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瑞 劉瑞娜
一、語文課程資源的內涵
語文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語文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語文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語文課程資源按空間分布,大致可以分為校內語文課程資源和校外語文課程資源,校內語文課程資源又可分為課內與課外語文課程資源,如教材、教師、教學設施、學生等;校外語文課程資源,有校外圖書館、博物館、網絡、社區(qū)文化、家庭等。語文課程資源與語文課程的德育功能關系十分密切,沒有語文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語文課程的德育功能就很難取得實效。
二、 語文新課程德育實施模式
(一)課堂——課外互動育人模式
傳統的語文課程德育模式往往是:課程資源主體——教師在課堂上直接“灌輸”式道德教育模式,教師以“權威”自居,向學生傳授德育材料,對學生發(fā)布“指示”,學生被動的接受,只注重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卻忽視了學生在德育中的能動作用。在新課程改革下,語文課程的道德教育除了在課堂上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外活動中,注重學生主體對活動的參與和體驗,師生共同在對課內與課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中,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即課堂——課外互動育人模式。語文教師實施德育時,除了充分發(fā)揮自己在課堂上的道德教育引導作用外,還應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和興趣需要,組織一些與之相適應的課外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實現語文新課程的德育功能——形成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師生互動,在課外活動中實施德育,可以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教育、法制教育等為主題,組織一些演講比賽、討論會、辯論賽等,師生共同參與和討論,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教,在教與學互動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與社會、與班集體、與同學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校內各年級互動育人模式
許多學校幾個年級的語文課程資源分散,各個年級的語文備課組以及學生之間往往缺乏交流和合作,語文課程資源在開發(fā)與利用上缺乏銜接機制,語文課程的德育功能不能被持續(xù)、有效的發(fā)揮。在新課改下,語文課程德育功能的實施除了在每個年級中進行外,師生還應在幾個年級之間開展一些互動活動,實施資源互動,形成新的德育實施模式——年級互動育人模式。學??梢砸环矫嬖趲讉€年級的語文教師之間開展學科教研組或備課組教研活動,像每學期舉行一次語文德育教學科研論文比賽;每月舉行一次語文德育教學專題研討活動等,增進語文教師對該學科德育功能的新的理解,帶動教師積極開發(fā)和利用語文課程里的德育資源,提高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德育意識,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德育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學校還可以在幾個年級的學生中間,圍繞一些能增進學生道德修養(yǎng)、能在學生生活中延伸的知識,開展辯論賽、討論會,同時成立學校學生會、校園宣傳欄、校園廣播站,引導每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三)學校—社區(qū)互動育人模式
任何地方、任何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優(yōu)勢和道德教育資源,這些特色文化資源一旦被巧妙的轉化為課程資源,語文課程的德育功能就會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對校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上,教師要善于發(fā)現這些獨特的文化優(yōu)勢,抓住契合點,進行校內外結合,建立學校——社區(qū)互動育人模式。相對與學校狹小的空間而言,校外則是一個廣闊的資源中心,比如:可以利用各個地方獨特的鄉(xiāng)土資源,組織學生到社區(qū)、到家鄉(xiāng)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以及熱愛勞動的觀念和動手實踐能力;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組織學生去參觀,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愛知識、愛文化的道德情感等;利用植樹節(jié)、地球日、環(huán)保日、愛鳥周等節(jié)日,組織學生在街道、小區(qū)、公共綠地等場合開展植樹種草、養(yǎng)護綠地、反對白色污染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境保護和動物保護意識。
(四)學?!彝ド罨掠J?/p>
家庭資源是語文課程德育資源不可忽視的校外課程資源之一,它包括學生家長和親友、家庭書籍以及家庭文化環(huán)境、家庭文化活動、家庭親友交往、學生學習習慣等。它具有生活化、內隱化的特點,在對其開發(fā)上,教師要與家長密切配合,建立學校——家庭生活化德育模式。學生在校外與家庭接觸最多,受家庭影響也比較大,家長身上所具有的異樣的社會責任感、生活價值觀、個人信仰、吃苦耐勞的精神等,都是語文課程德育資源的源泉。高中語文新課程要求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及早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guī)劃人生,使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而這些都離不開家長的正確引導和及時督導。在語文課程資源與家庭資源的結合上,學校一方面可定期召開家長會、聘請優(yōu)秀的家長做報告、舉辦家長學校、定期對學生學習情況課外追蹤等形式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庭關愛和交流中,挖掘家庭資源的德育因子,與校內道德教育相結合,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張曉瑞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五星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劉瑞娜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五星鎮(zhèn)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