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的信
小時候全家人白天散在各處,到了夜晚就聚齊在家里的燈光下,好多年都是如此,沒有誰顛沛流離。生活雖然也是緊,可是最親的人都能伴在左右。那時的好友們也是,同學之間一旦好上了,就多少年都在一起,好像時光把這些人圈起來了,令一群相悅的朋友長久廝守。
然而,也有小小的遺憾,那就是我當時就很迷跟人書信往來的,可是所喜歡的人都在近處,想試著寫信時惶恐著不知該給誰寫,寫出去又擔心收到回信。
記得第一次寫的信是寄到一家雜志社的,是投稿,寄出去好久也未見回信,已經死心的時候,才收到回信,雖然是退稿信,可那時的我是如此狂喜,那種感覺好像一聲聲的問之后,有人開始搭話了。
后來和家人朋友都離散了八年,社會交往也多得超出估量,我收到過很多有意思的信,好像都想要一直好好留著的,可是也不知怎的,有的珍貴是無常的,明明記得在手里緊緊攥著的,轉身后卻發(fā)現原來已經弄丟了。
好在,我手頭留有的信件還有一些,它們被安頓在不同的抽屜里,和一些好看的葉子放在一起,里面有早年收到的家信,有年輕時零星的情書,有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的問候信,還有近年來收到的8000余封小讀者來信。那些經久留在身邊的信中,都有著特殊的氣息,每次拉開抽屜,都能感受到一段段微妙的情愫絲絲縷縷地飄散開來……
其中有一封信時日已久遠,是1971年末一位中學女友的來信,那是我留的信件中的重頭戲,那一封信洋洋灑灑的近萬言,寄信人擔心超重,把一封信拆分了幾封寄來,她在每一頁下都寫著:請看下頁。像如今的電視連續(xù)劇中的節(jié)目預告一樣。
如此浩瀚的信中卻沒有太多的要事,只是敘敘起居,說說想念,談談心得,這倒是避免了任何的功利和倉促,從從容容的秉性中有著朋友來信的綿長樸素。當時,我剛到黑龍江當知青,正在一生中最迷惘最無助的時期,當年那落后的環(huán)境、人際的險危使我灰心。朋友的這封連續(xù)的信,恰似生活中的驚喜,它暖著我,喚醒我,讓我感覺自己在世上并不是孤身一人。那厚厚的信,有一陣,到哪里我都帶著它,它不僅撫慰我,還使我每每感到驕傲和自豪。
后來才知,女友那時也處在最灰心的時候,百事不順,我的回信也成為她心靈的甘露,我們彼此的交流如此默契。友情,在沒有愛情的時候,它是生活中最割舍不斷的情感,是艱難蕭瑟年代的一輪陽光。
直到今天,我還是很喜歡寫信這種方式,有許多絮絮叨叨的話,坦率毫無心機的隨意的心境,只有在寫信中才可能娓娓道出,有些看似饒舌的平平的暢寫,卻能體現出彼此心靈中搖曳的小花和小草,潺潺的流水,多好呵,寫信吧,那些細細的筆觸,溫馨體貼的心香,是人際交流中最優(yōu)雅的形式。
我和這位中學女友至今還是有情有義地交往著,雖然幾度分離,幾度相聚,彼此的友誼卻已延續(xù)了三十余年。每一次翻閱那些隨著我存留下來的信,我都會喜極而泣:這么一路過來是多么地幸運,能時時體味到人和人彼此相知相憫的欣喜。
(選自《新民晚報》2006年3月21日)
[思考]
1.第二段中的“小小的遺憾”具體指什么?
2.收到退稿信,本是令人傷心的事,但對于第一次投稿后收到的退稿信,我為什么會欣喜若狂?
3.文章寫少年時收到的退稿信,以及“收到過很多有意思的信”,意圖是什么?
4.在作者珍藏的信中,她感到最為珍貴的是哪一封?為什么?
5.細讀全文,體會書信在朋友間交往的作用。
6.親愛的同學,你與他人可曾有過書信往來?試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你的一封難忘的書信背后的故事。
旅伴
1976年是我生平最灰的一年,在黑龍江百事不順,度日如年,天天找傷感的音樂聽。無奈中,我向家里發(fā)了封求援信。母親心領神會,一個加急電報打過來,讓我請到一個月事假。
南歸的列車上,坐在我邊上的也是一個上海女知青,呼瑪插隊的,衣著破舊,逢人就像做廣告似的說,她們那兒起早貪黑做一天苦力只掙五角錢。她跟我談了三句話,就開始盤問我的收入。我那時是個從不向外人訴苦的人,而且恨別人同我談錢,只覺得這個旅伴俗得不可救藥,所以便常常獨坐看景,彬彬有禮地拒絕與她聊天。然而她也不在乎,見我網兜里有只蘋果爛了一角,就討去吃掉了。
列車到了哈爾濱,才知唐山大地震,南去的列車全線停運,于是,我只能再繞道到大連。在大連輪船售票處排隊時,我又見到了她,她依然穿得像個貧下中農,遠遠地,我們彼此點點頭,也許都懶得同話不投機的人廝守在一起。
列車停運后,大連開往上海的客運成了熱門行當,排了半天隊,才買到三天后的四等艙船票。我知道家里會為我擔心,就擬好了電文去排隊打電報,輪到我付費了,卻發(fā)覺錢包被竊。
我真的成了無產者。捏著電報紙發(fā)呆,這時,看見那個女知青也來打電報,她問我怎么了,我說遭小偷劫了,然后扔了電報紙就走。我不愿多說,那年我反正是倒運的,碰到這事,好像一點不突然,相反,遇上好事倒會忐忑不安。我盤算著怎么度過這幾天,候船室向來是知青的免費宿地,只是沒東西吃,網兜里剩三個蘋果,還有一包干木耳,再加上水,也許是餓不死的,能撐回上海,一切都好辦。
可是,我第一天就超了計劃,把三只蘋果全當了主糧,后面的幾天怎么過?我感到處在窮途末路中。正在發(fā)愁,她來了,把我的輪船票討了去,一會兒,跟人把四等艙票換成了五等的,將五等艙票和差額的錢交給我。
我拿著錢直奔食品店,買了店里最大的一種面包。從此,我出遠門總是要帶充足的食品,而且從不怕累贅。
我去謝她,很想跟她說些什么,可她笑著把話岔開,只說放心好了,一切都會好的。只是以后該學學她的樣,把十元的錢縫在內衣里。
我和她就這么匆匆分手,都沒想到要互留地址,或許都想到彼此只是個普通的旅伴,沒有續(xù)寫故事的必要。
船到上海,沒料到家人來接船,問他們怎會有這信息,他們說收到電報,是按電報的要求辦的。
我想起了扔掉的電報紙,想起我的旅伴說“一切都會好的”時眼里特殊的光彩,便開始在碼頭找她,可是茫茫人海,哪里有她的蹤跡。
旅伴的真情點點滴滴地給了我多年的美好回憶。人的希望就在于人心中有善。
(選自《意林》2006年第1期)
[思考]
1.結合語境理解文中加點詞“窮途末路”的含義。
2.第二段中作者“只覺得這個旅伴俗得不可救藥”,作者為何會有如此感覺呢?
3.文章描寫“旅伴俗得不可救藥”,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4.文中劃線句“那年我反正是倒運的,碰到這事,好像一點不突然,相反,遇上好事倒會忐忑不安”中“碰到這事”的“這事” 指什么事?劃線句與文中的哪一句話相照應?
5.在旅途中旅伴給了我哪些幫助?請仔細閱讀全文,簡要描述一下你的理解。
6.簡要說說你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江蘇東臺 周俊根 設計)
[參考答案]
《珍藏的信》1.“我”當時就很迷跟人書信往來,可是所喜歡的人都在近處,不能進行書信交往。2.當時很少跟人書信往來,終于收到一封信,所以感到很高興。這種心理符合少年的特征。3.一是自然引起下文,二是襯托1971年末一位中學女友的來信在“我”心中的地位。 4.在作者珍藏的信中,她感到最為珍貴的是1971年末一位中學女友的來信。當時,作者剛到黑龍江當知青,正在一生中最迷惘最無助的時期,當年那落后的環(huán)境、人際的險危使作者灰心,朋友的這封連續(xù)的信,恰似生活中的驚喜,它“暖著我,喚醒我,讓我感覺自己在世上并不是孤身一人”。5.增進朋友間的友誼,給朋友以心靈的慰藉。(大意相同即可)6.開放題,語句通順、把事情講述清楚即可。
《旅伴》1.窮途末路:形容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文中指“我”沒有食品也沒有錢,無法維持后幾天的生活。2.“衣著破舊,逢人就像做廣告似的說,她們那兒起早貪黑做一天苦力只掙五角錢。她跟我談了三句話,就開始盤問我的收入?!薄耙娢揖W兜里有只蘋果爛了一角,就討去吃掉了?!?.具有欲揚先抑的作用,“俗得不可救藥”與其美好的心靈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來寫也增添了文章的波瀾。4.“這事”指錢包被竊。劃線句與文章開頭一句“1976年是我生平最灰的一年,在黑龍江百事不順”相照應。5.打電報,無錢付費只得放棄,但她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卻幫助我打了電報。我感到處在窮途末路中,她跟人把我的四等艙票換成了五等的,從而使我有了維持生活的錢,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路途中給我以安慰,說“一切都會好的”。6.最后一段表達了作者對旅伴的贊美,也表達了作者對人性中善良一面的贊美。(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