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三字經(jīng)》流傳到德國,并且有學(xué)者對其內(nèi)容進行了研究?!度纸?jīng)》首句“人之初性本善”,已得到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證實。
負責這項專題研究的人類學(xué)與心理學(xué)教授普朗克確認:嬰兒表現(xiàn)出利他主義和善舉的心理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嬰兒的大腦發(fā)育出足夠的認知能力,可以判斷他人行為的真實意圖;第二是:嬰兒逐漸成長發(fā)育出親社會傾向,有渴望融入社會的心理。嬰兒到1歲半甚至再早些便具備這兩個條件。這時他們從幼小的心靈和行動上便有了助人為樂的意識和品德。
研究人員說:吸乳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否則不能生存。嬰兒的“戀母情結(jié)”與吸母乳密切相關(guān)。另外,母親在懷孕和哺乳期間大腦中分泌一種慈母素,使母愛成為女人的天性。這種母愛與戀母的互動便產(chǎn)生了順理成章的情景:當嬰兒遇到險情時便自然而然地叫喊:“哎喲,媽媽!”絕不可能喊出:“哎喲,爸爸!”世界不同語言的各民族各國家莫不如此。
還有,嬰兒和幼兒不分性別,都喜歡戲水。這種行為被稱作“愛水情結(jié)”,這與胎兒生長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因為胎兒從形成到出生前一直都浸潤在子宮的羊水中,所以兒童的“愛水情結(jié)”成為習(xí)慣定勢。
與其說女人溫柔似水,不如說她們的嬰兒溫柔似水。溫柔和善良緊密相連,“人之初,性本善”是有根之源,它來自羊水及戀母、母愛等先天和后天的各種復(fù)合因素。
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心理學(xué)研究員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每天進入實驗室里,在24名剛剛會爬的嬰兒面前做簡單的動作和表演。大個兒研究員假裝打小個兒研究員一個響亮的耳光,被打者佯裝掩面而泣。此刻,所有嬰兒都震驚了!24雙憤怒的眼睛都集中在打人者身上,然后嬰兒又以憐憫的目光投向被打者。有的甚至流下同情的眼淚。有個叫貝克的嬰兒,爬到打人者腳下,狠狠地朝他腳脖子咬了一口!疼得打人者捂著腳脖子怪叫:“哎呦!媽媽!”許多小朋友哈哈大笑。研究員從中得到啟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嬰兒身上體現(xiàn)了出來。
研究員又做實驗,把嬰兒專用毛巾整整齊齊掛在高2米的尼龍繩上,然后用竹夾子逐條夾好。接著研究員故意笨手笨腳,將許多竹夾子掉在嬰兒的地鋪上。隨著竹夾子落地聲,實驗室全體嬰兒在幾秒鐘內(nèi)做出想要幫忙的舉動。
據(jù)錄相分析研究,一位褲襠裹著尿布的嬰兒先看看研究員焦急的神情,又看看掉在地鋪上的竹夾子。他急切地手腳并用地爬過來,抓起一個竹夾子推到研究員腳邊??礃幼铀芟氚阎駣A子遞到研究員手中。24名嬰兒都表現(xiàn)出同樣的關(guān)心他人、助人為樂的熱情,非常愿意幫助“笨手笨腳”的研究員。通過上述科學(xué)實驗證明:“人之初性本善”是個真理。
[編譯自德國《嘹望》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