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擔負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
那么,怎樣才能找到傳播中華文化的最佳方法和途徑呢?
一、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中國文化教育,首先是語文教育,因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是通過文學作品反映出來的,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向?qū)W生傳播中國文化,首先就要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上世紀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給學生幾把鑰匙,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爆F(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一個受教育的人,依理說,必須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繼往開來。否則,像無根之草,長不起來,也就說不上受教育?!碑敶丶壗處熡阡粢惨辉俸粲酰骸罢Z文學科是一門實用而多彩的人文學科——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 但是,試問當今的語文教師們,你們交給了學生多少把鑰匙呢?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有抒情、說理、批判、歌頌等內(nèi)容;有詩歌、散文、小說、政論、戲劇等形式;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手法。有的濃墨重彩,有的直觀白描,真可謂書中有畫,詩中有畫。作者常常調(diào)動了擬人、比喻、夸張、排比、象征等多種修辭手法,確定文章的基調(diào)。我們在分析作者的作品時,常常要結(jié)合時代背景、作者經(jīng)歷、文章形式,通過字面來解讀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寫作的目的和全文的中心。也就是要讓學生搞清楚作者寫什么,為什么寫,通過什么方法來寫,主題上、寫作手法上有什么可取之處……以此來鑒賞我國文學作品,評判我國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通過學習《論語》,讓學生找到了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教育觀念、政治觀念,讓我們看到了大同社會的美好和孔子的遠大理想,文章看似漫不經(jīng)心,卻神牽意連。通過《孟子》,讓我們懂得了以人為本的民治思想,不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而且上下級之間也要互相尊重,社會才能和諧,國家才能太平。人的一生是多災(zāi)多難的,但天道酬勤,目光遠大者定有所作為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而有所作為。文章敘議結(jié)合,闡述了作者自己的主張和見解,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性強。通過《六國論》,讓我們明白了六國滅亡并不是國不大、兵不強,而是因為他們把自己送入了敵人的虎口,是自取滅亡。文章深入淺出,層層相連,氣勢逼人,如黃河之水飛天而下,震撼人心。作者的感情,山河的壯美就通過這區(qū)區(qū)的幾十字、幾百字體現(xiàn)了出來,試問哪一篇外國作品能做得到呢?哪一篇外國作品有如此強的感染力呢?
二、深入發(fā)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語文教科書比起其它教科書更具有文化因素,它所表現(xiàn)出的對中華文化的深厚興趣,引導著學生發(fā)掘、體驗課中的文化內(nèi)容,祖國5000年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文化畫軸,透過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大開眼界、大飽眼福耳福。通過學習《故宮》、《阿房宮賦》、《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威尼斯》、《凡爾賽宮》、《巴黎的橋》,使學生欣賞到中外建筑文化的富麗堂皇;通過學習《瓦爾登湖》、《三峽》、《從宜賓到重慶》、《長江三峽》、《雨中登泰山》、《黃山記》,使學生領(lǐng)略旅游文化旖旎風光;通過學習《活板》、《泥人張》、《核舟記》、《景泰藍的制作》、《看云識天氣》,使學生了解祖國科技的輝煌成就;通過學習《口技》、《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琵琶行》,使學生了解了我國悠久而高超的表演藝術(shù);通過學習《論語》、《孟子二章》、《六國論》、《師說》等,使學生重溫古代文化巨人的哲理名言;通過學習莊子的《逍遙游》、李白的《蜀道難》、蘇東坡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使學生明白要想文思如泉涌,就要激情澎湃,想象飛揚。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古今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佳作如林。在這座珍貴的寶藏中,蘊藏著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國文化史上,不僅誕生了莊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歐陽修、陸游、關(guān)漢卿、施耐庵、曹雪芹、魯迅、郭沫若等文學大師,也出現(xiàn)了《離騷》、《史記》、《唐詩三百首》、《水滸傳》、《三國演義》、《西廂記》、《紅樓夢》、《金瓶梅》、《聊齋志異》、《雷雨》、《阿Q正傳》、《圍城》等宏篇巨著和藝術(shù)精品,還涌現(xiàn)了孔子、老子、董仲舒、商鞅、王安石、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華佗、張仲景、張衡、蔡倫、畢升、錢學森等思想家和科學家,還有像蘇武、岳飛、文天祥、戚繼光、關(guān)天培、鄭成功、張自忠等民族英雄,這既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自豪,同時也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語文教材從中精選了上千篇的詩文佳作,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通過學習這些藝術(shù)珍品,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祖國無比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而且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精品中感受到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脈搏,得到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這對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弘揚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極大的幫助。著名教育家呂淑湘先生曾說:“我們中國歷史長,文化遺產(chǎn)豐富,”這個遺產(chǎn)丟了“不好”。我們在把握、研究、利用語文教科書時,千萬不要忘記它內(nèi)在的人文價值。語文的工具性只是它的形,人文性才是它的神。只有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因素,才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從而更好地繼承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
筆者在講授《故宮博物院》一課時,注意挖掘利用教材的文化因素,寓文化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取得顯著效果。“龍”是故宮太和殿的特色,為什么會以“龍”為特色呢?為什么會在殿內(nèi)雕刻這么多龍呢?因為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中國從古代到現(xiàn)在都崇拜龍,以“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人們對“龍”頂禮膜拜?!褒垺币彩悄行浴咽?、勇猛的象征,當然,更是皇權(quán)的象征,于是才有“龍精虎猛”、“龍馬精神”、“龍虎爭霸”、“龍在上,鳳在下”、“龍鳳呈祥”、“龍體”、“龍袍”、“龍床”之說?,F(xiàn)在的龍,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人的代稱,而且跨越國界,成為全球華裔的符號。龍的文化,成為了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獨特的人類遺產(chǎn)。
三、精心打造校園文化,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校園文化不僅是維系學校發(fā)展、興旺的精神支柱,而且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起到促進、導向、教育的作用。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陶冶學生審美情趣,活躍教學課堂,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以及抵制消極頹廢文化的侵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語文教師應(yīng)發(fā)揮自己的才華,充分利用校園廣闊的空間,營造動感的文化氛圍,更好地實施文化教育。可以組織成立文學社,創(chuàng)辦校園報,組織一年一度的作文競賽,并且編輯出版《學生作文選》和編寫課外讀物,撰寫學校發(fā)展史,班、年級組、各科組出版內(nèi)容豐富、版式美觀的墻報,組織校園文化廣播,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課文小表演、演講比賽、讀書會、詩歌朗讀會、文藝晚會、迎春書畫展、美食節(jié)、英語角等活動??傊?,我們的目的就要使文化教育滲透于校園各個角落,給師生創(chuàng)造一個富有時代美感的文化活動空間,讓學生在文化藝術(shù)的氛圍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四、把文化教育延伸至社會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般囿于課堂,很少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這就造成了當今中學生生活閱歷淺,課外閱讀少,知識貧乏,導致學生學語文是越學越不愿學。因此,當前非常需要拓寬學生學習文化的范圍,擴大視野,增加文化知識,補充語文積累。各地的人文資源正好可以發(fā)揮這種功能。歷史文化是哺育人類一代代繁衍成長的乳汁,它是一個民族文明史上的燦爛明珠,我們要將對歷史文化的體味融入語文教學當中。歷史文化是一座蘊藏著豐富的人文資源的寶庫,這種歷史文化與中學語文人文素質(zhì)教育血肉相連,是由教室向外延伸的生活的大課堂。我們東莞主要就圍繞林則徐虎門銷煙,沙角抗英炮臺,歷史名人袁崇煥,十九路軍英雄蔡廷鍇,東江抗日縱隊等歷史文化資源教育學生。此外,組織學生閱讀古典名著,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吸取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如《紅樓夢》、《聊齋志異》、《三國演義》、《史記》、《西游記》、《孟子》等,使學生們獲得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熏陶,成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者。什么是中國文化?是長城、泰山、長江、黃河;是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是秦皇、漢武;是楚辭、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是春節(jié)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我們就是要通過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將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內(nèi)化為學生的性格、氣質(zhì)、素質(zhì)。使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實踐證明,實施文化素質(zhì)教育,只有走大語文道路,與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開展各種弘揚中華文化的活動,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能力,才能繼承和傳播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葉笑玲廣東省東莞市石碣中學)