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第356廠是我國的老牌軍工企業(yè),其研制的產(chǎn)品以機槍為主。在抗戰(zhàn)時期,其生產(chǎn)的仿捷克ZB26式7.92mm輕機槍成為中華兒女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建國后,新中國百廢待興,356廠仿制生產(chǎn)了一大批蘇聯(lián)的機槍,為扭轉我軍裝備落后的局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從1960年代開始,356廠走上了自主研發(fā)的道路,其近期研制的以QJY88式5.8mm通用機槍、QJG02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為代表的新一代輕武器已進入我軍裝備序列。
現(xiàn)將356廠研制生產(chǎn)的軍工產(chǎn)品分階段作一展示。
1950年代之前
仿ZB26式7 92mm輕機槍
該輕機槍仿制于捷克布爾諾兵工廠的ZB26式7.92mm輕機槍,1940年底開始試制,1941年6月試制成功,投入批量生產(chǎn),1951年停產(chǎn)。
全槍質量969kg,全槍長1163mm,有效射程800m,戰(zhàn)斗射速120發(fā)/分,彈匣容彈量20發(fā)。
37式792mm輕機槍
37式792mm輕機槍是捷克ZB26式7.92mm輕機槍的改進型,其主要用途、結構和性能基本上與捷克ZB26相同。
改進試制成功后,1949年10月31日由國民政府兵工署批準定型,并命名為“37式7.92mm輕機槍”,但沒有投入批量生產(chǎn)。
仿麥德森7.92mm輕機槍
麥德森792mm輕機槍可殺傷1000m距離內的集群目標和單個目標,也可射擊500m內的飛機和傘兵。
工廠建立伊始便引進了丹麥麥德森公司關于該機槍的全套產(chǎn)品技術,包括工藝工裝等全部生產(chǎn)線,但技術資料及工裝器材在1940年的運輸途中被日本飛 機炸毀,工廠于1944年清理、修整被炸資料及物資后,于1949年9月試制成功,但沒有投入批量生產(chǎn)。
該槍槍身質量9.6kg,全槍長1160mm,實際射速250發(fā)/分。
1950~1970年代
53式7.62mm輕機槍
53式7.62mm輕機槍仿制于蘇聯(lián)皿兀M 7.62mm輕機槍(即杰格佳廖夫DPM7.62mm輕機槍),1953年生產(chǎn)定型。該槍是步兵用以殺傷800m以內的集群或單個目標的重要武器,也可射擊500m內的傘兵或飛機。
1952年6月,工廠從北京取回蘇聯(lián)全套產(chǎn)品圖、工藝技術資料。經(jīng)翻譯、整理、描校,于1953年2月按照新產(chǎn)品試制“平行作業(yè)法”開始試制,同年4月試制成功,9月第二機械工業(yè)部和軍委軍械部批準其生產(chǎn)定型并投入批量生產(chǎn)。1954年7月,第二機械工業(yè)部正式命名該槍為“1953年式7.62mm輕機槍”,簡稱“53式7.62mm輕機槍”。該槍于1956年停產(chǎn)。
該槍由槍管組件、機匣組件、自動機組件、槍托、供彈機構、發(fā)射機構、瞄具等組成。每挺機槍配備彈盤10個,槍管4根??墒褂?3式7.62mm普通彈、曳光彈、穿甲燃燒彈。
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閉鎖片撐開式(魚鰓式)閉鎖機構,連發(fā)發(fā)射。槍管與機匣的連接方式采用斷隔螺紋連接,槍管可更換,槍口裝有錐形消焰器。腳架采用可折疊式兩腳架,并固定于槍管上方,便于攜帶,駐鋤為尖爪形。復進簧設置在機匣后部,以免受熱失效。采用機械瞄具,弧形表尺,方形缺口式照門。槍托采用木質材料。
全槍長1272mm,寬435mm(帶彈盤),高304.5mm。槍管長605mm,膛線4條、右旋,導程240mm。全槍質量9.3kg(帶腳架、空彈盤),裝滿47發(fā)槍彈的彈盤質量2.8kg。初速840m/s,火線高276.5mm,有效射程800m。壽命60000發(fā)(每根槍管壽命15000發(fā)),故障率不大于0.15%,用普通彈可穿透l000m處2mm厚低碳鋼板加25.4mm厚松木板,理論射速600發(fā)/分,戰(zhàn)斗射速80發(fā)/分。
55式7.62mm坦克機槍
55式7.62mm坦克機槍仿制于蘇聯(lián)ⅡTM7.62mm輕機槍,1955年生產(chǎn)定型。該槍是53式輕機槍的改進型,以適應坦克和戰(zhàn)車的需要。其主要機構與53式機槍相同,只是彈盤、發(fā)射機構、槍尾和瞄具有較大變化,并配裝了光學瞄準鏡。
該槍裝在坦克或裝甲車內,作為坦克火炮的并列機槍。既可從坦克球形裝置內向400m內的目標射擊,也可拿出車外作輕機槍使用,消滅800m以內的集群或單個重要目標,還能射擊500m內的空降兵和直升飛機。
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閉鎖片撐開式閉鎖機構。機械瞄具采用立式表尺、圓孔形照門,并配有光學瞄準鏡;采用容彈量63發(fā)的彈盤供彈。
每挺機槍配備彈盤10個,槍管4根。使用53式7.62mm普通彈、曳光彈、穿甲燃燒彈。全槍長986~1138mm,寬410mm,高460mm。槍管長605mm,膛線4條、右旋,導程240mm。全槍質量8.6kg,初速840m/s,有效射程400m,表尺射程1000m,戰(zhàn)斗射速100發(fā)/分,壽命60000發(fā)。用普通彈可穿透1000m處2mm厚低碳鋼板加25.4mm厚松木板。
56式與56-1式7.62mm班用輕機槍
56式7.62mm班用輕機槍仿制于蘇聯(lián)Pпд7.62mm輕機槍。
1955年6月,第二機械工業(yè)部下達試驗生產(chǎn)任務,同年8月全套蘇聯(lián)產(chǎn)品技術資料及600套散裝零件到廠。經(jīng)翻譯、整理、審校、設計,1955年12月開始試制,1956年5月試制成功。同年7月生產(chǎn)定型,11月國家定型委員會批準定型。經(jīng)總參謀部批準,總后軍械部下文將其命名為“1956年式7.62mm班用輕機槍”,簡稱“56式7.62mm班用輕機槍”。1956年投產(chǎn),1964年停產(chǎn)。
1961年工廠根據(jù)部隊使用意見和建議,提出改進方案,以使之適應中國戰(zhàn)士的身體,便于在叢林地區(qū)作戰(zhàn)。最終改進了彈箱掛架、兩腳架、準星罩、彈鏈連接方式等部位。改進試制成功后,1963年7月,國務院軍工產(chǎn)品定型委員會批準設計定型、生產(chǎn)定型??倕⒅\部下文命名為“1956年-1式7.62mm班用輕機槍”,簡稱“56-1式7.62mm班用輕機槍”。
兩種槍自動方式、閉鎖機構與53式輕機槍相同,均采用機械瞄具,弧形表尺,方形缺口式照門。腳架為可折疊兩腳架,船形駐板。采用開式彈鏈供彈。每挺槍配備彈鏈箱5個。使用56式7.62mm普通彈、曳光彈、燃燒彈、穿甲燃燒彈。
56-1式輕機槍與56式輕機槍相比有下列重大改進:(1)火線高由330mm降低為300mm,以適應戰(zhàn)士操槍、射擊;(2)彈箱掛架由鉚接固定在機匣下方改為活動鉸鏈結構。射擊時,彈箱掛架被支承在機匣下方,可掛彈箱。轉入行軍狀態(tài)時,將鎖扣松開,把彈箱掛架翻轉至機匣左側,鎖扣在受彈器的槽內,起到防塵蓋的作用;(3)取消了腳架扣,改為將折疊后的架腿定位在腳架箍座的缺口處;(4)將準星罩由翼形改為環(huán)形;(5)將表尺板上照門缺口尺寸加深。
58式7.62mm連用機槍
58式7.62mm連用機槍仿制于蘇聯(lián)Pп-46 7.62mm連用機槍,1958年生產(chǎn)定型。它用于裝備步兵連的機槍排,可以殺傷1000m以內的集群或單個重要目標,也可射擊500m內的傘兵或飛機。
工廠于1957年11月接受任務,12月翻譯蘇聯(lián)產(chǎn)品圖、工藝技術資料,并設計工藝裝置。1958年3月完成工裝制造,投入生產(chǎn)試制,5月底試制成功。1958年7月國務院軍工產(chǎn)品定型委員會批準生產(chǎn)定型,投入批量生產(chǎn),生產(chǎn)僅1年,即到1959年便停產(chǎn)。
該槍自動方式、閉鎖機構承襲于53式輕機槍。槍管與機匣連接方式采用斷隔螺紋與銷軸連接,槍管壁加厚以提高冷卻效果。槍口采用錐形消焰器。機械瞄具為弧形表尺,方形照門。腳架為可折疊兩腳架。供彈機構為二次供彈方式,使用250發(fā)閉式彈鏈,也可以使用53式輕機槍的47發(fā)容彈量的彈盤供彈。每挺機槍配備彈鏈箱8個,槍管2根。使用53式7.62mm普通彈、曳光彈、穿甲燃燒彈。全槍長1272mm,寬435mm,高390mm,槍管長605mm,火線高276.5mm。全槍質量12.9kg(帶供彈機),膛線4條、右旋,導程240mm。初速840m/s,有效射程1000m。用普通彈可穿透1000m處2mm厚低碳鋼板加25.4mm厚松木板。戰(zhàn)斗射速250發(fā)/分,壽命25000發(fā)。
59式7.62mm坦克機槍
59式7.62mm坦克機槍仿制于蘇聯(lián)CFMT7.62mm機槍,1959年試制生產(chǎn),配備在坦克車輛上,作為坦克前列機槍和火炮的并列機槍??蓺鹟000m距離內的集群有生目標,掃除車輛行進中的障礙。
該槍由456廠研制,試制定型后,按照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的安排,于1959年1月轉356廠生產(chǎn),產(chǎn)品圖、工藝、工裝等技術資料也由456廠列冊移交356廠。該槍于1961年停產(chǎn)。
該機槍由槍管組件、閉鎖機構、供彈機構、氣體調節(jié)器、退殼機構、發(fā)射機構及前、后滑板組成。其發(fā)射機構提供電擊發(fā)、手動擊發(fā)兩種發(fā)射方式。槍身通過前滑板、后滑板實現(xiàn)與坦克車輛的連接。
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偏轉式閉鎖機構,連發(fā)發(fā)射。使用53式7.62mm普通彈、曳光彈和穿甲燃燒彈。供彈方式為彈鏈供彈,每挺機槍配備250發(fā)彈鏈8條。
全槍長1130mm/1030mm(帶消焰器/不帶消焰器),槍管長722mm。全槍質量15kg,槍管質量4.5kg(帶消焰器)。彈鏈箱質量2.1kg,彈鏈質量1.6kg,裝滿彈的彈鏈箱質量9.6kg。初速865m/s,有效射程1000m,戰(zhàn)斗射速300發(fā)/分。
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
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是仿蘇產(chǎn)品,1960年生產(chǎn)定型。用以射擊2000m距離內的空中目標;也可射擊l000m距離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以及隱蔽在輕型野戰(zhàn)掩體后面的集結生動力量,在300m距離內用穿甲燃燒彈射擊時能穿透15~20mm厚的鋼板。
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由重慶256廠設計,1958年定型。1959年12月第三機械工業(yè)部安排356廠在1960年10月前生產(chǎn)250挺“專案”任務。因沒有按新產(chǎn)品試制程序組織轉產(chǎn)試制鑒定,突擊性的超額完成了270挺,在大型試驗中出現(xiàn)零件斷裂等嚴重質量問題,產(chǎn)品不能出廠,“專案”任務停止。
1963年初,第三機械工業(yè)部再次決定在356廠定點生產(chǎn)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同年8月批準356廠新建該槍生產(chǎn)線。工廠重新組織生產(chǎn)試制,1964年總裝了30挺,1965年配套產(chǎn)品光學瞄準具到廠后,經(jīng)裝配調試、大型試驗牽引3605公里檢查鑒定,產(chǎn)品性能基本達到戰(zhàn)術技術要求。1965年8月工廠和駐廠驗收軍代表申請轉產(chǎn)定型。同年12月,第五機械工業(yè)部、總后軍械部批準轉產(chǎn)定型投入批量生產(chǎn)。該槍于1983年停產(chǎn)。
該機槍由槍身、槍架和瞄具3大部分組成,行軍時用汽車牽引或載運,在陣地內取下牽引桿。機槍班由班長、瞄準手、表尺裝定手、兩個彈藥裝填手及司機6人組成。
該機槍的槍身與56式14.5mm四聯(lián)高射機槍相同,由閉鎖機構、供彈退殼機構、擊發(fā)機構、發(fā)射機構、槍管部件、機匣及槍尾和緩沖裝置等組成。
槍架由搖架、旋回架、底座、車軸和緩沖器、高低機和高低制動器、方向機和方向制動器、平衡機、裝填機、供彈機及發(fā)射機等組成。
采用19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瞄具,瞄具的主要機構及工作原理與56式14.5mm四聯(lián)高射機槍瞄具基本相同。瞄具上裝有照明裝置,可在夜間進行瞄準射擊。
該機槍可使用56式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和燃燒彈。每挺機槍配備容彈量150發(fā)的彈箱8個,10發(fā)彈鏈120條。每個彈箱可容納15條彈鏈,每條彈鏈由10條鏈節(jié)組成,各條彈鏈之間通過槍彈連接。
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后坐式,閉鎖方式為機頭回轉式。彈鏈供彈,往返直移式撥彈滑板。采用擠殼式退殼方式,擊針式擊發(fā)機構,發(fā)射機構為與活動件扣合的連發(fā)發(fā)射機構。
槍身水平狀態(tài)的長、寬、高分別為3900mm、1660mm、1100mm(戰(zhàn)斗狀態(tài)),火線高640mm,兩槍軸線間的距離190mm。全槍質量560kg/644kg(未裝彈/裝300發(fā)槍彈),槍身質量49.5kg,彈箱質量42Kg(裝150發(fā)槍彈)。發(fā)射穿甲燃燒彈的初速980-995m/s,發(fā)射穿甲燃燒曳光彈的初速995—1015m/s。對空目標的射程2000m,對地面目標的射程1000m。理論射速550-600發(fā)/分(單根槍管),戰(zhàn)斗射速150發(fā)/分(單根槍管)。高射瞄準鏡質量0.9kg,放大倍率為4倍,視界9°20′。平射瞄準鏡質量0.31Kg,放大倍率為3.5倍,視界4°30′分劃距離100m。
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光學瞄準鏡
該光學瞄準鏡于1958年由重慶497廠仿制定型并投產(chǎn)。1968年上級決定轉356廠生產(chǎn),以便與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配套。1969年開始試制,1971年轉產(chǎn)定型,投入批量生產(chǎn),1984年停產(chǎn)。
該光學瞄準鏡可裝定目標的航速、航路和斜距離,并根據(jù)這些諸元的變化,在瞄準目標時,通過機械動作的傳遞,自動、連續(xù)地求出命中目標所需要的提前瞄準角及高低角。
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環(huán)形瞄具
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環(huán)形瞄具是一種簡易機械瞄具。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投產(chǎn)后,由于配套的光學瞄準鏡不能得到保障,整套產(chǎn)品不能出廠。1964年,上級決定由356廠自行設計研制簡易環(huán)形機械瞄具。356廠于1965年試制成功后投入生產(chǎn),與58式14.5mm二聯(lián)高射機槍配套出廠,交部隊使用。但部隊反映意見較大,認為該環(huán)形瞄具精度差,操作不方便。1966年,上級決定停止生產(chǎn)簡易環(huán)形瞄具。
67式7.62mm輕重兩用機槍和67-1式、67-2式7.62mm重機槍
1960年代,356廠研制出1967年式7.62mm輕重兩用機槍,并在此基礎上連續(xù)改進,先后推出67-1式及67-2式重機槍。67式7.62mm輕重兩用機槍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代機槍,這也是356廠這一時期值得驕傲的科研成果。關于此系列機槍的詳細內容,詳見本專題相關文章。
75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
1971年,第五機械工業(yè)部下達關于《安排援越可攜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的通知》文件,要求356廠研制設計全槍質量不超過150kg,單件質量在20kg左右,外形適應人背馬馱的14.5mm單管高射機槍。工廠于1975年試制成功,并生產(chǎn)12挺樣槍別送至幾個軍區(qū)試用。由于援越任務停止,各軍區(qū)未作試用結論,該方案作為軍內科研項目繼續(xù)完成。
1980年,第五機械工業(yè)部將該產(chǎn)品送外貿參展,接受大批外貿訂貨。于是要求356廠整理產(chǎn)品技術資料,設計制造工藝裝置,投入批量生產(chǎn)。1981年5月,經(jīng)第五機械工業(yè)部批準設計定型,命名為“1975年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簡稱“75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同年9月批準生產(chǎn)定型。從1981年投產(chǎn)到1988年停產(chǎn),全部供外貿出口。
該槍主要用于對付1000m距離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火力點和集結的有生力量,也可射擊2000m內的空中目標。
14.5mm單管高射機槍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后坐式。其由槍身和槍架組成。槍身采用56式14.5mm高射機槍的槍身,由槍管、機匣、槍機、復進裝置、機匣蓋、受彈器、發(fā)射機、槍尾部等組成;槍架由搖架、托架、下架、彈箱、座椅和瞄具架等組成。
該槍發(fā)射56式14.5mm穿甲燃燒彈和穿甲燃燒曳光彈,彈箱容彈量80發(fā),全槍質量140kg。機槍水平狀態(tài)的長、寬、高分別為2930mm、1620mm、1070mm。槍架戰(zhàn)斗狀態(tài)的長、寬、高為l410mm、l620mm、1070mm?;鹁€高450mm,有效射程2000m,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10。-85。理論射速550-600發(fā)/分,戰(zhàn)斗射速80發(fā)/分。
75-1式14.6mm單管高射機槍
該槍是75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的改進型,1982年開始試制,1983年5月21日由兵器工業(yè)部批準設計定型,并命名為“75-1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至1989年停產(chǎn),全部供外貿出口。
該槍使用56式14.5mm高射機槍的槍身。槍架由搖架、托架、下架、彈箱、座椅、瞄具架和輪架組成。由于該槍是在75式14.5mm機槍的基礎上設計的,因此大部分零部件借用75式14.5mm機槍的。重新設計的組件主要是下架和輪架。下架仍然采用三腳架的形式,但在左、右腿上有孔,可以安裝輪架,輪架用定位銷固定。下架后腿的后方有掛鉤,可以與汽車尾部的掛鉤連接,便于行軍時用汽車牽引。輪架有左右兩個,各由車輪和車軸組成。
75-1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質量輕,便于拆卸和攜帶,適于山地、叢林作戰(zhàn),可作為步兵高平兩用武器。
該槍全槍質量169kg,機槍水平狀態(tài)時長3100mm,寬2040mm,機槍90。仰角時高2260mm。其他諸元與75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相同。
51式7.65mm手槍
1951年6月,工廠接受公安部訂貨,按照德國瓦爾特PPK 7.65mm手槍測繪試制投產(chǎn),定名為“51式7.65mm手槍”,并上報中央兵工總局西南兵工局。西南兵工局下文通知工廠:因西北某廠生產(chǎn)的手槍已命名為“51式手槍”,為便于武器管理,要求356廠更改產(chǎn)品名稱。工廠。復函報告:已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按“51式”名稱出廠,不宜更改。該槍于1951年投產(chǎn),1953年停產(chǎn)。該槍不同于我國曾在建國初期生產(chǎn)的51式7.62mm手槍(仿蘇聯(lián)著名的TT30/33托卡列夫手槍)。
空對空導彈自動駕駛儀
1960年12月,第三機械工業(yè)部召開企業(yè)領導干部會議,動員各企業(yè)開發(fā)新技術產(chǎn)品,要求各廠在所列的《新技術產(chǎn)品目錄》內選擇生產(chǎn)試制項目。356廠選擇了代號為“3069”的空對空導彈自動駕駛儀項目,并議定自動駕駛儀所需配件由152廠協(xié)作供給。
接受任務后,工廠即擬定試制生產(chǎn)方案,成立試制車間,派出科技人員到其他企業(yè)學習儀器調試裝配技術,并購置了部分儀器、儀表、生產(chǎn)物資等。1961年“質量整風”運動開始,整頓產(chǎn)品生產(chǎn)結構,因專業(yè)布局不對口,停止空對空導彈自動駕駛儀的試制。
微雷
1965年3月24日,第五機械工業(yè)部緊急通知,要求356廠在半個月內試制生產(chǎn)微雷5000個,支援越南抗美救國。微雷無產(chǎn)品圖等技術資料,有不同規(guī)格的兩個樣品供參考。工廠組織科技人員和生產(chǎn)工人日夜奮戰(zhàn),僅用13天時間就完成了在正常情況下需要3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
微雷敷設在地面,用以殺傷單個目標或破壞敵機動車輛的輪胎,使之喪失活動能力。
微雷雷體質量200g,雷體長110~115mm,雷體直徑60mm,擊發(fā)壓力150~300N,擊發(fā)后獲得800焦耳的動能威力。使用56式7.62mm普通彈,能擊穿50mm厚松木板。
66式雙130岸炮中央指揮鏡操縱臺
1965年5月,第五機械工業(yè)部下文通知,雙130岸炮中央指揮鏡操縱臺的設計研制工作由356廠、368廠、298廠和第一研究所共同完成。研制組設在298廠,操縱臺由356廠負責設計試制,電氣元件由368廠協(xié)作供給。1966年完成產(chǎn)品圖設計、試制定型。1967年海軍軍工產(chǎn)品定型委員會批準定型,命名為“66式雙130岸炮中央指揮鏡操縱臺”。
該操縱臺通過旋轉圓臺、箱體、支架、軸、電氣元件與鏡體配套,用手動或電動操縱穩(wěn)定天線、瞄準鏡、光學測距儀等,對目標進行方向瞄準、高低瞄準,通過同步機將瞄準的方位角、高低角傳遞給發(fā)射指揮儀,命令岸炮射擊。
操縱臺外形尺寸為420mm×500mm×500mm;旋轉方位角±720°,高低角10°~87°。傳動機構轉動速度:慢速0~40/轉,快速1~20/轉。旋轉時水準氣泡位移不超過1/2,格值30°。
76式艦炮指揮鏡操縱臺
76式艦炮指揮鏡操縱臺是海軍051艦配套產(chǎn)品。1967年,第五機械工業(yè)部下文通知,操縱臺由356廠負責試制,要求在1970年完成,保證051艦炮配套。經(jīng)32I-積極努力,1970年6月按期完成。1973年艦炮指揮鏡操縱臺在437廠試用,暴露了一些質量問題,后經(jīng)改進解決了這些問題。1975年12月,在356廠召開鑒定會議,同意艦炮指揮鏡操縱臺定型。1976年4月,第五機械工業(yè)部和海軍裝備科技局下文批準定型,命名為“76式艦炮指揮鏡操縱臺”。其主要用途及性能與66式雙130岸炮中央指揮鏡操縱臺基本相同。
1980年代至今
81式7.62mm輕機槍
81式7.62mm輕機槍是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步兵班用武器,于1981年設計定型。該機槍最早是重慶296廠和江西9396廠設計試制并生產(chǎn)定型的產(chǎn)品。為了增加布點,擴大產(chǎn)量,1984年兵器工業(yè)部要求356廠接收生產(chǎn)。經(jīng)兩年多的試生產(chǎn)準備,具備了轉產(chǎn)定型條件,工廠和駐廠驗收軍代表申請轉產(chǎn)定型。但由于296廠生產(chǎn)的自動步槍出現(xiàn)早發(fā)火等質量問題,81式7.62mm輕機槍隨之停止驗收。296廠將問題解決后,1987年5月,云南省國防科工辦和成都軍區(qū)后勤部軍代處批準轉產(chǎn)鑒定,356廠投入批量生產(chǎn)。
該機槍全槍長1004mm,瞄準基線長490mm,全槍質量5.15kg。初速735m/s,有效射程600m,理論射速660740發(fā)/分,戰(zhàn)斗射速150發(fā)/分,彈鼓容彈量75發(fā)。
PQ8327新14.5mm單管高射機槍
該槍于1983年開始研制,1989年8月試制樣槍。經(jīng)改進后,1993年初試制。因當時工廠接受了QJG02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的研制任務,力量不足,該項目研制工作停止。
QJY88式5.8mm通用機槍和QJG02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
這一時期,356廠誕生的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是QJY88式5.8mm通用機槍及QJG02式14.5mm單管高射機槍,這兩種機槍都已成為我軍制式裝備,且分別發(fā)展了系列產(chǎn)品,關于兩大系列武器的具體內容,詳見本專題相關文章。
編輯/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