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參與式教學實施的背景
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學普遍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方式,即教學信息在教師——學生中單向傳輸?shù)哪J?。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教師主宰整個教學過程,從課堂上的教學進度、問題安排,到課堂下的作業(yè)布置、成績評價,都是教師在操縱著主動權。這種教學模式重視知識的累積和教學結果一致性的表現(xiàn),忽視情感的作用和學生個性的發(fā)揮,從而抹殺了學生作為“人”的特性的成長(如情感、個性、創(chuàng)造性),也使教師在追求課程統(tǒng)一性、確定性、精確性的同時喪失了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以至思維趨于凝固、教學程序趨于程式化。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教學內部的諸多問題被一一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注入式”教學模式的弊端也引起了教育專家、學者及一線教師的深刻反思?!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毙碌慕逃砟詈魡拘碌母侠?、高效的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參與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研究及實踐的熱點。
二、何謂語文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是現(xiàn)代教育中成人培訓的一種方法,在國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就開展使用。到了九十年代初,英國人將這種方法帶入中國,最早在衛(wèi)生、土地管理、森林保護與發(fā)展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培訓、監(jiān)督評估、技能提高等方面中使用。在現(xiàn)階段,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和各類國際教育項目(如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的推動,參與式教學正在逐漸被運用于教師培訓和教學領域。
語文參與式教學是指在語文學習中,教師采取各種教學措施,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平等、有趣、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中來,同時充分關注學生的自我體驗、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反思,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促進自身主體性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與模式。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是進行教學這一特殊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要部分,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教學中所關注的也是學生點滴的變化與成長。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引導學生全身心介入學習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使他們自己去體驗、發(fā)現(xiàn)和思考,從而促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重組與內化,能力得到展示與提高。
教師也不僅僅是使用粉筆、黑板、嘴巴來完成教學任務,而是要突破慣常的講授法,運用自身的知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及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借助直觀教具來創(chuàng)造組織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以達到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三、語文參與式教學對教師成長的意義
通過查閱,筆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關于中學參與式教學的著述一般都將視野集中在學生身上,很大程度上關注的是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身心所獲得的發(fā)展。其實,任何一種好的教學模式都是具有多種輻射功能的,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一方,肯定會受其影響并有所收獲,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1.有助于教師知識的補充及深化
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從所授課文出發(fā),將相關字詞、語文知識等講授完畢后便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量小且范圍狹窄,這樣,即便教師不具備深廣的知識也能完成教學的基本任務。但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教育所肩負的擔子也越來越重,教學除了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語文學科知識外,還要有寬廣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以及一些人文和社會知識。這促使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儲備、梳理自己的知識結構、補充有益的知識信息。知識的補充是知識運用的前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適時且適當?shù)貙⑦@些知識融入課堂,為我所用,在實際操作中又起到了知識深化的作用。
2.有助于教師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及形成
語文參與式教學的活動沒有單一、固定的模式,可以在課堂進行,也可以向課外延伸;可以是討論、辯論,也可以是劇本改編、角色表演;可以是講解、報告,也可以是游戲、競賽……多姿多彩的活動形式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依托。教師圍繞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學生交流、合作,設計出形式新穎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己所設計的活動中來。這是教師自身創(chuàng)造力的極大發(fā)揮,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這種能力也在逐漸地形成并被強化。
3.有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
在以往的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一直控制著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同時,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位置的設置使這種情況更加深重,講臺和課桌位置的不同使教師“高高在上”,不僅拉開了教師和學生空間上的距離,無形中也拉開了教師和學生心理上的距離。這種情況下,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有限且質量不高。參與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分成小組上課,教師也可以在小組間來回走動、視察情況、參與活動,這樣教師不但在空間位置上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在情感上易拉近心理距離),也可以隨時和學生進行語言及情感的交流,這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語文教學過程中是意義重大的。
4.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個性及潛力的掌握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課堂上主要是教師在“表演”,學生處于欣賞和接受的地位,教師很難在課堂上了解一個學生,只能在作業(yè)或考試中獲得對學生的部分印象,而這些印象又不外乎“學習好”、“學習不好”之類。了解渠道的單一很難使教師對學生獲得全面的了解,同時也會使一部分學習“不好”但頭腦靈活,但有其他天賦的學生受到冷落。參與式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求學生身體的參與,更要求思維的參與,也就是動腦的過程同時也是動口、動手的過程,學生身心全面的參與容易使自己的個性、能力、潛力得到展現(xiàn)和發(fā)展,這時教師不僅僅能從學習的層面了解學生,更可以多渠道地了解學生多方面的特性,為教學做好信息儲備。
四、語文參與式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1.理念層面
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向“全人”方向發(fā)展的目標上的,這和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知識傳授者,學生為知識接受者的教學理念有著巨大的差別。教師要想成熟地掌握這一教學模式,首先,要在教學理念上摒棄舊知,澄清思想,把握好方向,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其次,應該認識到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是要尊重學生對問題的不同見解,對學生奇異甚至錯誤的結論,要允許他們自由爭論,發(fā)表意見,不能拿標準答案和嚴厲的態(tài)度去禁錮學生多向思維、求異思維的發(fā)展,這樣才能保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思維的鍛煉與發(fā)展。
同時,要深入理解語文參與式教學的活動方式是在不斷生成的,不能將它簡單理解為“分組討論+大白紙”,有的教師認為只要將學生分組了,讓他們在課堂上討論了,使他們利用紙、筆表達思想了,就是參與式教學了,這種看法是不理解參與式教學精髓的表現(xiàn),同時也是教師思維凝固、照搬模式、不求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教師必須明確參與式教學的活動形式是圍繞著教學任務和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教師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的結果,是教師和學生思想上交流合作的結晶,同時也存在著活動方式種類無限擴大的可能性。
2.實踐層面
在現(xiàn)階段,參與式教學模式還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大多數(shù)教師對它的實踐操作還不能像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那樣得心應手,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上明確了其理念之后,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實踐上的操練。不能因為自己對新事物不熟練而對其“退避三舍”。
參與式教學的實施要求教師具有寬廣深厚的知識儲備,要求教師具有無限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些同時也是做一個好教師所應具備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之外不斷汲取知識、練就能力、完善自身的素質、提高自己的水平。
參與式教學的實施要求教師從學生身心發(fā)展實際出發(fā),關注學生個性及能力的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言行,和每一個學生進行語言及心靈的交流,在情感上和學生進行溝通。
語文參與式教學模式還處在起步階段,廣大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掌握新式教學模式對教學工作的價值并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后,才能在不斷前進的教學道路上奮力前進,推動語文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發(fā)展,更為整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錦上添花。
(牛東亞甘肅省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