒,如銜咬寬扁提梁。一條“S”形蟠蛇連系蓋和鈕,蛇頭口咬一環(huán),環(huán)中孔洞以插銷(殘失)與蓋連結(jié)。蛇尾勾于提梁的環(huán)系。矮圈足鏤出花紋。方卣不僅紋飾纖細精美,而且器形特別,功能新奇。盛酒之卣坐于熱水之中,腹的槽孔擴大了冷酒與熱水接觸的面積,酒溫提高加速。熱水燙酒飲之舒適、酣暢。它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專用水熱溫酒器。
樂器與禮器并重,祭祀、喪葬、征伐,宴享重大場合無不用樂。統(tǒng)治者寓政于樂,體現(xiàn)威儀,和諧上下、養(yǎng)尊處優(yōu);以樂侑食,強調(diào)氣氛,激蕩情緒,增進食欲。商代以打擊樂多見。
大洋洲出土了一組一鉺三鐃的青銅樂器。牛首紋立烏青銅镈(圖十五),通高31.6厘米,重1 2.6千克。中空,扁圓,開口。前后滿紋,紋樣繁縟,三層花紋。主題浮雕的牛首紋,面居正下,圓雙目,低平鼻,螺旋孔,三角耳。一對內(nèi)弧的牛角合抱魚形幾何紋環(huán)繞的渦紋。分解的四肢布于兩側(cè)和上方。整面紋樣以魚形幾何紋為框。前后面交合的兩欒扉棱有八個C形的勾突,欒上各伏一鳥(殘—鳥)。镈是一種打擊樂器,頂正中環(huán)鈕以備懸掛,敲擊發(fā)音,渾厚響亮,清脆悠遠。眾樂并奏時镈控制節(jié)奏,起到指揮定音的作用。
3件青銅鐃,器大厚重,形體接近,只是截面有合瓦形與六邊形之不同,而紋樣風格迥然有別。連珠紋青銅鐃(圖十六),通高41.5厘米,重18.1千克,陽線卷云狀獸面紋簡單、流暢,一對長方形巨大突目;卷云紋青銅鐃(圖十七),通高43.5厘米,重19.4千克,主區(qū)卷云紋排列整齊,間有螺旋狀突起,正中一粗大螺旋為目;勾連雷紋青銅鐃(圖十八),通高45.3厘米,重22.6千克,幾何形互相勾連的雷紋為主紋,正中一對大橢圓形目。
鐃使用時,口朝上,柄管固定于插座之上,打擊發(fā)音,有單鐃和編鐃之別。編鐃有兩件,三件、五件、十件四種配置,鐃間有一定的音程組合關(guān)系,奏出樂音。樂響舞起,舞動樂伴,貴族上下均會蹈之舞之。巫覡從事巫術(shù)活動時樂舞更是必不可少。大型的青銅鐃主要出土于長江中下游,集中于湘贛地區(qū),過去多為零星出土,大洋洲科學發(fā)掘,成套集中,意義非同一般。青銅樂器鑄造更為復雜,需要充分掌握銅器的發(fā)音原理,這批大型青銅樂器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shù)鼐康蔫T銅工藝。
大洋洲青銅器上虎形出現(xiàn)頻繁,造型手法豐富,裝飾部位多樣,成為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標識?;⒌脑煨陀袑憣嵭詧A雕全形臥虎,有略加變形的圓雕虎形足,還有抽象的局部虎首。青銅虎最大者伏烏雙尾青銅虎(圖十九),通長53.5厘米,重6.2千克,可謂虎之王者?;⒘Ⅲw圓鑄,內(nèi)空無底,四腿撲伏于地,抬頭平視,背直脊凸,腹部略垂,雙尾垂卷。背伏小鳥,尖嘴圓睛。其形象奇異神靈,雙目圓凸,口張露齒,獠牙尖長,眉粗橫行,兩耳豎張,呈靜伏蹲立欲縱之勢。在其身上透露出了虎的威武、勇猛的神情,內(nèi)中則藏匿著一種詭譎、仙逸的神氣,虎的神性表現(xiàn)到極至。伏于虎背的那只小鳥與虎的關(guān)系還朦朧不清,留給人們不盡的想象。
大洋洲青銅器運用虎之形象集大成者為扁足圓鼎,14件扁足鼎中有9件扁足采取虎形,這些足的虎形基本相同,只是腹面紋飾稍有差別?;⑿伪庾愣χ杏钟?件耳上立虎(圖二十),此外3件方鼎耳上也有立虎,形象與伏鳥雙尾青銅虎類同。典型的獸面紋虎耳虎形扁足青銅鼎(圖二十一),通高44.5厘米,重13.1千克。鼎腹由三組獸面紋相連而成。獸面紋高扉棱鼻,乳丁突目,體展,尾上卷。耳外側(cè)二條展體龍紋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靜臥狀,四肢曲伏,尾垂端卷?;㈩^碩大,口嘴大張,三角利齒,雙目浮凸,大耳聳出;扁足虎形,口嘴張開,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內(nèi)側(cè)四肢較為象形,背上和尾部變形,頭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飾雷紋,尾布鱗片。
虎耳虎足青銅鼎一改鼎足或圓柱,或圓錐狀的常形,采用了獨特的扁足,表現(xiàn)為稍有變形的虎。耳上雙虎形象寫實,與虎足呼應。如此虎裝飾的青銅鼎為江西所獨有,虎成為商代江西土著青銅文化的標志,表現(xiàn)了當?shù)鬲毺氐幕⒊绨?,以至有研究者認為可能這里是甲骨文中記載的“虎方”國。
新干大洋洲燦爛的青銅文明閃爍出耀眼的光芒,發(fā)出璀璨的商代文明之光,散發(fā)出獨特的文化神韻,故有“江南青銅王國”之譽。它們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江西古代青銅文明的認識,根本消除了商代青銅文明不過長江的舊的觀念,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問題讓人思考,其蘊藏的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還有待人們?nèi)パ芯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