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稚柳給吳灝(子玉)寫的這面《雨余富春山色圖》,為丙申(1956年)四月所寫。原先背面有對題小跋,后來已散失。其題云:“頃游富舂,泛江數(shù)百里,乃知大癡山居圖出于臆造特多。元章謂北苑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景,江南山勢幾無一非北苑畫筆。米老自是解人,其言彌足征信,書似玉弟以為如何?稚柳”。
此扇為謝公46歲時之作,時值風華正茂,落筆細膩溫婉,水墨色澤層次分明,其筆墨點染均用披麻皴,用董巨法,力追董源之平淡天真,清新可人,雅淡精細,大有宋人風致。謝公早年對工具的挑選很重視,無論筆、墨、紙絹都力求完美,從此圖之用筆與折扇之質地也可略見一斑,其墨色至今還顯潤澤而有光彩。
說起折扇,乃源于日本、朝鮮,據《宋史》記載,自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由日本傳入中國。(一說云:南北朝時先由中國傳八日本,然其樣式可能與后來的日本折扇有區(qū)別)?;兆诔鐚幎?1103年),出使高麗國的使臣帶回的禮物中亦有折扇一項;至南宋臨安府,也出現(xiàn)了不少作坊來生產折扇。當時中國本土的扇則以絹質紈扇為主。折扇用于寫字作畫乃盛于明清乃至民國;時至現(xiàn)代,由于生產出來的扇面質量不太如人意,而且也逐漸失去了其實用價值而慢慢式微了?!拔母铩焙笊a出來的扇面質量更差。故謝公最愛用”文革”前的工具,遇到好紙好絹更是高興極了。由于折扇材質的特殊性及其彎曲造型的別具一格,能夠駕馭好、得心應手也并非易事。通常在書寫過程中要避開扇面的折痕,其次就是要在那細小而彎曲的空間中經營也需要下一番工夫。
謝公寫此圖正是其弟子吳子玉(時年26歲)拜師后第3年,也是贈與吳子玉的第二幅作品。第一幅則是賀吳子玉夫婦新婚之喜的<荷花鴛鴦圖),用宋人院體畫法。此前,吳子玉也臨了一幅黃鶴山樵(學董源)的(林泉清集)寄去上海請教;謝公極為贊賞,謂:“玉弟天資聰穎,筆底清奇而生動,灑脫有大度,誠可教也?!逼浜笠源松认噘?,想必以珍視之,亦看看弟子有何高論。
是年謝公與夫人陳佩秋游富春江,印證了黃公望之所寫《富春山居圖卷》乃多出于臆造,輕描淡寫,以意為之;而董源畫則貼近自然,也是董源畫派之所長。謝公游完富春,興會淋漓,回滬寫此。此囤深得董源神理,墨法煙潤,用此絕妙的筆墨技巧寫出以課徒,可謂極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