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作為學術(shù)大師,其學問之廣博令人嘆為觀止。但先生有一件心事未能了結(jié),這就是將所講授的“豬跑學”課程整理成書。所謂“豬跑學”本來是先生自謙之語,先生風趣地說:“北京民間有一句諺語,對知識不足、發(fā)言錯誤的人批評說:他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我稱這些最淺近、最常見的知識就借用這個諺語的名稱叫它‘豬跑學’。[1]”據(jù)鐘少華老師說,啟功先生在病重昏迷前幾個小時,還跟他談到“豬跑學”。先生念念不忘這門課程,究竟想留給學生哪些東西呢?我這里只能談?wù)勛约郝犝n的體會了。
其一,講授基本常識。開設(shè)這門課的初衷,應(yīng)該是鑒于文獻整理以及社會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許多常識性錯誤。啟功先生說:他曾經(jīng)和金克木談到“豬跑學”,“金先生拍案稱快,以為現(xiàn)在這種毛病,可能出于幾項原因;一是中學讀物包括課本中缺少有關(guān)這方面常識的教導,二是到了大學本科時課程和講法都向高處追求,常識方面的問題容易列入‘早已講過’的范疇,到研究班的碩士、博士時間,追求的方向和選擇的研究課題,距離更高更遠,因而越發(fā)地缺少這方面補充注意的機會。金克木教授也提出他自己如何增強研究生常識的方法?!庇捎诮?jīng)常糾正學術(shù)“硬傷”而被稱為“學術(shù)警察”的吳小如先生,曾專門寫文章“要積極弘揚啟老所講的‘豬跑學”’,甚至大聲疾呼“安得許多啟功到各處多講些‘豬跑學’?”[2]可見,先生曾經(jīng)認真探討過如何對研究生講授文化常識的問題,也得到了幾位老教授的贊同。
啟功先生還說:趙樸初等先生“想到祖國的歷史文化的重要,作為常識,自幼年即應(yīng)學習了解其輪廓,所以聯(lián)合幾位朋友,向教育部建議中學宜設(shè)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常識課程,即蒙批準,足見這個建議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吻合的!”[3]這也說明了老一輩學者對向?qū)W生傳授中國文化基本常識的重視程度。
其二,強調(diào)學問貫通。先生本人自幼接受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通識”教育,他本人的學術(shù)論著涉及書畫文獻考據(jù)、文字、音韻、文學、文獻整理等學科領(lǐng)域。但先生過去為本科生講課時,很受“把某一課程切割成若干段”的約束,“在這種體制下我是有力使不出來。嚴格地說,我哪個學科都不屬,更不用說屬于哪個學科的哪段了?!盵4]改革開放后,先生為研究生授課,終于有了整合其知識結(jié)構(gòu),進行“通識”教學的機會。他一直在考慮以一個什么樣的名目,來囊括這些無法切割的知識,又合乎現(xiàn)有的學科設(shè)置。他最初“曾以詼諧的語言將這些知識稱之為‘豬跑學’”,后來確定為“文史古籍整理”。
先生在課程導言中解釋:“所謂‘文史典籍整理’,包括自古至今的文學、歷史各種書籍的閱讀、校訂、研究,既包括歷代名家的詩歌、詞、曲,也包括史類的書?!毕壬鷱娬{(diào)“本課程兼包文史,是因為它們有共同的優(yōu)越性”。[5]而以文史古籍整理為對象,涉及的知識學科是多方面的,正如先生所說:“古籍整理,要把古書拿來,選擇什么版本,做什么樣的???,以至于??敝筮€得加注釋,注釋中用的語言和引的事跡,還是不是那個書里的內(nèi)容等等問題,都非常重要?!韺嵺`有許多方面,……制度、文字、聲調(diào)、對偶,包括標點、斷句、今譯等等,這些問題為什么要講,就是告訴年輕的同學們要注意這些問題。……古籍整理,寫起來四個字,做起來恐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6]可見,先生是要在這一課程名目下,建構(gòu)堅實而寬大的框架,包容許多基礎(chǔ)常識,拓展諸多學科領(lǐng)域,真正要把“金針度與人”。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名稱,其中凝聚著先生追隨多位名師學習的深刻體會,和他親自整理古籍的實踐經(jīng)驗。例如,陳垣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史諱舉例》等論著。啟功先生從師學到了避諱學,便熟練地應(yīng)用于書畫文獻的鑒定和考證。先生曾經(jīng)校注《紅樓夢》,為此寫了《讀紅樓夢札記》《紅樓夢注釋序》等論文,指出,“注《紅樓夢》所要解決的問題,計俗語、服裝、器物、官職、詩詞、習俗、社會關(guān)系、虛實辨別”等,[7]這足以說明古籍整理,不僅需要基礎(chǔ)知識,還需要相當廣博的知識結(jié)構(gòu),以及觸類旁通、綜合應(yīng)用的能力。而先生所設(shè)計的課程框架,不僅符合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的特點,就是與現(xiàn)在學科調(diào)整強調(diào)“寬口徑,厚基礎(chǔ)”以及“通識”教育的思路,也是十分吻合的。
其三,指導基本訓練。文史典籍整理也是一項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工作,先生在為學生講課過程中,布置了多種作業(yè),一律要求用文言寫作,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例如,先生講述目錄學,介紹了陳垣校長治學從《書目答問》入門的經(jīng)驗,布置學生閱讀《書目答問》,了解此書的體例,并說明今天有什么用處。先生講文體部分,布置學生閱讀《文選》,抄錄《文選》賦、詩部分的小類,并簡單加幾句評語,說明其分類是否得當。先生還讓學生注釋《文選》所錄陸機《演連珠》,既讓學生了解這一文體的特點,也學習如何參照舊注,加以新注,理解文意。講音韻常識部分,則布置抄錄杜甫《秋興八首》等詩歌,標注平仄或平上去人;還要求學生學作詩、詞、對聯(lián)。期末開卷考試的題目,包括舉例說明古代韻書的特點、如何查典故、駢文散文的區(qū)別等,讓學生用文言綜述課堂講授的內(nèi)容。這一方法非常獨特,因為學生同樣聽課,各自理解并不相同,文言表述也有差異,先生在批閱中可以掌握學生的實際水平。先生還帶領(lǐng)學生游覽故宮,親自講解古代書畫藝術(shù)、明清歷史掌故,而作業(yè)是用文言寫一篇游記。
先生幼年在私塾,經(jīng)戴姜福等先生指導,以標點斷句方式,閱讀了大量文史典籍,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也學會了“善于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先生自述:小時候?qū)W詩歌,接觸過許多詩人,“每當我拿著習作向他們請教時,他們能分析出某首詩先有的哪句,后湊的哪句,哪句好,哪句不好,為什么押了這個韻,分析得頭頭是道,令我很佩服,很受教益?!盵7]而啟功先生以其《詩文聲律論稿》之厚重著作,指點學生標點詩歌平仄;以其別具一格的詩詞,示范學生初學吟句;以其校注《紅樓夢》《清史稿》的學問功力,布置學生注釋《演連珠》。其胸中雖有汪洋恣肆之大海,也要化作潤物無聲之細雨,這是怎樣的因材施教啊!
再看先生如何批改學生的作業(yè)。先生曾在一個同學的作業(yè)上批注:“吾曾聲明,此次作業(yè),只論作文技術(shù)水平,不以恭維、批評而分高下。故此文內(nèi)容甚佳,而技術(shù)實不甚佳。”對于學生比較生硬的句子,先生也親筆予以改正。如一個同學的作業(yè)題目為“識從啟功先生學事”,先生批注:“識、記義本不異,但識字作領(lǐng)格用者不習慣,故宜用記。語言為交際工具,自創(chuàng)則旁人不懂,故只得遵從習慣?!辈㈩}目改為“記從啟功先生問學事”。對學生潦草的字體,先生則用小楷毛筆字,認真加以改正,或者寫道:“此字似尚無簡化寫法”。
先生注重基本訓練,也是為了引導學生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學風,避免玄虛之論。記得先生一次談到寫論文,強調(diào)要先讀懂古文,才能評價。先生隨手指著掛在墻上的古畫說:這竹子畫歪了,沒畫好,可評論家會從各種角度稱贊它。這就是“編”,有如“圓謊”。先生回憶當年向陳垣先生請教八股文,“深蒙詳加剖析”,“功亦或退而擬作”[9]。而先生六十年后所著《說八股》,厚積薄發(fā),條分縷析,正發(fā)源于當年老師的指教、植根于自己的擬作。
總之,啟功先生誨人不倦、循循善誘的教學態(tài)度和方法,與陳垣老校長所謂“教書”九條是一脈相承的,這足以昭示“師范大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或者說“教風”,值得我們認真總結(jié)和大力弘揚。不僅如此,先生念念不忘于這樣一門研究生課程,還有更為深刻的意義。先生《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一文,有一段論陳垣老師“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片丹誠”,感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和靈魂,更是各兄弟民族團結(jié)融合的重要紐帶,也是陳老師學術(shù)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個中心”。先生《<葉遐庵先生書畫集>跋》一文也深有體會:“見先生于中華民族一切文化,無不拳拳注念。每謂民族興衰,文化實為樞紐。而倫理道德,科學技術(shù),罔不在文化之域中。未有無知無識,獨能卓立于強鄰之間而不遭覆滅者,乃知先生深心之所在焉?!盵10]文獻典籍是數(shù)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結(jié)晶,無論是古代文化常識的普及,還是文史典籍的專門整理,都關(guān)乎民族文化的延續(xù),我以為這也是啟功先生“深心之所在焉”。
注釋:
[1][2][3][5]啟功:《<文史典籍整理>課程導言》,《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4][7][8]啟功:《啟功口述歷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5頁,205頁,75頁。
[6]啟功:《啟功講學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13頁。
[9]啟功等:《說八股》,中華書局。2000年,57頁。
[10]啟功:《啟功叢稿·題跋卷》,中華書局,1999年,9頁,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